正文 第八章 東晉桓溫,「奸臣」的英雄人生

在現代許多電視劇,特別是言情劇里,某些反面角色,尤其是擅長搞陰謀詭計,大奸大惡,氣得觀眾恨不得衝上去咬幾口的奸角,往往都會有這樣一句通用的台詞:「大丈夫,要麼流芳百世,要麼遺臭萬年。」第一個說這句俗話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就是東晉時代著名的權臣桓溫。

如果不了解歷史真相,把這句台詞,和說這句台詞的人對一下號,就很容易得出結論,這個人是個壞人,至少是一個奸人。在正史記錄中,作為東晉王朝少有的梟雄人物,後代史家對桓溫的評價,說法各異,有說他匡扶社稷的,也有說他是民族英雄的,但是主流的歷史學家,特別是持忠君觀念的大儒們,都眾口一詞地給他一個評價:奸臣、逆賊。然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化人中,許多人都對他推崇有加,特別是著名的明末三先生中以研究史學著稱的王夫之和黃宗羲,都給了他至高無上的評價,王夫之說他「英略過人」,黃宗羲則說他「匡扶華夏第一人」,能夠得到兩位明末清初最傑出思想家的激賞,這個人無疑也是東晉時代的第一流傑出人物。

如果真研究這個人的一生,我們對他的稱呼,恐怕還要改一改。無論他忠也好,奸也好,說他是「第一流」,是不對的,他應該是東晉時代中國南方政權的第一傑出人物,在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出現之前,基本無人可以和他比肩。

而他一生的忠奸難辨,後世評價各異,說到底,還是因為他的優秀。

桓溫,公元312年出生,祖籍安徽懷遠,比起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傑出人物都出身寒門,桓溫的家族相當不簡單。早在東晉建立前,他所在的家族桓家,就是江南王、桓、虞、謝四大家族之一。這四大家族,是江南名聲最顯赫、地位最崇高的四個名門望族,在整個三國兩晉時期,都是當地的絕對翹楚。出生在這樣一個優秀的家族裡,桓溫人生的起點自然非常高。

桓溫不但生得好,他的才能也同樣超群。他最早出名,是在他剛滿周歲的時候,方式也格外特殊——哭出來的。那一年,當時的名士溫橋到桓家做客,聽到小桓溫正在嚎啕大哭,當場大驚,二話不說,央求桓溫的父親桓彝,非要摸一摸小桓溫。摸完了之後讚歎說,你的兒子哭聲嘹亮,一聽就有英雄氣,骨相更奇特,將來一定是成就大業的人。桓家上下聽到這個評價,自然高興異常,因為是溫先生說的話。為了能夠讓這段預言應驗,就給他取了一個帶「溫」字的名字:桓溫。

雖然溫先生當時說得信誓旦旦,但觀桓溫父母的成就,小桓溫要想超越他的家族,尤其是超越他的父親,難度還是相當大的。桓溫的父親桓彝,是當時的名將,他曾經做過宣城太守,是守望一方重地的封疆大吏,而且他的官位和聲望,不僅靠顯赫的家世,更是自己一刀一劍拼出來的。戎馬生涯中,他擊退過北方政權的進攻,也鎮壓過東晉內部的叛亂,多年以來戰功赫赫。桓溫16歲的時候,發生了東晉歷史上著名的「蘇俊之亂」,受命鎮壓叛亂的桓彝,死在了和大將韓晃的戰鬥中。這場戰鬥打得相當激烈,桓彝只有不到敵人三分之一的兵力,卻悲壯拼殺到最後,最終悲壯殉國,其慷慨忠烈,讓當時的東晉名士皆為他動容。少年喪父,對桓溫來說是一個悲劇,不過他也因此登上了人生的第一個台階,事後,為了安撫喪父的桓溫,東晉皇室將女兒安康公主嫁給了他,16歲的桓溫,就這樣搖身一變成了駙馬爺。忠臣之子的身份,外加駙馬爺的特殊地位,年少的桓溫,已然迎來了一條平步青雲的康庄大道。當然,桓溫父親的這段忠烈往事,在後來也成為許多人批評桓溫的口實,一是因為他後來成為「奸臣」的所作所為,二是因為他做將軍後,在戰場上,總是缺少一股他父親決死一搏的膽氣。

桓溫的發家之路,在我們今天看來很匪夷所思,但在當時卻是很正常的。東晉選拔官員的主要考評條件,就是他的門第,位高權重的職務,都是要留給那些位高權重的家族的,像桓溫所在的桓家就是其中之一。這種世襲制度,是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國特有的政治現象,也因此造成大量草包成為國家的掌舵人,對後來南北朝各個政權的衰弱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桓溫所在的時期,還是士族世襲制度的早期,這時候的士族階層,還屬於精英輩出的階段,桓溫,就是其中最閃亮的一個。他政治才能開始冒頭,始於23歲那年,他受命擔任琅琊內史,這是一個地方官,主要任務就是安置那些從北方逃難到南方的流民們。一般年輕人想要證明自己,主要方法就是埋頭工作,低調做人。這時候的桓溫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一不低調,二不幹活,反而是大搖大擺地耍大牌,明確地對東晉政府說不,拒絕前往就任,可謂是牛到了極點。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放在現代,肯定會遭口誅筆伐,但在當時誰讓人家是士族呢?結果,同樣是士族出身,且與桓溫家世代交好的虞家名士虞翼替桓溫說了好話,他向東晉成帝推薦說:「桓溫是一個有才能的人,皇上你不能用看待平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何況他是你的女婿,你應該重用他,如果國家有難的話,他一定能成為拯救災難、匡扶社稷的人。」對虞翼的這番話,晉成帝也同意了,因此,23歲的桓溫,得以擔任了當時位高權重的徐州刺史。當時的徐州,正面臨北方政權的進攻,軍事壓力特別大,桓溫到來之前,當地防守邊將的主要辦法,就是緊閉城門,消極防禦,結果連農田也荒蕪了。桓溫到了以後,認為這樣做只能越守越窮,採用了以暴制暴的方法。他招募大批當地飽受敵人劫掠的農民,組織精銳軍隊,每當發生敵人襲擾事件後,就組織軍隊深入敵後,對敵人進行報復打擊,日久天長,原本戰火頻繁的徐州地區,竟然從此無人敢擾。

那位推薦了桓溫的虞翼,從桓溫年輕的時候就和他是好朋友,少年時代,桓溫即「有大志」,且交友甚廣,與當時的許多知名人物都是好友。他們在一起談論時,經常討論到北方的國土,每到這個時候,桓溫都會格外激動。一次說起西晉滅亡的恥辱,桓溫竟然痛哭流涕,悲不能禁。年輕時代的桓溫,是個十足的「愛國憤青」兼性情中人。而徐州刺史任上的表現卻證明,桓溫不但是「憤青」,而且是一個「奮青」。

說到這個曾經舉薦桓溫的虞翼,對於桓溫的早期人生來說,是一個重要人物,比如早年桓溫與安康公主成婚,就是虞翼做的媒。虞翼對桓溫的推薦,一面來自他和桓溫的私交,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的士族政治,還處於相對清明的上升期。我們今天想到世襲把持大權的「士族」,往往會把它與「腐朽」、「沒落」等字眼聯繫起來,但是在當時,東晉士族,還保持著勃勃上升的朝氣。那一代的士族貴族,多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賢士,且道德修養和氣度涵養都非常高,後人心嚮往之的「魏晉風度」,在這時期是一個高峰期。在國家大計方面,士族們更以舉薦人才、尊重賢良為榮,這種相對清明的士族政治環境,讓桓溫可以迅速冒頭。桓溫在徐州大展拳腳的時候,虞翼過世了,按說一個欣賞自己的人去世,對桓溫來說不是什麼好事,但這個人的死,再次給了桓溫機會。虞翼生前擔任的職務,是荊州刺史,這個職務在當時位高權重,既佔有物產豐富的荊州地區,又要擔負抗擊北方政權入侵、保衛國家的責任,可以說是當時東晉的「最牛刺史」。最牛的官,自然要找最牛的人來擔任,按照東晉時代士族的規矩,上一代官員去世了,下一個繼承人,直接從他家族的子孫里選擇直系親屬,主要是兒子來繼承。當時晉安帝意圖讓虞翼的兒子虞愛之接任,然而眾多士族大臣卻極力反對。比如當時擔任中書監的何充,就連續7次向晉安帝上奏,認為如果僅僅為了遵循家族繼承的法則,讓一個毛頭小夥子擔任這樣重大的職責,這不僅是對他本人不負責,更是拿國家的前途命運開玩笑。最後在眾多士族貴族的堅持下,在徐州任上頗有建樹的桓溫,正式被任命為荊州刺史,這個官職非同小可,全稱是「安西將軍,都督荊雍六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桓溫,已經不再是個簡單的地方官,而是總領了東晉最重要的邊鎮荊州的民事、司法、軍務等所有大權。如此重大的職務,卻通過這樣簡單方式得到了。這時期的東晉士族,在政治氛圍上,確實也可見其清明向上。

桓溫擔任荊州刺史的時間,是公元346年,這一年的他34歲,正是一個政治家風華正茂的時代,他繼續自己的「奮青」之路。在他到任之前,任何一任荊州地方官,主要的施政方略,大多都是圍繞怎樣加強荊州的防務,桓溫到任後,立刻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想法——主動進攻。桓溫認為,當時東晉的北面,是羯族梟雄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這個政權在當時的中國北方屬於最強,東晉的東面,是氐族人李氏建立的成漢政權。這時候偏安東南的東晉政權,在它的正北面和正西面,都面臨著強敵,一旦對方聯合攻擊,腹背受敵的東晉,就會變得非常危險,無論怎樣加強防禦,都無法長期持久。對比後來的南宋政權就知道了,南宋晚期,對於防禦蒙古軍入侵不可謂不努力,鐵壁堅城的釣魚城,甚至創造了擊斃蒙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