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八王」其實可以很和諧

說到結束三國戰亂時代,一統南北,且締造了繁華的「太康之治」的西晉王朝,後人的反應,恐怕首先都是一聲嘆息。這麼一個曾經強大、繁榮的王朝,居然在統一中國僅僅37年後,說完蛋就完蛋了。

當然,西晉不是隨隨便便就完蛋的,西晉的統一隻有短短37年,在這僅有的37年時間裡,其中16年,一直在進行著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八王之亂。這場幾乎捲入當時西晉所有擁有軍隊的諸侯王的戰亂,使國家元氣大傷,人口大量減少,內遷的匈奴、羯族、鮮卑等政權也紛紛起事,反對西晉的統治。結果就是短暫統一的西晉,國家分崩離析,西晉王朝滅亡,東晉王朝南遷江南地區,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隨之南移。原本經濟發達的中國北方,則陷入了「五胡十六國」的戰亂之中。《三國演義》中津津樂道的「三國歸一」,就此成為泡影。說到這場曠日持久的大戰亂,歷史學界公認的看法,就是起於「八王之亂」。

所以,西晉滅亡的劇本,也就很簡單了。自己人打來打去,最後成全了外人,把國家都差點打沒了。那麼,為什麼貴為西晉宗室的司馬家貴族,會爭相介入到這場戰亂之中呢,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在這場戰亂的整個過程里,是否有避免其發生的可能呢?

西晉時代的「八王之亂」中的八王,會被簡單地認為是西晉王朝的8個諸侯王,其實沒有這麼簡單。首先數量就不對,「八」只是個籠統的數字,捲入這場戰亂的具體諸侯王,要遠比「八」多得多。先說主要的8個王爺。包括了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長沙王司馬攸,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皓,東海王司馬越,這是這場戰亂中相繼介入的主要8個王爺,除了他們之外,還有梁王司馬彤,淮南王司馬允,范陽王司馬彪,南陽王司馬模,吳王司馬宴,東安王司馬繇,新野王司馬鑫等人。這場爆發於公元291年,一直延續到公元306年的戰亂,幾乎把西晉帝國直接打入了深淵。可以說,是司馬家的子孫們,通過這樣一場自相殘殺,親手把他們家族辛苦創立的西晉帝國,送上了分裂和滅亡的不歸路。

那麼身為司馬家的子孫們,他們為什麼要發動和介入這樣一場內戰呢?為什麼在這場暴亂之中,所有手握重兵的這些王爺們,都心甘情願地成為一個破壞者,去毀滅祖先留給他們的江山呢?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後人的反思,多集中在晉武帝司馬炎立儲不當,導致諸王紛紛介入這場爭鬥,最終演變成了大規模的暴亂。但實際的原因,卻遠比這個複雜得多,可以說,早在司馬炎以及他的父親司馬昭開始奪取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的時候,禍根就已經種下了。

司馬家族對曹家的奪權行動,始於公元249年,那時候司馬懿父子為了把持大權,發動政變殺死了曹爽。之後他們一步一個腳印,開始血腥屠殺忠誠於曹魏集團的各類政要們,到公元261年殺掉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嵇康為止,13年里大批的精英階層遭到屠殺。這段時期的中國北方,特別是上層官員們,其實是生活在血雨腥風的恐怖之中。作為老練的政治家,司馬家族深知,僅僅依靠血腥屠殺,是不可能繼續他們的統治的。所以在大肆排斥異己的同時,司馬家族也開始了對當時世家大族的拉攏,對於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更是極為優容,可以說是要錢給錢要官給官。在司馬昭把持大權時期,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設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用來封賞各類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這些爵位的俸祿、賞賜,遠遠超過了曹魏集團當政時期。到了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期,司馬家族奪權已經完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對於世家大族更是極力籠絡。司馬炎這個人,性格非常寬厚,對在司馬奪權中立下大功的權臣們,回報更多。如他身邊的近臣謀士賈充,在司馬炎登基的第一年,就被冊封為車騎將軍,加封魯公,成為權傾朝野的重量級官員。而另一大將何曾,則被加封太尉,封郎陵公。這等於給所有的世家大族一個信號:只要支持我,就有很多好處。這些人,不但在地位上極盡榮寵,在法律上,司馬炎也很寬容。這些早期幫助司馬炎奪權的重臣們,都是一些劣跡斑斑的人物。比如他最寵愛的謀士賈充,最大的愛好就是結黨營私,而且善於製造黨爭。他和侍中任凱不和,各自拉幫結派明爭暗鬥,把西晉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對此司馬炎也很縱容。另外一件很「雷人」的事是立進縣令劉友,尚書山濤以及中山王司馬牧等被揭發圈佔稻田,這3個人里,山濤是司馬炎的親信,司馬牧是司馬家族的宗親,可以說都是司馬炎的自己人,只有劉友和司馬炎八竿子打不著。結果劉友遭到了嚴懲,司馬牧和山濤則一點事都沒有,如此偏袒,自然引得朝野一片嘩然。可以這麼說,從立國早期開始,西晉的腐敗就非常厲害,全然沒有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建國早期吏治清明的景象,這樣一個政府,註定是短命的。

司馬炎時代,國家在腐敗問題上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各類世家大族競相作惡。都說後來的魏晉南北朝,是士族階層壟斷政權的門閥時代,其實門閥制度的迅速膨脹,就是從司馬炎在位時期開始的。那些世家大族們,在司馬炎之前,尚且能得到國家法律的約束,司馬炎之後,就愈發肆無忌憚。甚至司馬炎本人也帶頭貪污腐敗,東漢末帝「賣官」,司馬炎也有樣學樣,把國家各種官職明碼標價,引來種種非議。有一次司馬炎問大臣劉毅,自己和東漢昏君漢靈帝相比有什麼區別嗎?劉毅回答說,漢靈帝賣官的時候,所得的錢財都進入了國家的國庫,而皇上你賣官,所得的錢都進了你自己的腰包了。對這種說法,司馬炎是認賬的,劉毅這麼說,等於指著鼻子罵他,他卻樂呵呵聽了,不過也不接受劉毅的進諫。司馬炎個人生活,也是非常荒淫的,他大概是中國歷史上老婆最多的皇帝之一。在他建立西晉政權的早期,他的後宮裡就有數千嬪妃,他滅掉東吳末帝孫皓後,把孫皓皇宮裡的嬪妃宮女,也一股腦地打包全收了,到了西晉統一中國之後,司馬炎的後宮,已經有了上萬嬪妃宮女。為了能夠兼顧到每個老婆的感情,並避免在夫妻生活中的「黑箱操作」,他發明了「羊車選妃法」,即每天晚上,他坐著羊車遊走在皇宮裡,羊車停在哪個老婆門口,他就在哪個老婆那裡過夜。以至於那些嬪妃們為了得到他的寵幸,嘗試在門前路上撒鹽,以吸引羊車停留(羊愛吃鹽)。有了皇帝起「帶頭作用」,當時的世家大族們,也都驕奢淫逸,甚至競相攀比。荊州刺史石崇,曾經和皇親王愷鬥富,兩人各出奇寶,成了當時西晉王朝的一樁奇聞,司馬炎也介入進來,把皇宮裡珍藏的珊瑚借給王愷,讓王愷拿去壓倒石崇,結果石崇一股腦拿出了十幾盆珊瑚來,把王愷羞得無地自容。那時候的珊瑚不像現在這麼普遍,屬於價值連城的稀罕貨,以這兩位在鬥富中的花費,就算是比爾·蓋茨也要靠邊站。

西晉王朝在統一早期就開始的驕奢淫逸之風,表面看來,似乎只是生活問題,其實卻是一個相當嚴重的政治問題。原因很簡單,如此奢侈,錢從哪裡來?僅以西晉政府論,籠絡世家大族、封賞權貴,樣樣都要花錢,這些錢只能從國家稅收中來,稅收不夠就加征。當時戰亂結束不久,整個國家最需要的不是鬥富,而是休養生息,西晉王朝卻反其道而行之。當然,要說西晉王朝在恢複國民經濟方面啥都沒做,那也確實冤枉。西晉王朝完成統一後採取的最主要的政策,就是大規模裁軍,先後裁撤了30多萬軍隊,劃分土地讓他們耕種,這樣一來,國家財政收入大大增加,著名的太康之治,就是從此而來。但是比起後來國家奢靡腐化之風,這種繁榮只能算是表面繁榮。奢靡之風盛行,國家要承擔巨大的開支,所以不斷向老百姓加稅,加稅的結果,就是自耕農紛紛破產,許多農民逃亡,統一沒幾年就出現了流民。那些為了逃避賦稅而流亡的農民們,老實點的,大部分跑到了河西走廊及四川地區,在當地開荒種地,逃避官府的追捕,為了保護自己,他們還結成大營,組織武裝。而不老實的流民們,就開始為匪為盜,四處作亂。不管是老實還是不老實,這種情況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國家可以用來徵收賦稅的土地以及農戶大大減少。為了彌補財政虧空,西晉政府只好不斷地加征農業稅,如此下來,自然是惡性循環加劇。即使如此,對於那些世家大族們來說,國家的賞賜,讓他們維持奢侈的生活,還是遠遠不夠的。比如那位曾經和王愷鬥富的石崇,他發家的主要方式,是打劫所管轄地區的商旅,甚至謀財害命。這樣的例子,在當時並不罕見。為了相互攀比鬥富,外加借著西晉皇室賦予的特權,西晉的土地兼并在統一後沒多久就越演越烈。世家大族們紛紛貪污腐敗,挖國家的牆腳,強大的西晉帝國,在太康之治的繁榮外表下,早已千瘡百孔。這樣一個國家,發生大規模動亂是必然的。

西晉之所以在建國早期採取這種統治方式,主要原因還是司馬家族「得國不正」。為了能夠得到支持,他們必須用優待世家大族的方式,來維持他們的統治。這個時代,門閥政治已經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主流,在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