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東吳特殊的塢堡部曲軍制

孫吳政權與江東世家大族的關係演變,是孫吳史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課題,田餘慶先生首先提出後,學者多有論及。依筆者之見,自孫吳立國至孫皓亡國的半個多世紀里,兩者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處於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中。孫氏政權賴江東世家大族而立國揚威,江東世家大族也緣孫氏政權而勢力日增。

孫策時期:試探與靠攏。

孫策進入江東後,對江東世家大族的認識有一個轉變過程。草創江東六郡時,孫策並沒有充分認識到江東大族的實力之厚,年少氣銳的他以為,憑他手下眾多的能征慣戰之士,無須仰給當地大姓,就能在江東建功立業,成就一番事業。所以,孫策對不服從他號令的人,一概誅之而後快,其中既包括由朝廷任命,視孫策為叛逆的州郡長吏,如許貢、劉繇、王朗等人,也包括割據一方、不服從孫策號令的地方豪強割據勢力,如嚴白虎、鄒他、錢銅等,以及吳地大族如盛憲等。在專賴武力行事的過程中,孫策漸漸看清了江東大族潛在實力的深厚,並進而得出結論:要想在江東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必須改變以前的一味用強政策,實現與江東大族的合作。這是孫策的一大戰略轉變,儘管孫策生前並沒有明確表露這一意圖,但我們可以從他安撫、網羅吳地人才的做法中窺知一二。

其一,孫策入吳後,嚴格約束手下部隊,禁止擾民,以博得吳地百姓,當然也包括吳地大姓的好感。入吳之前,孫策在吳地老百姓的傳聞中形象不佳,「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在孫策大軍入吳後,「軍士奉令,不敢虜略,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民乃大悅,竟以牛酒詣軍」。一支戰鬥力強大而且紀律嚴明的軍隊,不但能得到吳地老百姓的衷心擁護,而且也令江東大族備感寬慰。

其二,孫策對江東大族的結好,主要體現在他對吳地人士的搜羅與重用上。孫策轉戰江東六郡時,身邊除孫氏宗族中人孫河、孫靜、吳景等,淮泗精英如張昭、周瑜、黃蓋、程普、周泰等跟隨外,還有一批江東的文臣武將,其數量雖不可與孫權時期同日而語,但也是孫策傾心接納的結果。而且,這批吳地人士大多身居顯職,孫策也視之為股肱,倚之頗深。如朱治,丹陽人,孫策進軍江東時,朱治以吳郡都尉的身份驅走原吳郡太守許貢,迎孫策順利入吳。朱治資歷既高,功勞又著,又與吳地大姓關係密切,在吳地有著相當的表率作用。虞翻,會稽餘姚人,孫策攻王朗時依附,他不見容於孫權,卻為孫策所重,孫策甚至讓虞翻出使中原,令北方士大夫一睹南士風采的打算。虞姓為會稽四姓之首,系文化士族。虞翻與朱治的依附,對吳地人士起了一文一武的模範作用。其他如董襲,會稽餘姚人,「孫策入郡,襲迎於高遷亭」,是最早投附孫吳政權的吳地人士之一;凌操,吳郡餘杭人,「孫策初興,每從征伐,常冠軍履鋒」;賀齊,會稽山陰人,「孫策臨郡,察舉孝廉」,後戎馬一生,為孫吳政權東征西討;全柔,吳郡錢塘人,「孫策到吳,柔舉兵先附,策表柔為丹楊都慰」,全柔出身名門,祖上曾為漢尚書郎右丞,算得上江東文化士族,影響力頗大;還有芮良,丹陽人,父芮祉跟隨孫堅征戰,自己跟從孫策平定江東,「策以為會稽東部都尉」。這批江東人士在孫策入吳前後就已融入孫氏集團,並對孫吳政權忠心耿耿,權勢與地位也日見其上,除虞翻為孫權流放外,其餘大多被孫權重用。

孫策的這一戰略意圖,在他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得到了最終體現。孫策臨去世時,張昭等人按常理推測,孫策極可能會選擇和自己性格相近,即同樣以「驍悍果烈」著稱的三弟孫翊為繼承人,卻不料孫策選中了孫權。「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原因孫策交待得很清楚,「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要立足江東,不能單憑武力行事,尤其在如何處理與江東大族的關係這一決定孫氏前途的關鍵問題上,光有武力的孫翊顯然是難以勝任的,唯有「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的孫權才是最佳人選。

漢末天下大亂,江東地區雖有劉繇、王朗這些朝廷牧守,但他們能力有限,自保尚且不暇,江東大族當然不可能死力相效,如虞翻對王朗,不過是盡一種道義上的責任罷了。當勢力強大的孫策擁眾南下時,江東大族自然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依附問題關係到江東大族的前途去向,意義相當重大,在不能斷定孫策能否保護其根本利益之時,江東大族是不會貿然投靠的。換言之,一旦孫策表現出足夠的實力和能力,那麼江東大族的傾心歸靠就是意料中的事。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隨著孫氏集團勢力的逐步穩固和擴大,尤其在孫策採取上述一系列措施之後,江東大族的猜疑之心漸次消弭。只是,大姓的猜疑之心雖去,與孫氏集團全面攜手的時機卻還未成熟,全面合作尚需等待些時日。

孫權時期:合作與打擊。

孫權統治時期,大致可以陸遜為相的赤烏七年(公元224年)為界,分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孫吳政權逐步實現了和江東大族的全面合作,後一階段則是孫權對江東大族刻意防範和打擊的時期。當江東大族勢力發展到登峰造極的時候,也是孫權對江東大族防範和打擊升級的開始,陸遜之死的深層次原因就在於此。

孫權即位後,對江東大族以招撫為主。由於孫策掌權時已經對江東大族表示出了友好態度,孫權與江東大族的合作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孫權初即位時,「深險之地鋒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孫權在張昭等人的扶持下,除派親信將領攻打吳郡、會稽、丹陽三郡的山越族,還做了一件重要事情:「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以擴大統治基礎。其中既包括南渡北士如魯肅、諸葛謹、嚴峻、步騭等人,也包括江東大族中人,顧徽、陸績、張允、張溫、駝統、陸遜、陸瑁、朱恆、吾粲等人,均在此時進入孫氏統治集團。

隨著孫權對江東大族的倚重,迎來了孫氏集團和江東大族全面合作的高潮,其標誌就是吳地士人大量進入孫吳政府並分享最高層權力。在基層州郡,孫吳和曹魏一樣,早在嘉禾年間(公元232年~公元238年)就已設立九品中正制,以選拔人才,州置大公平(後稱大公正),郡設中正。這一制度的設立,得利最大的當然是江東大族,其次才是南渡北士。如《三國志·吳書·朱治傳》稱,「公族子弟及吳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數」。在中央政府,顧雍從黃武四年(公元225年)到赤烏六年(公元243年)卒於任上,為相19年,陸遜則自夷陵之戰後,屢遷為上大將軍,「吳於大將軍之上復置上大將軍」。這樣,吳國的最高文職丞相,最高武職上大將軍,兩者均落入吳人之手,足以說明江東大族的勢力至此已發展到極盛。

在江東大族勢力迅猛發展之際,危險也同時出現。孫權對江東大族的猜忌和懷疑日漸加深,並採取了一系列的打擊措施,並具體體現在暨艷案、呂壹事件和二宮之爭這三件事上。暨艷案發生於黃武三年(公元224年),張溫、暨艷是吳郡人,與顧、陸大姓關係密切,張溫之妹就嫁給了顧雍子顧承。二人以「核選三署」為名,行「彈射百僚」之實,矛頭所指都是淮泗人物,如丞相孫邵、太守王靖,這自然引起淮泗集團的強烈不滿。

孫權堅決站在淮泗集團一邊,不顧駱統、陸瑁等人上疏求情,殺暨艷、廢張溫,此後張溫一族也從吳國政治中消失。呂壹事件發生於赤烏元年(公元238年),這一次是孫權借校事呂壹之手對江東大族勢力進行抑制,首當其衝的是丞相吳人顧雍,然後是左將軍吳人呂據,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引起江東大族的強烈不安。而驃騎將軍步騭、太常潘浚等淮泗重臣也極力反對,最後孫權不得不以呂壹為替罪羊,一殺了事。

如果說,前兩事件對江東大族的打擊還只在局部,那麼二宮之爭對江東大族的打擊就可謂傷筋動骨了。二宮之爭是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間的奪位之爭。大體而言,江東大族多支持太子孫和,淮泗集團則大都擁護魯王孫霸,孫權對二宮之爭貌似公允實則偏心處置,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打擊江東大族勢力的決心。

他先將丞相陸遜逼得「憤恚致卒」後,繼續遣使責問陸遜子陸抗二十事。接著,原丞相顧雍子顧潭、顧承兄弟被流放交州,客死異鄉,驃騎將軍朱據被賜死,尚書選曹郎陸胤下獄,太子太傅吾粲被誅殺,張純棄市,江東大族中的重要人物可以說是摧折殆盡。相形之下,孫權對參與二宮之爭的淮泗人物的處置卻是輕描淡寫的,僅全寄、惕竺、吳安、孫奇4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遭誅,其他重要人物如步騭等反受升遷。

孫權對江東大族堅決打擊的原因,絕不僅僅在於陳壽所說的孫權疑心過重,即「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既臻末年,彌以滋甚」,其原因是深層次的。

從政治上看,孫吳國內除孫氏宗室外,另有兩股政治勢力,即南渡的淮泗集團和江東大族集團,這兩股勢力共同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