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光武為何稱中興

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有一個很出名的詞叫「中興」。所謂中興,就是在一個王朝處於衰落甚至到了滅亡邊緣的時候,卻突然出現一段勵精圖治的時期,通過內外政策的調整,使這個王朝挽救危機的局勢,重現繁榮的勝景,這樣的時期,就是為無數封建士大夫以及百姓神往的「中興」。

在中國歷史上,「中興」的時候不少。漢唐宋明清五大封建王朝,都有過讓封建歷史學家們津津樂道的「中興」時代,但是大多數的中興,往往都有兩個毛病:一是這些中興的持續時間比較短,大多都是某一個君王在任時期,而且會隨著這個君王的過世,就戛然而止;二是這些中興,大多數都是通過對體制內政策的重新調整實現的,中興的過程,也多是表面的繁榮,內在的矛盾隱藏得很深,在這樣的狀況下,中興的「含金量」,其實就打了折扣。如果真的要說哪一個中興是名副其實的話,那麼東漢開國的「光武中興」,是其中無可爭議的「第一中興」。

有關「光武中興」的歷史評價,歷代的史家讚美甚多。比如東漢時期的學者張純就曾說「(光武)興於匹庶,盪跌天下,誅除暴亂,興繼祖宗」。後世的讚美也很多,比如南宋時期的陳良更說「古今中興,無過於此」,顯然是至高無上的評價。之所以評價很高,還是因為光武中興的成就,不但結束了西漢以來戰亂的局面,重建了一個漢朝盛世,且這場中興的沿革,並沒有因為劉秀的過世戛然而止,相反繼續發展,持續之後的幾代人。無論從持久程度還是「GDP成就」上,光武中興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當之無愧的。

且來看看,真實的光武中興,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

後人說光武中興的成就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劉秀登基即位的時候,面臨的是一個非常殘破的爛攤子,甚至比起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來,他面臨的困難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秀初即位的時候,當時與劉秀同時代的馮衍就曾有言「禍害未解,兵連禍結,刑法彌深,賦斂越重,夫婦離散,廬落丘墟」。因為從王莽末年開始的連年內外戰爭,漢帝國的經濟破壞極其嚴重,根據人口學家的統計,在從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的戰亂中,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中國人死於戰亂,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青壯年勞動力。西漢帝國的舊都長安周圍甚至堆滿了屍體,長年散發著腐臭的味道。而比西漢開國更嚴重的,就是東漢這時期的連年大規模瘟疫,與匈奴戰爭以後,從草原上傳來的各種瘟疫,開始在中國大範圍地蔓延,當時的中醫對這些新出現的「超級病菌」,幾乎沒有任何好的辦法。尤其是鼠疫,在當時中國,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比時知名的士大夫階層,對於新建立的東漢政權,還普遍採取觀望不合作的態度,特別是富有聲望的名門們,都多次拒絕過東漢政府的召見。而且邊境的問題也越演越烈,匈奴趁機侵擾邊關,漢帝國的邊防幾乎是烽火連年,內外交困的局面,就擺在了劉秀的面前。

對於光武中興採取的各種措施,各類歷史學家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主要的焦點,都集中在劉秀髮展生產,與民休息的各種政策上。事實上,劉秀之所以能夠迅速的讓國家從戰亂的破壞中走出來,穩定國家政局並且恢複經濟,有一個和劉邦不同的原因,那就是在全面恢複國民經濟之前,首先集中中央的威權。這就是東漢與西漢最大的不同,西漢採取的是道家黃老學說,主張無為而治,即鼓勵民間自然經濟自由發展,國家並不做太多的干涉。東漢卻不一樣,東漢崇尚的是儒家大一統的學說,講究的是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用國家的力量整合資源,使得經濟高速騰飛,所以要做到這一點,劉秀在整治國家之前,首先整治的,是中國當時的政治制度。

劉秀當時對政治制度的整治,如果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強化皇權,限制外戚。即用行政改革的方式,讓他的個人意志迅速成為國家的主體思想,並且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角落之中。

首先一條,就是加強中央對方的行政控制。

東漢在建國的時候,大體的國土面積與西漢差不多,國家以郡縣作為地方政權,全國一共有118個州郡,從地方區劃的數目上看,東漢的地方郡縣數量遠遠大於西漢,這正是為了分散地方的權利,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制權。與此同時,漢武帝時期曾經臨時設置的十三道刺史,被劉秀改革為常設機構。刺史負責治理其境內的管理,並且有領兵、發兵的權力,傳統的地方州郡官員,其權力已經被大大地削弱。同時,劉秀因為人口減少,在全國開始了「縣城合併」運動,在全國裁撤了大批地方縣城,將縣城合併,以集合人口,全面進行恢複經濟的工作。

漢光武時代開國的地方官員們,身份和西漢初期開國也有很大不同。西漢初期開國,在地方官員的任用上,都是老成持重的當地名流,成分比較單純。到了劉秀時代,地方官的成分非常複雜,既有王莽時期的舊官員,也有皇室宗親,功臣宿將之後,因為人員比較雜,所以隱含的麻煩也比較多。王莽時期的這些舊官員們,和前朝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人固然有非常豐富的治理地方的經驗,但是前朝的陋習也非常嚴重,尤其是在掠奪百姓和貪贓枉法上,許多人都是「老手」,這些人既要用,更要監督。而皇室宗親與功臣宿將,他們的問題卻是「馬上得天下,馬上難治天下」,這些人大多數是軍人出身,最大的優點是打仗,治理地方本身就不是他們的長處,有時候一些簡單粗暴的辦法,反而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設立刺史制度,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最大限度地削弱地方官員權力,不給他們專權的機會,也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在地方職權進行調整的時候,東漢帝國的中央機構也在進行改革,東漢的官制,主要沿用了西漢的三公九卿制度,即司徒、司空、太尉三者稱三公,但是在具體的職權上,東漢卻進行了大力的削減。和西漢時期三公往往有「太師」「太保」「太傅」等名譽爵位不同的是,東漢僅僅保留了「太傅」。東漢的九卿,和西漢不同,完全被劃入了三公的附屬之中,從表面看,這樣是加強了三公的權利,但事實上劉秀卻是「陰壞」。一是劉秀一反西漢時期讓周勃、陳平等開國元勛擔任丞相的做法,在他的政府里,開國元勛一律不能擔任三公。而在權利上,三公其實也大為縮水,劉秀的各項統治政策,大部分都是由尚書台來實行,三公其實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名譽性的職位。

而劉秀在中央政權上的新發明,就是著名的「尚書台」。尚書在西漢的時候就有,但那時候的尚書,只不過是少府的一個辦事機構,甚至沒有單獨的名分,到了劉秀時期,尚書的權利迅速擴大,尚書台設主官一人,稱尚書令,下面有副主管——尚書僕射,外加左右二承。下面的曹史等各級官員,共有62人。在東漢時期,尚書台才是國家權利的最高核心,他們位高權重,朝廷決策,機密謀劃,賞罰官員,都是由尚書台來運作,三公的職權大部分都被他們取而代之。而對比鮮明的是,尚書台的官員品級並不高,這樣一來,三公有高位而無實權,尚書台有實權而無高位,兩家互相牽制,劉秀的皇權,也就可以從中掌控,高枕無憂。為了統一中央威權,劉秀可謂煞費苦心。

這種強化個人威權的做法,在東漢開國的時期,不但沒有引起下面的抵觸,反而引起了舉國的擁護,因為尚書台的官員,雖然品級低微,但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和功臣宿將關係密切的官員,上上下下早已經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所以位高無權的三公和位低權重的尚書台之間,開始也就能形成「和諧」局面。但是從當時恢複國民經濟的角度說,尚書台的建立,確實起到加快國家行政效率的作用,比起三公掌權時期的機構林立,人員臃腫,行政效率低下,對新政策的抵觸重重,尚書台對於皇帝,卻只有無條件的尊奉實行,帝王的威權在這個過程里,得到了大大的加強。

與行政機構改革同時進行的,是劉秀對於外戚集團的遏制。當時的劉秀,對外戚集團是極其提防的,因為當年西漢帝國,就是滅亡於外戚的王莽集團,所以劉秀在開國後,對外戚進行了種種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政策,就是用金錢換權力,即給予外戚充分的經濟特權,用來換取外戚們的行政權力。在這一點上,劉秀首先拿自己的舅舅開刀,他的舅舅焚丹、焚尋、焚宏相繼封侯,在封侯的同時,其手中的兵權也被劉秀收回,劉秀還煞費苦心,給予三位舅舅名馬高車,讓他們在家鄉招搖,以示榮寵。劉秀的三個舅舅們也很知趣。比如劉秀的舅舅焚宏,多次告誡家人要謙虛,並且把「富貴盈滿自溢」作為祖訓,要求家人來起尾巴做人。舅舅們起帶頭作用了,其他人更不用說。劉秀在封郭聖通做皇后時,順便封了皇后的幾個兄弟為侯爵,後來郭聖通被廢除,但是她的幾個兄弟並未被追究責任,只是被免除了行政官職,反而加賜俸祿。郭聖通之後被封為皇后的陰麗華,她的哥哥陰識長年跟隨劉秀征戰,立有大功勞,但是,當劉秀表態要封陰識侯爵時,陰麗華卻私下告訴兄長,不要輕易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