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匈奴曾這樣欺負漢朝

老話說得好:國家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對於西漢帝國而言,從建國開始,乃至整個王朝的大部分時間裡,他們的「朋友」和「敵人」是經常變的,唯獨不變的一個敵人,恐怕就是長期以來籠罩在整個中國北半部的一個陰影——匈奴。

在西漢以前,「匈奴」這個敵人,對於這時期的中國人來說就不陌生。戰國時期的趙國、燕國、秦國,都曾長期忍受匈奴侵擾之苦。秦始皇發動民力修築萬里長城,其本意也是為了防備匈奴的入侵。事實上,秦始皇修的長城,並不是憑空而建,而是把原先燕國、趙國、秦國3國北方防備匈奴的長城連接起來。從戰國群雄爭霸到秦末楚漢逐鹿,匈奴與中原的軍事衝突也始終未斷過。對於以步兵和戰車為主要作戰方式的中原軍隊來說,匈奴騎兵的高速突擊與運動戰中的騎射,是正中他們「死穴」的殺招:笨重的戰車與步兵跟不上匈奴騎兵的速度,只能成為人家射殺的獵物。大規模兵團作戰中,更容易被人家以避實擊虛的方式,在運動戰中被消滅。在西漢之前,中原政權曾有過趙國李牧大破匈奴以及秦國蒙恬收復河套的勝仗。但是這兩場戰役,前者是通過誘敵深入的方式,將匈奴人誘到長城下面,依託堅固城防與戰車聚殲,後者則是憑藉秦軍強大的弩箭裝備和戰車衝鋒,將匈奴人驅逐。但對於匈奴騎兵高速機動的作戰方式,依然沒有比較好的辦法。所以對於當時的中原政權來說,修長城,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而在西漢王朝建立後,匈奴這個敵人的實力,也發生了質的變化。西漢之前,中國北方的草原形勢,其實是「三足鼎立」的態勢。盤踞今天東北地區的,是一大游牧部落「東胡」,而盤踞內蒙古西部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的,是西北的游牧部落「大月氏」。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3年,當劉邦與項羽為了爭天下而打得昏天黑地時,北方的匈奴民族,也在進行著統一草原的戰爭。公元前209年,匈奴王子冒頓殺害父親頭曼,篡奪了匈奴「單于」的位置,隨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先於公元前205年平滅東胡,佔領了東北大地,繼而又發動了西征,趕走了盤踞河西走廊的月氏人,不但佔有甘肅,更迫使西域國家臣服匈奴。到了西漢建立時期,漢帝國北面的匈奴人,已非秦朝時「不敢南下牧馬」的「吳下阿蒙」,而是一個在冒頓單于整治下,擁有完備的組織建制,高效統一的作戰指揮體系,廣袤的國土,空前強大戰鬥力的游牧帝國。無論是春秋時代齊桓公「尊王攘夷」,還是秦始皇收河套修長城,都不曾面對過這樣強大的對手。

對於富饒的中原大地,匈奴帝國也是有想法的。冒頓時代,匈奴的「王廷」,已經從原來的陰山遷移到了鄂爾渾河地區,匈奴單于直接控制的區域,正對著中原的河北蔚州地區。而匈奴的左賢王管轄的地區,正對著河北懷來地區,匈奴右賢王的控制區域,正對著陝西榆林地區。早在秦末農民戰爭時期,匈奴就趁秦帝國主力南下的機會,重新奪取了河套草原。河套丟失的結果,就是定都長安的西漢帝國,腦門上長期懸掛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西漢帝國建立初期,匈奴的侵擾日益頻繁。而此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大肆誅滅異姓王的行為,也給了匈奴發動戰爭的機會。劉邦登基後,對曾幫助他得天下的各路異姓王,採取了打壓甚至誅殺的政策。韓信、彭越、英布3位大功臣相繼被剷除。北部方面,與匈奴相鄰的異姓王,包括燕王盧綰、常山王張傲、韓王信等。這其中尤其以韓王信地位最微妙:他是戰國時期韓國王室的後人,秦末農民戰爭時期,他曾跟隨劉邦入函谷關滅秦,後被封為韓王。天下大定後,他這樣的人物註定會被劉邦猜忌。果然,不久他就被遷出了原來的韓國封地,改封在太原,正好與匈奴相對。雖然韓王信忍氣吞聲就封,但雙方的裂痕已日益加劇。如此機會冒頓單于自然不會放棄,韓王信前腳剛到太原,公元前201年九月,幾萬匈奴騎兵就拍馬殺到。西漢帝國與匈奴帝國的軍事碰撞,就以這樣一種趁火打劫的方式突然到來。

戰端既開,韓王信起初全力迎敵。但內戰里都算不上精銳的韓國軍,又怎是匈奴扈衛精騎的對手。結果韓王信連戰連敗,重鎮馬邑被圍。劉邦呢,卻想趁匈奴入侵的機會,假匈奴之手削弱韓王信。因此在這一年根本沒有進行任何救援,很想坐山觀虎鬥。但「虎」也沒這麼傻,韓王信知道,自己本來「檔案就黑」,楚漢相爭的時候曾投降過項羽,一直怕劉邦秋後算賬,這次匈奴入侵又連遭敗仗,戰後勢必沒好果子吃。結果橫下一條心,主動找匈奴商量——投降。

韓王信投降,後果是嚴重的,幾萬騎兵歸附匈奴不說,山西重鎮門戶大開。冒頓大喜過望,公元前200年,匈奴起兵40萬,以韓王信的「偽軍」為嚮導,發動了對西漢帝國的大規模進攻。危急局面讓劉邦再不能坐視,本欲「休養生息」的劉邦毅然決定御駕親征,漢軍火速集結,30萬大軍兵發山西。小小的山西省,一下子集結了漢匈兩大民族的70萬精銳,可以說都動了血本。

劉邦的進軍很順利,韓王信的「偽軍」在西漢帝國精銳面前幾乎不堪一擊,多年內戰錘鍊積累下的強大戰鬥力,讓漢軍勢如破竹。漢軍先在沁縣大破韓王信,繼而收復晉陽,隨後又擊退了韓王信殘部的反撲,一路北進,直向匈奴主力軍殺去。在山西寧武,漢軍第一次和匈奴軍開練,結果匈奴軍大敗,被迫向北退去。整個戰場的形勢,正朝著對漢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這時候,已經是公元前200年冬,這一年的中國北方,比往年都要冷,連日大雪漫天,北風呼嘯,以中原漢人為主的漢軍第一次接觸到酷寒天氣,許多士兵甚至凍掉了手指頭,部隊非戰鬥減員嚴重。而且,漢軍從出發之後,一路馬不停蹄,從晉中追殺到晉北,連續作戰,疲態已露。已然統一天下的漢高祖劉邦,此時卻信心滿滿,畢竟漢軍連戰連捷,寧武之戰更證明,匈奴人遠非傳說中那樣可怕,一戰聚殲匈奴主力,徹底解除北方邊患,飽受戰亂之苦的中國,才能迎來真正意義的休養生息。

帶著這樣的目的,劉邦率領的精銳軍團,一路北進,抵達位於前線的平城,而此時的冒頓單于,也率主力駐紮在蔚縣,雙方的主力決戰,馬上就要打響了。

戎馬一生的劉邦不是糊塗人,他深知「知己知彼」的道理,所以到達平城後,他不斷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匈奴的情報,得到的消息都是匈奴儘是老弱殘兵,不堪一擊。唯獨劉邦身邊的謀士劉敬認定:匈奴一定是將主力隱藏起來,企圖誘使漢軍北進,卻反被劉邦當場斥責下獄。其實劉邦未必不明白匈奴意圖,但此時山西連日大雪,漢軍糧草物資供應不上,長期相持不是辦法,就此退走,匈奴勢必捲土重來,所以無論刀山火海,都要闖一下。

公元前200年十二月,在經過無數次周密籌謀後,劉邦終下決心,率領麾下主力進發蔚縣,準備對匈奴進行總攻。然而在途經白登山的時候,卻遭到了早已埋伏在此的匈奴主力合圍。這次戰鬥匈奴幾乎拿出了全部家當:東南西北4個方向共部署了40萬大軍,且都是養精蓄銳的精銳騎兵。陷入合圍的漢軍立刻原地布防,在白登山就地組織防禦,和匈奴軍進行了慘烈的廝殺。依冒頓本身的戰略構想,是打算一鼓作氣,徹底聚殲劉邦部,但接下來的事情卻出乎他的意料。酷寒和重圍下的漢軍非但沒有崩潰,相反迸發出頑強的戰鬥精神,憑藉著嚴整的軍陣和弩箭防禦,數次擊退匈奴的進攻,原本計畫內的殲滅戰,打成了攻守雙方誰也不能前進。

這時候的局面對劉邦而言更慘。劉邦這次北征,動用了32萬大軍,但隨他進抵平城前線的,只有10萬人左右,其餘的20多萬人劃撥給周勃,用以清剿韓王信的殘部。這時候的周勃,在擊破韓王信後,正北進到樓煩地區,如果他能夠及時趕到,自然可以解除匈奴圍困。但冒頓已經把白登山圍得水泄不通,又怎能突圍出去呢?好在白登山自戰國時期趙國開始,就是防備匈奴的要塞,有趙國時期就修築的堅固軍堡,足矣固守。7天7夜,匈奴無力攻擊,漢軍也無力突圍,斷水斷糧的漢軍,局面無疑是更加困難的。

萬般無奈下的劉邦,依照陳平的計策,主動聯絡冒頓單于的閼氏(老婆),假意說給冒頓送美女,以此誘使「吃醋」的閼氏向冒頓說情。閼氏果然中計,以「漢天子有神靈保佑」為名,建議冒頓解除包圍。按照許多史料的記載,就是冒頓上了當,主動在包圍圈上解開一個口子,讓劉邦逃出生天。但真實的原因,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是另一路漢軍周勃部在掃蕩了韓王信殘部後,已經殺奔白登山而來,對於久攻不下的匈奴來說,此時面臨被漢軍前後夾擊的危險,所以順水推舟解除包圍,體面地撤軍,就成了冒頓單于最好的選擇。

對於征戰一生的劉邦來說,白登之圍可謂奇恥大辱,以他有仇必報的性格自然不能罷休。解圍班師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誅殺了戰前勸他進兵決戰的十幾個謀士,並釋放了戰前曾勸說他的劉敬。但對匈奴,劉邦卻忍了:這時正是漢朝百廢待興之時,匈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