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戰國中期的齊秦爭霸

公元前342年,應該是整個戰國時代的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裡,齊國通過圍魏救趙的戰術,成功牽著強敵魏國的鼻子走,以減灶之計誘導魏國追擊,最後在馬陵之戰中成功將魏軍全殲,魏國元帥龐涓陣亡。這一戰的結果,標誌著戰國早期的中原最強國——魏國的徹底衰落。魏國在此戰中失去了他們最精銳的「武卒」軍隊,最傑出的統帥龐涓,再也沒有逐鹿中原的本錢了。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場戰爭最大的受益者,並不是取得大捷的齊國,相反,卻是在函谷關遠遠觀望的秦國。魏國的徹底衰落,使秦國少掉了東出函谷關的最大障礙,之後的兩年里,秦國連續對魏國佔有的西河地帶用兵,成功收復西河,迫使魏國向秦國屈服。從那以後,秦國東出函谷關,逐鹿中原的通道,就徹底打通了。這是自春秋時代秦穆公以來秦人的夢想,之後的戰國風雲里,齊國並沒有因為戰勝魏國,而取得在諸侯中的獨大地位,相反實力迅速膨脹起來的,卻是漁翁得利的秦國。

但在馬陵之戰的早期,齊國依然保持著他們的強勢地位和擴張勢頭。從公元前342年開始,到公元前284年的這58年里,齊國相繼在位的君王,是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這58年是齊國在戰國時代里最風光的58年,他們打敗了魏國,之後又擊敗了楚國,壓服了韓國、趙國,儼然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也一度是秦國東出的最大勁敵。而與之相對應的秦國,在位的國君,分別是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這58年里,齊秦兩國先後擊敗他們共同的對手——魏國。然後同時開始了擴張之路,一度並成為諸侯中兩大最強力量。那麼,面對這個繼魏國而起的最強對手,秦國又是怎樣戰而勝之的呢?

在公元前342年馬陵之戰結束後的早期,觀齊秦兩國的對外政策,幾乎都是各忙各的,很少有交集存在。

秦國方面,在馬陵之戰結束後的兩年,秦國發動了對西河的進攻,生擒了魏太子,殲滅了魏國10萬大軍。魏國最後一股有生力量就這樣消耗殆盡,此後也無力繼續逐鹿中原。這時期的齊威王,也在中原風光了起來,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共同會盟於徐州,魏惠王主動承認了齊威王的國王身份,齊威王也投桃報李,承認了魏惠王的國王身份,這件事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在徐州相王的過程里,先前強大一時的魏惠王,對齊威王極其恭敬,此後魏王、韓王、趙王三王又在東阿拜見齊威王,對齊威王「北面事之」,這時候的齊威王,儼然已經成為中原諸侯里的最強者。

這時期齊國和秦國唯一一次衝撞,發生在齊威王在位的晚期。當時的秦國東出函谷關,借道韓地,發動了對齊國的進攻,結果卻被齊國邊軍打敗,事情最後以秦國遣使者謝罪而告終。但強秦的巨大威脅,已經隱隱地呈現在同樣野心勃勃的齊威王面前。

與齊威王同時期在位的秦孝公,病逝於公元前338年,其子秦惠王即位。這位秦惠王上台後先搞反攻倒算,殺害了商鞅,現代人津津樂道秦惠王殺商鞅其人,用商鞅其法的冷靜。其實在清算完商鞅的初期,秦惠王也曾想過逐漸取締商鞅之法,不得施行一面是因為商鞅變法在秦國百姓心中威望甚高,輕易搞推倒重來,勢必引發變亂;二來軍隊方面,對商鞅的新法非常擁護,獎勵耕戰以及軍功授爵的制度,給諸多軍將以實惠,槍杆子里出政權的現實,讓秦惠王也不得不默認了既定事實。但在秦惠王在位的早期,對商鞅新法的繼承是很消極的,甚至因為怨恨商鞅,驅逐了各國來到秦國的人才。但在短暫的倒退之後,秦國的國力上漲之勢,依然不可遏制。秦惠王在位的早期,打擊的對象,主要是臨近秦國的韓趙魏三國。這時候的韓趙魏,實力已經日益削弱,在東面被齊國控制,西面又遭到強秦的威脅,實力日益削弱。秦惠王這時期的另一個大動作,就是南下巴蜀地區,經過多年浴血奮戰,秦國平定了巴蜀,滅掉了當時的巴蜀政權,取得了以後進軍中原的一個後方基地。這一舉動使秦國真正獲得了戰國爭霸中的戰略縱深優勢,物產豐富的巴蜀地區,成為日後秦國天然的大後方。

秦惠王在對商鞅進行了短暫清算後,很快又開始了銳意進取。在他即位的早期,曾經驅逐中原各國滯留在秦國的賓客,但他很快意識到了錯誤,開始大量招攬六國裡面的人才。比起秦孝公只用了一個商鞅,這時期的秦惠王,身邊是人才薈萃,外交家張儀、公孫衍,名將魏章、司馬錯、甘茂,都在這時期大放光彩。秦國在馬陵之戰後,趁著魏國衰弱的機會,也得以繼續東進,奪取了魏國的上郡,上郡的奪取,使從關中平原進入中原的黃金通道,從此牢牢地抓在了秦國的手中。

比起這時期的秦惠王,晚年的齊威王遜色了很多。齊威王雖然戰勝了魏國,但是齊國的君臣似乎更滿足於列國對齊國的尊奉,至於開疆拓土,獲得戰略要地這些事情,齊國人的興趣不大。齊國君臣的觀念,依然還停留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時代」上,認為只要獲得大家表面上尊重的霸主地位,就恢複祖先的榮光了。這種滯後的觀念,成為齊國沒有趁馬陵之戰的勝利,趁勢崛起的一大關鍵要素。

從個人品德上說,開創齊國霸業的齊威王,與此時的兩代秦國君主秦孝公、秦惠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信用人才。齊威王在位的時候,大量選拔賢才,利用稷下學宮招募英傑。但是秦國的用人,卻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秦國與齊國最大的區別,就是秦國是一個新興國家,沒有道德上的觀念束縛,更沒有舊制度的束縛,所以在用人上,秦國可以不拘一格,廣招人才。齊國在這一點上就差得遠了,齊國畢竟是一個從舊奴隸制國家內部脫胎而出的封建制國家,這樣的國家性質,導致他們在轉型的時候,不可避免地帶有舊時代的種種痕迹,齊國人的宗族觀念、門第觀念,比起秦國人來是更重的。如此種種,使得齊威王晚年享受霸主身份的榮耀期,成了齊秦兩大國國力迅速拉大的重要時期。

公元前319年,齊威王病故,其子辟疆即位,就是歷史上的齊宣王。就是在這個時候,齊國與秦國之間國力上的差距,已經顯而易見了。而聯合各諸侯國實力的合縱運動也已經興起,齊宣王在位的第一年,六國就發起了合縱運動,推舉楚懷王為縱約長,西進攻打秦國。但楚國和齊國對此都持觀望態度。結果只有韓趙魏三家兵臨函谷關,戰鬥的結果,是韓趙魏三國被殺得大敗,僅遭斬首的就有82000多人,秦國強大的實力,讓本來還沉迷在霸主身份中的齊宣王猛醒了,他必須要作出應對。

在秦惠王第一次擊敗六國合縱之後,齊宣王終於開始意識到強秦的威脅。此時的秦國,不再是齊威王晚年被打得落荒而逃,不得不遣使謝罪的秦國,他們實力膨脹速度之快,是超出齊國人理解的。

齊國此時也有自己的優勢,齊國的優勢是他「中原諸侯」身份。對於中原諸侯來說,齊國要的不過是霸主的榮耀,秦國要的,卻是你的國土和政權,這一點的差別,使當時大部分的諸侯國,在感情上都還是倒向齊國這一邊的。齊宣王登基初期,還是延續了其父「會盟諸侯」的政策,經常和韓國、魏國、趙國舉行會盟,接受他們的朝拜,期間和楚國以及魏國都發生過戰爭。但是秦國的強大,使齊宣王在公元前313年做出了聯合楚國的重要決定。

這時期的楚國,在版圖上也處於一個極盛時期,楚國此時已經完全佔有了江東地區,吞併了越國故地,此時楚國地廣人多,可以募集百萬大軍,而此時的齊國,又擁有富庶的經濟條件,兩家一個有人,一個有錢,自然一拍即合。公元前313年,齊宣王和楚懷王舉行會盟,結成同盟共同對付秦國。但這個如意算盤,卻很快被秦惠王給打散了,秦惠王只派來了一個張儀,憑藉巧舌如簧,以六百里土地作誘餌,就讓楚懷王輕易背盟,撕毀了和齊國的盟約。惱怒之下的齊宣王,反而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抉擇,他主動聯絡秦國,提出結盟共同對付楚國,這個願望在第二年就實現了。楚國在撕毀了和齊國的協議後,才知道被秦國忽悠了,所謂秦國許諾的六百里土地,完全就是哄你玩的。盛怒之下的楚懷王發兵8萬攻打秦國,在丹陽與秦國名將魏章部鏖戰,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原先的盟友齊國竟然也出現在秦國陣營里,和秦國一道將楚國殺得大敗。齊宣王出了氣,但出氣的後果卻是嚴重的,齊國和楚國之間的聯盟就此破裂,而兩家誰都沒有力量單獨抗衡秦國,齊宣王和秦國聯合大敗楚國的結果,就是秦國趁機奪取了楚國在藍田境內的土地,齊宣王忙活一場,兩手空空。

通過和秦國的接觸,齊宣王真正意識到秦國的強大,讓他感慨萬分的,就是六國的人才怎麼都跑到秦國去了。為了能夠招攬人才,齊宣王加大了對稷下學宮的投入,結果諸子百家的英傑在此薈萃,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的各路代表,都曾在稷下學宮遊學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傑出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初到齊國時,曾經非常興奮,他對外宣告說:「管仲只讓齊國成為了霸主,我要讓齊國統一天下。」對於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