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春秋「諸侯」怎樣被架空

春秋時期的政治,從整個發展脈絡上看,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大權是在往下走的。在春秋的大部分時間裡,雖然有尊王攘夷的口號,但結果卻是周天子幾乎是名存實亡,國君們日益不拿天子當幹部。在春秋的240年間,國君們對周天子越來越囂張。但凡事都有報應,事實也正是如此,這樣的報應,很快就落到了國君身上,割據一方稱王稱霸的國君們,隨著爭霸戰爭的延續,他們也驚奇地發現,自己手中的權利,已經逐漸被手下的士大夫們所剝奪,當年他們架空周天子的過程,而今也在他們自己身上重演。許多大國之所以要求停止戰爭,以至於促成了向戎弭兵會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家的權力,已經由國君下面的士大夫來把持了,對於他們來說,頻繁的戰爭,只能給更多人立功的機會,以至於分散自己的權力,所以和平也就成了大多數國家的願望,從老百姓到實際掌權者。這種國君權力衰弱的過程,就是春秋歷史權力演變中著名的「政在私門」。

而「政在私門」這種局面的出現,對於整個春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在從春秋到戰國的歷史轉換中,「政在私門」的現象,也是一個歷史的先聲。

「政在私門」現象發生的直接原因,是在春秋爭霸戰爭里,國君之下士大夫權力的擴大,而深層的原因,卻是因為春秋時期諸侯國的政治制度。

春秋諸侯國的國君之下,主要包括了卿、大夫,這些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和諸侯們一樣,擁有國君賞賜給他們的領土封地。在他們的封地里,他們擁有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而這些領土封地的統治者,都是這些卿大夫的家族宗室們,也就是說其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力量,而他們的發展壯大,卻要拜此時仍然存在的西周宗法制所賜。西周宗法制在行政區划上的核心內容,就是所謂的「天子立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土地給諸侯,諸侯再分封土地給更下面的卿大夫。在西周之前,諸侯的卿大夫們的力量特別有限,因為此時沒有戰爭,他們很難通過立功手段獲得更多的封地,因此遠遠不能和諸侯們抗衡,在整個政治中的話語權,也就特別有限。但是從春秋時期開始,在越來越多的諸侯戰爭中,諸侯們為了籠絡下面的卿大夫,總是用分封土地的方式,來換取他們的效忠,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越是在戰爭中得利的大國,獲得封賞的卿大夫也就越來越多,卿大夫的實力也就越來越擴張,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齊國、楚國、晉國,晉國的六大卿大夫,最後把持了政權,楚國在楚莊王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也是由若敖氏來掌握國家政權的,所謂的楚王基本就是傀儡。齊國的局面更亂,齊景公之前連續3個國君死於士大夫的奪權鬥爭里,崔杼、慶封兩個卿大夫輪流坐莊,讓齊國的局面一度混亂。到了春秋晚期,這些在歷次征戰中壯大起來的卿大夫們,有相當一部分的已經把國君架空了。一面是實力衰弱的國君,無力進行分封,相反則要搞內部鬥爭,消除卿大夫權力對國君權力的威脅,另一面是羽毛豐滿的卿大夫,也需要足夠的時間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已經被諸侯國內部的矛盾所取代。春秋末期,大國的諸侯戰爭已經停止了,主要的戰場,轉向了新興起的國家,比如吳國,越國這些暫時不存在這種問題的國家。

卿大夫在尾大不掉的同時,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也需要在自己的封地內部進行再次分封,也就是所謂的利益再分配。春秋時期的卿大夫們,其內部分為「側室」「貳宗」「小宗」等組織。比如魯國季孫氏的手下,有側室公孫氏;晉國趙穿一族,就是趙氏的側室。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局面下,從諸侯——卿大夫——側室這三個結構中,國家是越分越零散的。這些所謂的側室,因為實力更加弱小,成為了卿大夫的鐵杆死黨,他們死死地把自己捆綁在卿大夫的權力體系上,也正因如此,國君們的根基底部,就被卿大夫以及下面的側室們挖空了,國君被挖空,被奪權也就因此不遠了。

卿大夫們的這種宗族組織,在當時叫做「家」。這裡的「家」,並不是傳統的家庭,而是士大夫的勢力宗族,這是卿大夫們的基礎勢力單位,這個單位經濟、政治、軍事合一,是當時卿大夫階層獨大的主要方式。卿大夫的「側室」「貳宗」等組織,幾乎都是存在於「家」這個組織之中的。這種組織單位,就好比是一個吸收能力很強的海綿,在西周的初期,還只是小小的一塊,但在春秋的大浪淘沙之中,他把幾乎所有的力量都吸附了進來,力量日益膨脹,到了春秋末期,已經足夠威脅國君的統治了。

作為「家」的首領,卿大夫們在自己的「家」中,也就是君主,他們在家裡就是被稱為「主」,這個主的權利,幾乎屬於「三權合一」。在宗法上,他們是一族的首領;在政治上,他們是這塊土地的君王;軍事上,他們又是一支軍隊的統帥。到了春秋末期,許多卿大夫的實力,甚至超過了國君。戰國諸子百家的墨子,就曾經把吳王夫差、宋王偃、中山王尚等諸侯和范吉射、智伯謠、中行雲三個卿大夫合稱為六君,也就是說在墨子的眼中,這些膨脹起來的士大夫們,儼然已經具有了和國君平等的地位。

有了和國君平等的地位,卿大夫們也自然要建立起和國君平等的機構組織。在卿大夫的「家」中,其統治機構,從西周到春秋,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複雜,最後到特別複雜,複雜到一定程度後,他們就乾脆從家變成了國家。春秋晚期的卿大夫們,其「家」中的官職設定,幾乎和諸侯國中的政府一樣,比如魯國掌權的卿大夫季氏,就把在魯國朝廷里的機構,稱為「外朝」,把在自己家中的機構,稱為「內朝」,可謂是兩個朝廷,一個領導。而在卿大夫的「內朝」之中,協助卿大夫們處理各種事情的大臣,就是通常所說的家臣,其主要官職,包括中屬大夫、家宰、邑宰,這是家臣中地位比較高的官銜,主要負責替卿大夫們處理封地內的事務和中央家族的事務,這些人的身份,叫做「士」,他們的崛起,也是春秋權力演變的一個重要內容。與此同時,卿大夫們也擁有獨立的武裝力量,比如晉國的范氏、欒氏、齊國的田氏,他們發展的一百多年,主要的特點就是自身武裝力量的不斷增強。在春秋中期,晉國的卿大夫西客就曾帶著自己的私人武裝力量,發動對宋國的戰爭。與此同時,楚國的卿大夫若敖氏,也以自己的武裝力量攻打齊國,一度佔領了齊國的都城臨淄,殺掉了齊國掌權的卿大夫慶封。在春秋中期以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掐架,已經不止是國家和國家的矛盾,更摻雜了不同國家之間卿大夫的矛盾,有時候一些卿大夫之間的私人戰爭,出動兵力的規模,甚至要比國家戰爭還要慘烈。比如齊國卿大夫慶封和楚國卿大夫若敖氏的戰爭,雙方在齊國都城臨淄發生會戰,動用的戰車總數達到了1800多輛,兵員加起來近十萬人,這個規模已經超過了春秋時期大多數大國之間的戰爭。除了在外面互相掐以外,各國國內的不同卿大夫,也頻繁地發生奪權戰爭。比如齊國就是因為連續7次的奪權戰爭,差點導致亡國。而隨著卿大夫威權的擴大,那些卿大夫的土地、人口、軍隊規模也在不斷增大,家臣們所執掌的權力也越來越大,為了不讓家臣們有樣學樣,學自己去架空領導,卿大夫們也勢必要在其「國」內進行各種行政上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把權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裡。

春秋卿大夫的「家」內改革,開始於春秋時代中後期,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絕對集權。在春秋中後期,卿大夫的改革方式,主要是統一賦稅,確立軍隊的絕對指揮。卿大夫下面的家臣們,一般不具備獨立指揮軍隊和掌握賦稅的權力,所有的權力都來自於卿大夫的授權,這樣一來,封建制中央集權國家的雛形,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卿大夫有了絕對控制的權利。當時的春秋,卿大夫的勢力,也就日益牢固起來,成為架空諸侯國君的主要力量,那些卿大夫們,也不再滿足於讓自己的「家」尾大不掉,相反非常期待能夠給自己的「家」前面再加一個字——「國」。

而卿大夫們的崛起,還和春秋晚年越來越激烈的奴隸暴動有很大的關係。隨著傳統奴隸制階層的瓦解,大規模的奴隸暴動頻繁發生,在這樣的局面下,奴隸主貴族的實力遭到了進一步的削弱,那些擁有「家」的卿大夫們,順應這一潮流,採用收買人心、減輕賦稅、採取新的土地租賃關係等方式,招募大量的逃亡奴隸為自己所用,甚至有的卿大夫,還主動策動奴隸造反,再趁機從中漁利。比如齊國田氏的田桓子,就是通過策動政敵高氏屬地里的奴隸造反,順利地誅殺了高氏,並將其屬地和人口收歸己有。而對於當時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奴隸們來說,他們並不懂得倫理綱常,也不在乎誰是正統,他們唯一知道的,就是誰對自己更好,卿大夫們收買人心,減輕民力的做法,很容易就得到了底層老百姓的心。春秋時候的諸侯國里,那些實力膨脹,尾大不掉的卿大夫們,不管身後的評價如何,在當時他們都是名聲非常好,深受底層老百姓歡迎的人,得民心的卿大夫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