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日落西山之齊景公爭霸

「向戎弭兵」之後,春秋時期大規模的爭霸戰爭,基本上算暫時消停了。但戰火併沒有因此而絕跡,牽連南北諸侯國的大規模爭霸戰雖已不再,但是國家之間的局部戰爭卻日益增多。原本作為「兩極」而存在的晉楚兩國,很快就捲入到了和自己鄰國的新戰爭中去,楚國的對手,是眾所周知的吳國,而晉國的對手,卻換成了老牌霸主齊國。

如果要用一句俗話來形容春秋時期齊國的地位,那隻能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在春秋五霸之中,齊國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齊桓公時期,向齊國俯首稱臣的列強數目之多,之後的歷代霸主都無人能趕得上。「尊王攘夷」的稱霸方式,也是齊國首倡的,但齊桓公短暫的輝煌之後,卻是整個齊國長久的沒落。先是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到內亂中,靠了宋國的幫助才得以冊立新國君,然後到了晉國強大之後,原本是霸主的齊國,又只能跟在晉國後面做跟班,之後的春秋爭霸局勢,成了晉國和楚國的南北爭霸,齊國不是做跟班就是做看客,卻總是當不了主角。

這種局面齊國是不會甘心的,何況齊國與秦國不同,秦國地處西陲,有關山阻隔,只要晉國把關卡一堵,秦國人就進不了中原。齊國卻不一樣,齊國所處的東方,是當時春秋地區最富庶的地區,而且是易守難攻之地。之所以長期以來萎靡不振,一是齊國在為齊桓公「買單」,齊桓公時期,雖然大力加強中央集權,但他是採取了抬高宗族的方式,來壓制臣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宗族之間的內耗不斷發生。所以在齊桓公過世之後的100多年裡,齊國發生最多的事情就是奪位內亂,齊桓公的兒子齊孝公過世後,齊孝公的弟弟殺掉太子,自立為齊昭公,齊昭公死後,齊昭公的弟弟也有樣學樣發動政變,殺死太子姜舍,自立為齊懿公。這個齊懿公的下場更慘,因為和自己車夫閻植的老婆私通,被閻植勾結大夫丙舍發動政變,自己身死不說,全家也被殺盡。之後姜舍的兒子齊惠公即位,大力抬高士大夫地位,削弱宗族權力,自以為萬無一失,誰知摁下葫蘆起來瓢,其子齊頃公即位,發生了士大夫國氏、高氏聯合驅逐崔氏的事件。之後宗族勢力日大,崔氏、慶氏等幾大家族日益尾大不掉,國君幾被架空,而且幾個家族之間相互明爭暗鬥,經常發生大規模火併。到了齊莊公在位時期,公元前548年,因為齊莊公和士大夫崔氏的老婆私通,被崔氏聯合慶氏發動政變殺害,所謂國君,已成了士大夫手中的傀儡玩物。

內戰打得一團糟,霸業自然無從談起,齊桓公之後的歷任齊國國君,大多數都是不愛惹事的,輕易不主動參加爭霸戰爭,所謂重現齊桓公偉業的目標,也就是夢裡時常有。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齊懿公之後登基的齊頃公,那時候齊國國力恢複,又趕上晉國國君權力衰弱,楚國內亂不止,也就動了爭霸的念頭,率軍和晉國在山東濟南打了一仗,戰前信心百倍,說「滅了晉國再回來吃飯」,所謂「滅此朝食」的典故,就是出於此。但口號響亮沒用,晉國雖然衰落,可到底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和齊國真刀真槍打了一番,直把齊頃公打得全軍覆沒,自己險些被俘,被晉國人繞著華不注山追了三圈,靠了和大臣逢丑父互相換衣服,最後才保住一命,「三周華不注」的典故,也是這麼來的。這場慘痛的失敗,除了為中國成語文化事業做了點貢獻外,對於齊國本身而言,可謂毫無益處。

然而,就在齊國外戰一塌糊塗,內戰打得一團糟的時候,一個重現齊國霸業的人終於出現了,他就是在齊國崔氏之亂後被擁立登基,一度成為傀儡的齊景公。

說起齊景公,在歷史上有些名氣,但他的出名,主要還是得益於他有一個賢相晏嬰。今天的各類歷史讀物里,充滿了各種晏嬰進諫齊景公的典故,在晏嬰的光輝形象下,齊景公,貌似是一個經常犯錯誤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齊景公,在他後來「經常犯錯誤」之前,卻是一個苦命的傀儡。公元前548年,齊國大夫崔杼因齊莊公和自己的老婆私通,聯合慶封等家族發動政變,趁齊莊公來自己家「偷香」的機會,一舉把齊莊公殺害,之後他立齊莊公的弟弟杵臼即位,即歷史上的齊景公。這時候的崔杼,實際上就是齊國的統治者,在國內一手遮天。值得一提的是,崔杼殺國君一事,在整個春秋時期都有重要意義,春秋時代國君權力的衰落,也從此越演越烈。

但齊景公是不甘心權力衰落的,在登基之初,表面上他對崔杼信任有加,事事依附,但實際上卻早動了除掉崔杼之心。但這時候的他,只有國君的名分,其實卻要人沒人,要兵沒兵,十足的光桿司令,要想奪權,首先得有幫手,他找到的第一個幫手,就是後來被讚譽為「千古賢相」的晏嬰。

晏嬰這個人,在今天大大的有名,而在當時,他也是齊國的世家宗族之一。晏嬰的父親晏弱,就是齊國的上大夫,齊靈公時代晏弱病故,晏嬰繼承了父親的上大夫職位,之後歷經齊靈公、齊莊公,到了齊景公登基的時候,他已經是齊國的三朝元老。在齊景公之前,晏嬰的政績並不多,他當時的出名,主要因為一個「賢」字。他是齊國出名的賢者,素來以為官清廉著稱,不但自己兩袖清風,還經常把俸祿拿出來周濟他人,因此在齊國上下,特別是在齊國的「國人」心中,有著非常極高的威信。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士大夫之間的「粘合劑」。此時齊國高層最重要的矛盾,就是新興的田氏士大夫,和舊有的宗族之間的矛盾,晏嬰與田氏此時的掌舵人田桓子私交甚好,他本人又是舊宗族出身,因此多年以來,有他在,總能調解士大夫之間的分歧,讓大家一心為國。而他本人也是個相當硬氣的人,在齊莊公被害之後,眾大臣攝於崔杼的權力,唯恐避之而無不及,唯獨晏嬰不懼,大搖大擺地來到崔杼家(齊莊公的屍體一直放在崔杼家大院),主動給齊莊公哭喪,崔杼氣得拿著劍指著他,他卻全然不懼,慨然和崔杼爭辯,其浩然正氣,讓兇殘的崔杼也不得不忌憚三分。當時的崔杼在殺害齊莊公後,在其門客的挑撥下,曾有自立為君的念頭,但就是因為晏嬰等一干老臣的存在,使崔杼不得不心存顧忌,最後選擇了他以為能夠操縱的杵臼為君,也就是齊景公。齊景公的接班,晏嬰應該說有「間接功勞」。

晏嬰不但很硬氣,而且很有頭腦。崔杼當權的時候,大肆誅殺前朝舊臣,他甚至命各大臣到太廟盟誓,表達自己的忠心,凡是拒絕的就當場殺掉。當天在晏嬰之前,因為拒絕向崔杼效忠而被殺害的大臣,竟然有80多人,輪到晏嬰了,他卻全然不懼,慨然說:「我只向國君效忠,凡助紂為虐的,一律不得好死。」大庭廣眾之下,這等於是向崔杼公開宣戰了,氣得崔杼拿著劍頂著晏嬰的胸膛,逼他屈服,晏嬰卻不慌不忙,說「就算是利劍穿胸,也不能改變我晏嬰的志向」,說罷拂袖而去。當時的崔杼,真動了殺晏嬰的念頭,之所以不殺,主要因為晏嬰在齊國民望太大,殺了恐怕引起反彈,雖然如此,在晏嬰離去的路上,崔杼依然派人跟蹤,看晏嬰有什麼反應,當時晏嬰的車夫曾建議晏嬰快馬加鞭,離開是非之地,晏嬰卻說「如果我們走得很急,敵人一定會認為我們心虛,到時候災禍就來了」。果然,見晏嬰一路不慌不忙,不明虛實的崔杼始終不敢動手。崔杼之亂,齊國被殺的大臣累計有200多人,晏嬰卻能獨活下來,殊為不易。

齊景公在登基之前,就知道晏嬰的賢名,然而在崔杼的威逼之下,自然不能重用。何況晏嬰雖然名氣大,但是他手裡沒兵沒錢,根本無法和崔杼抗衡,但晏嬰手裡,卻有一樣崔杼沒有的東西——人心。在齊景公的授意下,晏嬰表面上被遠派到東阿當地方官,看似不掌權,其實卻躲過了崔杼的耳目,之後主動出面,聯絡各路忠誠於齊國國君的宗族,在崔杼的眼皮底下,一個「反崔統一戰線」的暗流,就這麼形成了。

可僅有一個晏嬰,顯然是不夠的,為了奪權,齊景公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借力打力。

崔杼之亂,在歷史上被稱為「崔慶之亂」,這裡面的「慶」,就是崔杼的盟友兼幫凶——慶豐。

在崔杼殺害齊莊公的政變里,慶豐只是個幫凶,他和崔杼一樣,是齊國的士大夫,因為不滿齊莊公對慶氏家族的壓制,因而夥同崔杼叛亂。但這個人是一個和崔杼同樣有野心的人,叛亂成功之後,崔杼一手遮天,招惹了眾怒,慶豐則躲在暗處,靜等著崔杼犯錯誤,他就像一隻躲在暗處的黃雀,在這場權力遊戲中,靜等著時機的到來。

慶豐的野心,齊景公也感覺到了,這人和崔杼並不是鐵板一塊,所以在晏嬰走後,齊景公對慶豐極力拉攏,並且曾經允諾慶豐,只要除掉崔杼,你就是齊國的重臣。偏偏崔杼自己內部也出問題,崔杼能夠得勢,他的左膀右臂就是兩個兒子崔成和崔疆,但在崔杼大權獨攬後,兩個兒子偏偏反了水,都想當崔杼的接班人,結果自己打了起來。眼見後院起火,崔杼無可奈何下,只好請慶豐幫忙平叛,大好機會慶豐怎麼會錯過,打著替崔杼平叛的旗號,慶豐派兵襲擊了崔杼家,把崔杼一家人殺得乾乾淨淨,引狼入室的崔杼,在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