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秦國,五張羊皮換崛起

如果形容春秋時代諸侯爭霸的形勢,那麼最早的「小霸」鄭莊公,算是一場大戲的龍套,之後的首霸齊桓公,是第一個主角。隨後一直唱主角的,就是南北對峙的晉楚兩國。春秋時代大多數時間的諸侯逐鹿風雲,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國家展開,但是在各路主角之下,卻也有一股暗流——秦國。

作為春秋戰國時代的終結者,秦國在春秋時代的地位並不顯著,說他是暗流,原因是秦國雖然也出了位於春秋五霸之列的秦穆公,但秦穆公最終沒有突破晉國的屏障,只能稱霸於西北地區。他在當時只能算地區性霸主,卻不是整個春秋諸侯中的霸主。和鄭莊公一樣,他只是一個「小霸」。

但這個小霸,對於秦國的歷史,乃至春秋戰國的歷史,影響都是極其深遠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雖然秦國最後的獨大地位,來自於後來的商鞅變法,但早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就已經吹響了崛起的前奏。

要想了解這一切,需要從頭看一下秦國。

秦國的地位,在春秋戰國的早期,可以說是很卑微的,比楚國要稍微好一些,比起其他諸路中原諸侯,卻是遠遠不如。

秦人的祖先,也是華夏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東部地區,大約在今天的山東、河北一帶。秦人命運的變化,來自於西周時代的周公東征,當時的秦國在周公東征後,被遷移到了今天陝西的渭水流域,負責為周王室養馬,所以早期的秦人,是以畜牧為業的。這一點和以農耕為業的華夏族其他部族,有著鮮明的區別。當時的陝西渭水流域,並非華夏族的傳統生活區,相反是蠻族雜居的地方,環境十分艱苦,在這樣的條件下,秦人頑強地在當地紮根,陸續平定了當地的蠻族,形成了一方勢力。秦國命運的改變,來自於周平王東遷,當時的秦襄公主動派兵馬護送,因此被周平王冊封為侯爵。從此時開始,秦國,這個後來戰國時代六國的噩夢,有了自己的「名分」。

雖然有了名分,但和中原諸侯比起來,秦國依然是個落後的國家,而且和楚國不同的是,他本身就是作為周王室的馬夫出現的,既沒有楚國那樣擺脫周王室獨大的條件,更面臨著身份上和中原諸侯的巨大差異。對待秦國,中原諸侯的態度和對待楚國一樣——蠻夷。但秦國人很懂得忍辱負重,在秦襄公時期,秦國得到了周天子授予的征討西北蠻夷的權力,憑藉著這樣的機會,秦國開始了擴張。在齊桓公爭霸的時代里,秦國已經驅逐了游牧在今天渭水流域的蠻族部落,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春秋前期的秦國,其國土疆域已經包括了今天渭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區。

比起中原諸侯國來,秦國也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秦國的劣勢是身份太低,比起各路諸侯王來,可謂是百分百的草根,他們所居住的渭水地區,在當時也是鳥不生蛋的窮地方,發展起來非常困難。秦國的優勢在於,他們有西北山脈的地理屏障,足夠抵禦中原諸侯的入侵。長期以來和蠻族的交戰,也讓秦國形成了尚武的性格,生存環境的險惡,使秦國的軍隊更加吃苦耐勞,英勇善戰。而當時真正制約秦國爭霸的問題,也是中原其他諸侯所沒有遇到過的,秦國因為長期和蠻族雜居,在生活習俗和禮法傳統上,受到蠻族的影響也比較深。好的方面是,他們沒有西周時期的宗法制度和等級制度,在人才的選拔上更加平等。但壞的方面卻是,他們的各種習俗,都帶有很濃厚的蠻族習氣,比如在王位的繼承上,他們沒有明確的子承父業的傳承製度,導致貴族之間爭奪王位的戰爭時常發生,甚至蠻族部落野蠻的殉葬習俗,秦國也保留了下來。更致命的是,比起中原諸侯傳統的農業定居的生活方式,秦國在春秋早期,還是一個半游牧半農耕的國家,一部分秦人採取農耕生活,但也有秦人保持著游牧的習俗,這樣的經濟狀態,積累強大的經濟實力幾乎無從談起。如此種種,都成為秦國崛起的絞索,而解開這些絞索的人,卻已經呼之欲出了,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登基。

在秦穆公登基之前,他的先祖們已經為他留下了非常豐厚的家產。秦穆公之前,秦國經過東征西討,已經成功佔有了關中平原的大部分地區,版圖推進到了關中平原的東端。但也正因如此,秦國與早期的晉國也不斷發生軍事衝突,秦穆公的哥哥秦成公時期,曾經和晉國發生了大規模戰爭,最後以失敗告終。到了秦穆公登基之後,他主動對晉國採取了通好政策,與之進行聯姻,秦晉之好的關係就此形成。此後,秦穆公轉而向西,繼續吞併西北的各個蠻族,擴張自身的勢力。在早期的起家過程里,秦國和楚國走的是相同的道路,都是在嘗試進入中原受阻後,轉而調轉矛頭,對周邊的游牧蠻族進行吞併,一步步擴張力量,蓄勢待發。但楚國的條件顯然比秦國更便利,楚國學習中原文化比較早,其經濟的轉型也比較早,當秦國還是半游牧經濟狀態時,楚國已經擁有了富庶的經濟與發達的農業。而秦國勝於楚國的,一是他們的地理優勢,有關中屏障的秦國,在國土安全上比楚國更好,而秦國面臨的蠻族敵人,也比楚國面臨的蠻族強大得多,秦軍從中得到的錘鍊,更遠非中原諸國可比。

而對於秦穆公來說,他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不是擴張,而是要解除系在秦國身上的這些絞索。要做到這一條,似乎比開疆拓土更加困難,因為任何一條改動,都要面對國內強大的守舊派壓力,而游牧起家的秦人,國君的威權是不如中原諸侯國的,彪悍尚武的性格,更使得政變的發生如家常便飯,這樣的局面下,不動點腦筋是不可能的。

秦穆公找到了最正確的辦法——他用了一個人,一個用五張羊皮換來的人——百里奚。

就像齊桓公有管仲,楚莊王有孫叔敖一樣,秦穆公的成功,在於他有百里奚。

百里奚是虞國人,這個虞國,就是被晉國以「假道伐虢」的計謀滅掉的虞國。百里奚年輕的時候很窮,一直到中年時期才出外謀生,但是因他出身低微,雖然周遊列國卻不被重用。後來經過朋友舉薦,總算當上了虞國的大夫,可剛當官沒多久,就趕上晉國實行「假道伐虢」之計,百里奚看穿了這個計謀,但是他的看法卻不被國君接受,只能眼睜睜看著祖國滅亡。虞國滅亡後,百里奚作為戰俘,被帶到了晉國。晉國此時在位的君主就是晉獻公,晉獻公對這位不起眼的俘虜並不待見。這時候正是秦晉兩國通好聯姻的時候,晉獻公的大女兒被許配給了秦穆公,百里奚作為「陪嫁」也跟了過去。但他不願意做嫁妝,乾脆在路上逃跑了,這一跑就跑到了楚國,被楚國人抓了做奴隸,負責養牛看馬。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的話,百里奚很可能就要以奴隸的身份終老於楚國,但是「意外」偏偏發生了。秦穆公是個很仔細的人,仔細的方式就是數數,連晉國送來多少個奴隸,也要仔細地數清楚,這一數就發現了問題——少了一個。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秦穆公又偏偏多嘴,問了一句少了誰?得到的答案是百里奚。這時候的百里奚並不出名,可是隨行的晉國官員,卻有知道他底細的人,把他的底細一說,秦穆公當場大驚:人才啊!找!

找來找去,挖地三尺,就挖到了楚國,可楚國人也不是傻瓜,你這麼大張旗鼓地找個奴隸,傳出去人家肯定懷疑。秦國乾脆就假裝追捕百里奚,跟楚國交涉說:「我們有一個叫百里奚的奴隸逃到了你們這裡,我們要把他贖回去接受懲罰。」事情辦得很順利,秦國以5張羊皮的價格,從楚國人手中贖回了百里奚。這在楚國人看來,不過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結果,卻成了一件影響秦國歷史的大事。

百里奚到達秦國後,立刻得到了秦穆公的禮遇。當然秦穆公也不是一個能隨便聽人忽悠的人,百里奚到來後,先拉著他談了三天三夜,最後終於確信,這是一個人才!確認完了就辦事,百里奚被任命為秦國丞相,官職很有意思,叫五羊大夫,也就是用5張羊皮換回來的大夫。後來的事實證明,用5張羊皮換回百里奚,秦國賺大了。

關於百里奚輔佐秦穆公的政績,和諸多賢臣類似的,就是獎勵耕作,發展生產之類的,但他對於秦國最大的影響,正是促使秦國從一個半游牧半農耕的野蠻國家,變成一個文明國家。

百里奚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引進了周朝的禮儀制度,重新修訂了秦國的官制,設立了秦國的宗法等級制度,並且提倡「教化」,也就是倡導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文化。秦國,就這樣從一個游牧國家,開始了向文明國家的轉化。

但此時限制秦國發展的兩大最主要「絞索」,一是秦國落後的軍事制度,二是秦國落後的經濟體系。秦國這時期的軍隊,一樣是掌握在各類宗族手裡,國君能調動的軍事力量特別有限,而且秦國所謂的宗族,大多都是遊獵出身,君臣的思想很淡,高興了聽你的話,不高興了就扯旗造反,因此這一直是秦國國君的大麻煩。百里奚就任後,第一刀就砍向了軍事體系,他仿照齊桓公時期的「三軍制度」,而且更進一步,不但寓兵於農,更寓兵於部落之中,無論是秦國境內的游牧部落,還是農耕村莊,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如此一來,國家對軍隊的掌握權,就落到了國君的手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