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入圍作品評語

文◎島田莊司

這個作品與《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的寫法有很大的不同,是典型的「密碼型」創作,直接繼承了「館作品」的本格體質,不閃閃躲躲,也不刻意安排什麼,而是大大方方地正面迎戰,竭盡所能地思考發想,不斷地向前推進,讓這部作品呈現出尖銳、複雜的風格。

本作的結構,就是主軸設置了一個很大的詭計,借著這個詭計的運作,再配合事件的進行,鋪陳了許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謎。

這種乾淨利落與一本正經,以及彷彿能為自己所信仰本格推理創作犧牲的態度,讓我非常喜歡,日本也有不少和這位創作者一樣的同好。不過很可惜,現在愛好本格推理的人並非多數。

我覺得《冰鏡庄殺人事件》在2009年的今日問世,有些生不逢時。如果《冰鏡庄殺人事件》是在綾辻先生的「館作品」之前,或在拙作的《斜屋犯罪》之前出現,那麼毫無疑問的,這部作品應該就是本獎的得獎作。然而現在本獎期待的,應該是可以領導日本現狀,給予其他創作者有效啟發的作品,而這個作品卻沒有這樣的特質。

當然,我也知道這個獎是為台灣而設的獎,所以從台灣的推理文壇看來,只要選出的作品足夠新穎,應該就算達到這個獎的使命了。然而,假設這是在「館作品」風潮初期或最鼎盛時期問世的條件下做評論,那麼我要說本作品帶出謎團的手法,其魄力與創新都稍嫌不足。

隱藏在作品背後的素材原理不夠新、太規格化,這些都不要緊;解謎機制太過複雜,這也無所謂;追溯原理,發現作品中的詭計騙局早有先例,也不是什麼重罪。對讀者來說,推理小說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了什麼樣的驚喜給讀者。

很遺憾的,這個作品中的謎是以前出現過的,而且是已經形式化的東西,結果,這個作品無法當然地帶給讀者太大的驚奇。很多密碼型的本格推理讀者都有這樣的經驗,我可以想像華文的讀者應該也一樣吧!

這位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於作品背後詭計所使用機關的架構,以及謎團如何在舞台上呈現的手法,在兩者間並不加以區隔,可以想像創作者很努力地想把這兩者合而為一。雖說這個努力的本質是為了精益求精,但也顯示出過度沿襲前例的狀況。

喜好推理的同路人,會認為只要背後的機關夠巧妙,就可以成就出好的作品,因此給作品較高的評價,然而讀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的部分,並就自己看到的部分來表達喜惡。關於這點,基本上所有的創作者都必須了解。雖然讀者之中有些推理迷因為深知推理小說的沿革,會和推理寫手有相同的看法,但是創作者如果不下意識地區別背後的機關與舞台的呈現,那麼整個故事的演出就會索然無味,也容易讓整體運作變得曖昧不清。

今天,本格的「館作品」時代已告一個段落,然而一旦出現本作這種結構的作品,足以讓人去思考如何延續「館作品」的生命,這是相當有意義的事,或許也是當今重要的課題。

我期待這位作者的下一部作品能有讓讀者大開眼界的想法,提出更具立體感的構思。我的感想有點嚴厲,但是,作為一個喜愛本格推理的人,我還是喜歡這位作者這次的作品,而且我敢肯定,日本一定有人在期待這部作品的翻譯本。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