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共創真善美

Buky

小的時候聽過一首歌,名字叫做《真善美的世界》。一直以為所謂的「真善美」只能是童話或兒歌里的境界,在成人的領域,這不過是一個單純的願望,不可能有這樣完美的世界,不可能有這樣完美的人。——直到我遇見他。

張國榮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像「眉目如畫」這樣形容傳說中人的辭彙,用在他身上,你不會覺得不妥。但是一個人的眉眼,再精緻奪目,時間長了也會看厭,正所謂「美人見慣亦尋常」,而真正長久的美,一定是出自獨特的氣質。

在舞台上,他可以做到既高貴又嫵媚、既頑強又纖弱、既溫柔又放肆、既誠摯又不羈、既謙虛又冷傲、既憂鬱又凄迷……千人千面,縱然你看厭了一種神情,還有其他的九百九十九種,教人目不暇給。——可惜的是,生活中總有那麼些人抱著「憎人富貴厭人貧」的心理,見到「高貴」、「頑強」、「溫柔」、「誠摯」、「謙虛」他不信,一聽到「嫵媚」、「纖弱」、「放肆」、「不羈」、「冷傲」,馬上深信不疑,將之奉若真言,以為張國榮理所當然就是這樣一個人。

殊不知在舞台下,他是如此地淡定優雅,甚至從不對自己的容貌引以為豪。他曾說:「我都四十多歲了,我早就老了。我從來不覺得我自己帥,也不覺得這張臉漂亮,年輕的時候就是這樣,現在更是這樣。我是很自戀,因為作為一個藝人,一個公眾人物,應該注重保持最佳的狀態,但是欣賞自己、愛惜自己,和愛漂亮是兩回事。」

有人說:「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但是看到張國榮,你會明白,一個人的風華根本是和年齡成正比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上文他說的這一段話時會只注意到其中的「自戀」兩個字,也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會因為這兩個字而選擇繼續誤會他。但是我記得「聖經」中說,要「愛人如己」。我不知道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將怎樣去愛別人,但是我清楚地看到有一個人,一直以來都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什麼叫「愛人如己」。

不錯,即便是那被公認的「美」,在張國榮的生命中也根本排不進前三。依我看來,排第一位的應該是「真」、其次是「善」、然後是非凡的才華。

作為一個演員,張國榮是敬業的,有時甚至精益求精到了幾近自虐的地步,對於這一點已經有太多的相關報道,毋需我再冗述。但是藝術家的創造畢竟不等同於勞模競選,多產就是好,而張國榮的價值正在於,他不僅是個娛樂界從業人員,更是一個百年一遇的表演藝術家。

藝術家總是先於時代的,藝術家也因此而常常不容於世,張國榮的表演,也曾經飽受非議。他本可以改的,以他的成就,根本沒必要因為創新而蒙受「嘩眾取寵」的污衊,他可以改到迎合大眾口味的——但是如果改了,那就不是他了。

藝術從來不是迎合的,舉世非之,抑或舉世譽之,皆不為其所搖。當年貝聿銘在盧浮宮外建金字塔,也曾備受非議,而今,這座玻璃金字塔已然成了盧浮宮的「鎮館四寶」之一,曾經的非議也變作嘖嘖稱讚。這就是藝術家的識見,惟有識,能知所從,知所奮,知所決;而後才氣與膽力,皆確然有自信。

關於他非凡的才華和在表演藝術領域所創造的無數輝煌,此前已有浩如煙海的文字加以評述,此後也將有綿延不斷的鑒賞品評,在此我也不擬多談,因為真正的藝術總是超越時代的,歷久彌新。

我只是想說,一個以追求藝術完美著稱的藝人,他人格上的「真」和「善」,甚至比他的藝術更完美。

很難想像一個在娛樂圈中浸淫了二十餘年的藝人仍然保存了最真的赤子之心,但是事實正是如此。張國榮今日的成就來之不易,其間數次跌宕沉浮,也可說是飽經世故,但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來的東西,卻又是一貫地那麼清澈無邪,而他最大的特點,便是真誠。

和他合作過的人都說他沒有架子,關照朋友,提攜後輩;身邊朋友無不交口稱讚他的熱心助人,替人排憂解難不遺餘力,自己因此而受到的困難卻隻字不提;對於初次見面的陌生人,他不會表現出過度虛偽的熱情,但是你依舊可以從他發自內心的禮待中感覺到誠意。他所做的,就像他所說的:「以心比心,以心交心。」

他對別人寬容,對自己的人格卻甚為苛求,他說:「人要講有沒有志氣,有沒有人格,那不是金錢可以加分的,哀莫大於人格破產。」——在他看來,自己的人格是否日臻完美,是最重要的,至於別人怎麼看,怎麼誤解,抑或怎麼刻意歪曲,都和他無關。

他在《時代周刊》的專訪中坦率地說到自己的性取向,因為在他看來,這段感情本是值得驕傲的,並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異性的世界可以風風雨雨,同性的世界也可以固若金湯,好與壞,是在乎人,而不是在乎性。——但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成見的時代,用一個人的性取向作為評判他的藝術甚至人格的唯一標準,這樣的事太多了,一句「同性戀」就可以抹殺了一個藝人所有的努力,要做到與世人坦誠相見,所付出的代價遠比想像中的大。但是張國榮仍然這樣做了,全亞洲只有他這樣做,不為標榜什麼,就為了他自己說的一句:「True to my heart。」(忠於我心)

從此,一切小人都枉做了小人,跟在他身後鬼鬼祟祟;而他,氣定神閑,偶爾瀟洒地說一句:「我做事一向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從來不理外間不三不四的傳聞……Who cares!」——我想假如誰把這一幕拍下來,一定是一幅有趣的圖畫——君子與小人互現,越發顯得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

忘了是哪位作家說過:「這個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有趣的是,張國榮不僅是個真人,還是個好人,在向世人宣告:「I am what I am」的時候,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座右銘:「飽,知人飢;溫,知人寒。」(語出《晏子春·內篇諫上第二十》)

我們聽慣了他在演唱會和各種公共場合不斷地說謝謝,不止一次地將自己的感恩溢於言表:「我四肢健全、心地善良、事業有成。在這個世界,擁有健康、快樂,其實比一切都重要。」「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若還不懂得恩典,未免太過身在福中不知福。」——甚至在問心無愧卻又被迫結束生命的時候,他對這世界,對這世界上的人,依舊充滿了感恩。

推己及人,他也時常為慈善機構捐款,香港護苗基金和兒童癌病基金是他最常「光顧」的兩個。他自己平時生活節儉從不揮霍,但是對這樣的慈善事業,一捐就是一大筆。這還僅僅是在香港,其他地方他捐了錢都叫人家不要宣揚出去,直至他去世之後,這些善舉才漸漸浮出水面……因為他的低調,我們一直錯過了他的好;也因為他的低調,讓我們終於看到,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有一種義舉叫做慈善之外,還有一種德行叫做慷慨。

「名和利是可以自己爭取的,但一個人的『心』是無價的……我永遠以善心待人。」——張國榮如是說。

——雖然他離世的方式引起持久的爭議,但是從他生前一貫的信條來看,原因決不會是厭世,我們應當把眼光從圍繞一個人死因的喋喋不休轉移到事件本身:抑鬱症,誰都有可能患上這個可怕的心理頑疾,失去自主。只有針對它的嚴肅討論才是有補益的,否則,一切非議都是廢話。

對愛他的人來說,他的離開雖然造成了心底里永難磨滅的傷痛,但是我們依然感激這一場相遇,因為是他讓我們看到人生的張揚與沉靜之美;是他讓我們看到一個人可以擁有高貴的人格,假如他真心愿意;是他讓我們看到,要為身邊的人付出,永遠不會太遲……

我會懷著和你一樣的感恩的心,為人間曾經有你這樣的美好存在而深深感激,並且,繼續去發現這個世界上,真善美的可能——今生今世,與你共創真善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