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蒙頂神香 第十章 洞天福地

石門後是一個很大的石室,幾乎有一個籃球場那麼寬,嶙峋的山石只生長在石石邊上,騰出了寬廣的空間。石室渾然天成,不需要畫蛇添足地雕琢,其中擺滿了一排排的書架,整整齊齊。若非身處洞穴,四下漆黑無人,我會以為來到了圖書館。

這種怪石洞里擺了棺材都不奇怪,可擺了這麼多書架,那就顯得很不合格調了。現在已非古時,也非武俠時代,要看書大可以在家裡看,犯不著跋山涉水地來到這裡看書。我數了數書架,最少都有20個,真把書架都裝滿,沒有一萬本是辦不到的。倘若真要把書藏到這種隱蔽的洞穴里,這些書肯定很珍貴,絕不會是那種隨便在地攤就能買到的。

廖老二把老鬼綁好後,急急忙忙跑回來,看到我已把第二扇石門打開,嚇得在遠處就問我後面是不是有更多的老鬼。當知道石門後是書架,廖老二才放心地走過來,臉上還笑嘻嘻的。我也沒料到石門後是藏書之地,雖然心裡很失望,但書總比老鬼容易對付,起碼不會被書殺死。

我小心翼翼地站在石門邊,確定石室里沒有埋伏,然後才和廖老二一起走進去。儘管我不是愛書之人,比不上孔乙己,但在此洞天里遇到這些書架,又豈能錯過千古良機。廖老二也一肚子疑問,早就想歡呼雀越地跑到書架邊了,礙於要扶著腿瘸的我,所以才耐著性子陪我慢慢走過去。

這些書架的書都還在,每一本都擺得很整齊,可黑木架子上已經滿是灰塵了,這說明很長時間沒人碰過這些書了。我隨便抽出一本書,廖老二也在旁邊隨便扯出一本冊子,倆人就各自大致地瀏覽。如我所料,這些書都是古書,而非現代印刷版本,都是用毛筆一個個字寫出來的。

我們站在一排排書架的中間,翻開了塵封的冊子,裡面記載的竟都與茶有關。僅僅粗略地瀏覽了一排書架的一層,我就大感自己知識貧乏,都快吸收不過來了。這些經書包羅萬象,不只有名家典籍,還有民間無名之輩的手記。比較有名的就有:唐朝陸羽《茶經》、宋朝蔡襄《茶錄》、黃儒《品茶要錄》、趙佶《大觀茶論》、元朝王禎《農書·茶》、明朝李時珍《論茶品》、錢椿年《茶譜》、清朝震鈞《茶說》……簡直數之不盡,要全部看完都得花一輩子的時間。

我拿起趙佶的《大觀茶論》,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佔有己有。《大觀茶論》是中國第一部由皇帝撰寫的茶書,我一直想看一看,可都沒時間。這本書在民間有全本,可石室里的書都是由毛筆抄寫,並有很詳細的註解,非民間所能得見的版本。我翻看到最後,發現此書還有大部分全新的內容,想必民間流傳的版本已經缺失了,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全本」。

廖老二找到了明朝田藝蘅的《煮泉小品》,他比我還開心,那是一本品評天下泉水的茶書,絕對是茶人取水的權威之作。那本冊子很厚,我拿過來掃了幾眼,也比民間流傳的版本多了一半以上的內容。還有一些無名之輩的茶書,比起名家之作,他們也毫不遜色。也許生不逢時,或又淡薄名利,因此這些無名之輩留下的典籍就成了遺珠之憾,不為世人所得見。

廖老二驚嘆地望著眾多典籍,向我問:「小路,這些書都是林家收藏的嗎?」

「這些書肯定不是林家收藏的,是洞府原主人留下的!」我哼了一聲,說道,「難怪他們一直把守茶場,禁止外人出入,原來岩壁里藏了這麼一個洞天福地!」

「原主人,難道是……」

沒等廖老二把話說完,我立馬打斷道:「你別又跟我提什麼老仙翁,除了這些書,沒有一個地方像仙洞,全是嚇人的玩意兒!」

「老仙翁都離開那麼多年了,妖物佔據了洞府嘛!」廖老二不服輸地解釋。

我合上一本書,一邊塞回去,一邊說:「妖怪還會看書?騙小孩呢?」

廖老二爭不過我,投降道:「那你說說看,這些書都是誰留下來的?」

我腦子空空蕩蕩,沒有一點兒想法,這些書絕對囊括了所有的茶書典籍,恐怕茶王見了都會汗顏。歷史上,除了偶爾露面的茶王,沒有一個能夠融會貫通百家茶說。喜愛武夷岩茶的名人有很多個,包括歐陽修、蘇軾、陸遊、朱熹、以及乾隆。乾隆最愛岩茶,也很關注岩茶的生產,現存的有關清政府嚴禁官吏低價購茶的茶令摩崖都有七處之多。甚至在原崇安縣衙大門口,立有一塊乾隆御筆親書的石碑:爾薪爾奉,民脂民膏。小民易欺,上蒼難瞞。

廖老二聽我夸夸其談,震驚道:「你是說這個岩洞是乾隆他老人家下旨建造的嗎?」

「我沒有這麼說,只不過山洞裡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我坦言道。

在我從雲梯爬進來時,我就已經注意到山洞的規格了,再闊綽的茶商也無法做到這個程度。更何況,古時的門派典籍都秘不外傳,想要全部收集,難如登天,就連茶王也辦不到。可是,門派再大,也大不過朝廷,皇帝老子一道聖旨下來,你敢不交就滿門抄斬。皇帝老子自古以來沒為難過民間里的派系,多半是那些皇帝不感興趣,但乾隆不同,他可是皇帝里最愛喝茶的一位。

乾隆「以茶治國」流傳下很多故事,諸如他剛登基,便在中堂大臣張廷玉家中品查,並親自動手泡茶分賜眾臣,同時說「治國如沏茶,要取中庸之道,太寬太猛都不宜。需剛柔並用,陰陽相濟,因時因地制宜。」 當時,康熙晚年施政過寬,包庇了一批巨貪,而雍正又施政過嚴,大開殺戒,搞得人人自危。於是,乾隆才以茶明理,把他治國的方針講個透徹。

還有一個很著名的事件,那就是乾隆在立永琰為太子前,曾和以後成為嘉慶的永琰喝茶。喝茶前,乾隆介紹茶葉是新入貢的武夷山大紅袍,並叫永琰趁熱喝,否則岩韻稍縱即逝。永琰一喝就覺得不勝苦澀,也立刻知道喝的不是新茶,而是陳年大紅袍。原來,乾隆故意說反,是在用武夷陳茶提醒永琰,陳茶比新茶更有韻,登基後千萬不可忘乎所以。

除了乾隆有這個能力,我真想不到還有誰能建造此地的洞天福地,可他建造這裡的原因我就想不到了。如果是為了收藏茶葉典籍,大可以把書都放在皇宮裡,總比放在山裡安全。這裡水氣那麼重,書很容易被侵蝕,我們拿在手上的古書很多都一觸即破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此處又與乾隆無關,但除了他又想不到別人了。

廖老二將信將疑:「這些書如果真是乾隆那時留下的,那林家就太過分了,占著這麼好的東西不分享,還想讓這些書爛在這裡!」

「林家人才輩出,盤踞一方,很可能就是依仗了這些珍貴的典籍。」我嘆道,人果然自私,無時無刻不想著自己。

「早聽說道教有72個洞天福地,武夷山是第16個,這裡真的是人傑地靈。」廖老二仍沉浸在喜悅中。

我長嘆一聲,點頭同意,殘經如果擺到這一處的洞天福地,也會黯然失色。我們倆人看書入迷,全然不記得林紅岩的事情了,如饑似渴地閱覽。我有一種丟西瓜揀芝麻的感覺,恨不得開輛卡車進來,把所有的書都打包帶走。我不知何時覺得這些書都成自己的了,已經在精挑細選,要選幾本最喜歡的經書做為私家珍藏。廖老二比我還貪心,一口氣抱了十幾本書,好幾本都掉在地上了。

我見了就叫廖老二別亂來,趕緊把掉了的書撿起來,要知道這些書都是不復得見了,被毀壞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廖老二沒好氣地把懷裡的書堆在架子上,然後彎腰去撿,我則站著接過他遞上來的書,一本本地塞回原位。一連放了三本書,當我接過第四本書時,就被那書的標題吸引了

《兵器·茶》

我暗暗吃驚,莫非茶王隨身攜帶的大茶八卦針,就是從此書流傳出去的。書上沒寫作者名字,估計那個作者不想被人知道,又或者抄錄者粗心地遺漏了。我著急地叫廖老二先別撿書了,先幫我照明,我要馬上看看這本書。

此書介紹了十種兵器,它們與尋常兵器不同,形狀各異,在普通人眼裡只是一件沒用的物品。最奇特的地方在於十種兵器均與茶葉有關,大茶八卦針是第十種,書中除了介紹大茶八卦針的使用方法,吹奏茶歌音律的幾種要決,還有如何製造它的具體步驟。更甚,此書還給這十種兵器做了排名順序,大茶八卦針竟然墊底,是十種茶類兵器最差的一種。

我目瞪口呆地翻閱,書里提到大茶八卦針由一位姓陽的茶人持掌,其他九種兵器也另有歸屬,但十種茶類兵器均是同一位茶人製造出來的。此人情況不詳,只知道是一位女人,她身處四川蒙山地區,深隱不現。我心中大駭,這個女人莫非與小姨有關,是她祖母,或者曾曾曾祖母?

其他兵器嚴格來說都是茶器,其形狀都不出眾,就拿排名第一的醉神茶盞來說,它被描述成一隻普通的青色茶盞。醉神茶盞被列為第一,是因其與天下茶葉,以及蜜蜂息息相關,可惜沒說明白。不知是故弄玄虛,還是本書作者不了解,因此不便多言。而且,醉神茶盞是書里唯一一種沒有記錄製造、使用方法的兵器,只提及發明者是蒙山裡的那位神秘女人,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