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虎賁師長余程萬

余程萬(1902~1955,廣東台山人,第74軍 57師師長)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主任等固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第七四軍萬歲,蔣委員長萬歲,中華民國萬歲。」

背景:1943年常德會戰最慘烈的時候,常德城區已成一片焦土,日機不分日夜狂投燒夷彈,城內大火蔽天,余程萬師長仍率殘部死據城西南一角,拉鋸搏鬥。余師長此時已知援軍不可能如期抵達,決意全師戰死常德。這是他給司令長官孫連仲的電文,孫當即淚如雨下。

余程萬於1902年5月24日,出生在廣東台山縣荻海區光大鄉的漲村。這個地方,青山為屏,綠竹生煙,廟宇巍峨,恬靜綺麗,住著百十餘戶人家,是個美麗的小村莊。抗日戰爭中,國民黨有五大王牌師,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十四軍(整編後為七十四師,即孟良崮戰役中之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英勇善戰被稱為 「抗日鐵軍」,而 「抗日鐵軍」中最著名的師就是「虎賁」師(五十七師)。 「虎賁」這一稱號是他們在上高戰役上用浴血奮戰換來的。「虎賁」一詞來源於《書經》中的《牧誓上》篇的記載:「武王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以後,「虎賁」稱號成為歷代英勇無敵的軍隊的最高榮譽。

「虎賁」師師長余程萬,廣東人,黃埔一期學生,軍事天才一類人物,二十五歲就掛少將銜,還畢業於中山大學政治系,後又進入陸軍大學研究系深造,文武全才。在七十四軍,他的資歷比兩任軍長俞濟時、王耀武都要老,雖然他們是上下級關係,但私下都將余稱做老學長。

一九四三年,日本為策應太平洋戰場,牽制中國軍隊轉移到滇緬,制定了新的作戰大綱,要求第十一軍在鄂西會戰之後發動常德會戰。

常德地處湘西北,歷來是水陸交通的樞紐,可北扼長江,進逼宜昌,東指粵漢鐵路,西協黔川,戰略地位重要。所以,鄂西會戰之時,「虎賁」師就到此布防,抓緊修築工事,積極備戰。余程萬向全軍官兵動員,發出了「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的作戰號令。各路「虎賁」勇士同仇敵愾,誓與常德共存亡,余程萬有序的部署守城,分作三個階段禦敵:城郊防禦時期,城牆防禦時期和城市街道防禦階段。

戰爭從十一月十八日開始,日軍先頭部隊在飛機的掩護下進攻。接著日軍六十八師團主力十餘萬人全線進攻常德。而常德的守城軍隊只有八千多人的五十七師,力量對比懸殊。戰爭打到十二月三日凌晨,第五十七軍參戰的八千三百一十五名官兵,僅剩三百餘名。戰鬥之激烈可見。當時,在開羅會議上的羅斯福通過國際輿論聽說了這一戰場的慘烈狀況,特意向蔣介石詢問了守城部隊番號和主將姓名,並將余程萬的名字記在備忘手冊上。常德失陷,戰鬥為全局爭取了時間,實現援軍合圍,將日寇趕到長江北岸。這次常德會戰,全師八千多子弟兵僅有八十三人生還。

當日凌晨,師長余程萬於留百餘人守城,而率領兩百餘人渡江突圍,向德山方向移動,以圖與增援友軍會合。此一事令開羅歸來的蔣介石大為光火,揚言要將余程萬槍決,後因眾將勸阻和戰事的發展得免。此事引發了長久的爭議。道德論者以為余程萬棄城潛逃,純以天子門生獲釋,也有人認為蔣介石行事苛刻,常德一戰,余程萬已盡最大努力,如此重懲,有失厚道。也有人乾脆視而不見,不提起它。黃仁宇分析了這個困境:

「沒有人在處理余程萬的程序中能替蔣介石開脫。歷史家只能指出余程萬給蔣介石極大困難。事實上他已將全師官兵犧牲於常德城內,在作戰效率上講,除了他自身一死之外,已替統帥盡了最大職責,常德能及時收復,主要由於第57師的強韌抵抗,要是蔣介石再懲罰余,以後誰肯替他認真作戰?然則余程萬到底也是放棄守土。一個部隊長有倫理與道義上的威權賦與部下以必死的任務,端在情況變更在更大的範圍內,部隊長本人也應能作必死的表現。余程萬身為師長即未履行這契約,在另外三個師長殉職的情形下,最高統又不能置之不問…… 」。

為了紀念這次戰鬥,余程萬覺得作為是後死者,有責任把那些壯烈的事迹記錄下來,就派人找到了著名作家張恨水,希望他能夠寫下「虎賁」軍的感人故事。愛國將士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迹使張恨水很激動,但是他當時還沒想到以此來寫一部軍事抗戰小說。張恨水愛惜羽毛,以不懂得軍事,沒上過戰場婉謝了,但是拗不過抗日英雄的熱切,他答應從長計議,將來再說。抗日英雄在離張恨水處不遠的地方住下了,此後便常常到來和張恨水聊天,久而久之就成了朋友。事隔數月,他又舊話重提,這樣,張恨水於公於私都不好再說拒絕的話,只好應以先看材料,等有工夫再寫。

到了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張恨水已辭職鄉居,便抽暇看了一部分材料。於一九四五年春正式動筆寫《虎賁萬歲》,他在自序中隱隱得講出了他拒絕的真實原因和他被感動的經歷:

我寫小說,向來暴露多於頌揚,這部書卻有個例外,暴露之處很少。常德之戰,守軍不能說毫無弱點,但我們知道,這八千人實在已盡了他們可能的力量。一師人守城,戰死得只剩下八十三人,這是中日戰爭史上難找的一件事,我願意這書借著五十七師烈士的英靈,流傳下去,不再讓下一代及後代人稍有不良的印象,所以改變了我的作風。

小說完稿後,余程萬非常高興,特地派人送來一筆相當豐厚的謝金,但是張恨水沒有收,抗戰勝利後,余程萬正駐守南京,要請張恨水吃飯,也被謝絕了,但是卻接受了他一件禮物:一把從日俘手中繳獲的戰刀。

關於《虎賁萬歲》還有一件小小的趣聞,書出版後,使五十七師揚名中國,也大大的提高了余程萬的知名度,一位很漂亮的蘇州小姐看了書,心儀余程萬,託人做媒。事有奇巧,正值余太太去世不久,蘇州小姐竟然做了新任余太太。

一九四九年底,雲南盧漢宣布起義,時任國民黨第二十六軍軍長余程萬曾遭盧漢扣押,被盧漢釋放後,因不滿蔣介石的偏隘性格,轉道海南,後以「帶罪之身」在香港寓居。他很早就把他的家安置在香港。他在香港做起了米店和雜貨店生意,在郊區辦了農場種菜養雞。還同人合夥開設了一個當鋪。

余程萬夫婦是準備在香港隱居安度晚年的,但是一九五五年的八月二十七日晚上,余程萬年青美貌的妻子被香港黑社會綁架,將軍剛從外面趕回家,單槍營救,他的家人悄悄的從後門跑到二里外的警署報警,警察到來後與劫匪發生了槍戰,余程萬被劫匪在黑暗中被當作盾牌被打死。事後,警方公布說,余程萬是被盜匪打死的。究竟被盜匪打死還是被警察打死,無人敢去追究。但是,當時在香港由於余程萬在與黃埔老友閑聊論及老蔣時常多有怨氣,所以,也有人認為他是被台灣特工所害。

歷史在一天天的往前,有些故事也許再也沒有真相大白之時。然而如果遺忘余程萬將軍在抗日戰爭中為我們的民族所做的貢獻,無疑,是極不可思議的事。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