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楔子

1月10日星期四

米為何物?

吾輩知乎?

誰人知曉,吾輩怎知?

吾不知米為何物。

吾所知者,惟其價也。

棉為何物?

吾輩知乎?

誰人知曉,吾輩怎知?

吾不知棉為何物。

吾所知者,惟其價也。

人為何物?

吾輩知乎?

誰人知曉,吾輩怎知?

吾不知人為何物。

吾所知者,惟其價也。

——節選自貝托爾特·布萊希特的《農產品之歌》

紅木桌的中間有一支小小的注射器,檯燈發出的微弱燈光照在它的周圍。這支透明的注射器周圍有幾支鋼筆,幾把開信刀,一個放大鏡,一些書釘,橡皮,鑷子和種類齊全的回形針。

這支注射器被放在光亮的紅木桌上,在紅黑相間條紋的映襯下,它顯得非常不協調。確實,它本身就與這個房間極不協調。

桌子下方的地板上,鋪著一條栗色的雪尼爾絨線地毯。對著街道的那兩扇高高的窗戶上,掛著深色的窗帘。窗口花壇上的深紫色絲綢墊子和角落邊上的長沙發搭配得很協調。壁爐中燃燒著的圓木在奶黃色的牆紙上投下了暗暗的陰影,幾乎遮蓋住了牆紙光亮的鍍金圖案。在大理石壁爐架上有玻璃製成的各色馬戲團動物。它們木木地看著那個呆坐在桌子前的人。過了一會兒,這個人拿起了注射器。他慢慢地、熟練地將5 毫升無色液體抽到小小的注射器中。房間里只有艱難的喘氣聲。

然後,他把空瓶藏到了抽屜里,混雜在一堆雜亂的物品中。

他把注射器舉到眼前,借著燈光仔細查看著。針管上的刻度告訴他,這些液體足以幫他取得預期的效果。

「沒錯,就是愚蠢! 還有固執! 事情本不至於如此啊! 」但是他還是做出了決定。今晚是了結這件事情的時候了。快11點了。今天是1 月10日。距離有人打破從前那個安全的世界剛好一個月了。他圍上開司米圍巾,穿上厚厚的大衣,準備在寒冷中出發了。這一切早就排練過了。

壁爐里的火無人照料,越來越弱了。此時,穿戴整齊的他沿著樓梯來到了前室。借著前門的燈光,他完成了在家裡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動作。他從大衣口袋裡拿出一雙寬鬆的手套。對於新英格蘭大雪紛飛的寒冷夜晚,這雙手套實在是太薄了。

他戴上了左手套,然後熟練地、小心翼翼地把注射器夾在手套的毛線和他的食指之間。他小心地讓針尖從手套指尖上的細縫中微微透出來。這個動作已經反覆練習了多次,現在終於完成了。到時只要用手掌輕輕一推注射器的活塞就可以了。

哈佛的大多數低級別教員都想住在劍橋城。這個北美最著名的教育中心所獨有的知識氛圍使得波士頓那數不盡的住宅社區成為了一種毫無吸引力的選擇。劍橋城不僅僅有哈佛和麻省理工大學的圖書館和其他一些知識資源,它文化的多樣性還使得這裡的商店、餐館和書店都顯得非常獨特。而講座、藝術表演、展覽則更是數不勝數。

這個城市的消費水平很高。通常,只有高級教員才能住在學校西北邊那一棟棟獨立的大房子里。那些貧困的或臨時的助教就只能住在東邊的公寓和連棟房屋了。丹尼斯『戈森覺得自己能住在這樣的一所公寓已經很幸運了。從他五年前到這裡的第一天起,這就成了他的家。可是他就要離開了。雖然離別是令人沮喪的,但是他現在已經沒這種感覺了。現在是該愉悅的時候。他有資格留在哈佛。對於這一點,他從來沒有懷疑過。但是他知道,只有現在握在他手中的信才能確保他留在哈佛。院長已經保證,在主席辦公室通過決議的那一天,每一個候選人都將知道職稱和終身制評定委員會的最後決定,即便結果要到深夜才出來。這個分量最重的消息是信差送來的。戈森的通知剛送到,可是他不急著打開。他倒是很樂意去想想裡面的內容。畢竟是經過了多年的辛勤工作才走到今天呀,還有足夠的時間來盡情享受這一時刻嘛。信封現在依然沒有開啟。

儘管戈森已經適應他在哈佛的工作了,但是從外表和穿著上看,他並不合群。他三十多歲,但是卻有著和他的年齡不相稱的孩子氣。他身材瘦小,一身茶色的皮膚。雖然在馬薩諸塞州已經度過了五個冬天,但是這五個冬天絲毫沒有抹淡他皮膚上濃濃的茶色。而這膚色反而使得他的言談舉止顯得更富有活力。他的穿著仍舊保持著加利福尼亞的風格,總是一身鮮艷的顏色,這與劍橋城大多數年輕學者標誌性的土褐色服裝相比,顯得非常突出。戈森大學時的專業是化學。直到大四的時候,他才選修了經濟學的課程。從那以後,化學就淪為了他的興趣愛好。而經濟學,在他看來,卻成了他的使命。儘管在本科期間接受的經濟學專業訓練不多,但是他在五年前卻成為了斯坦福大學最優秀的經濟學研究生。那一年,他在人才市場上炙手可熱。而對哈佛的召喚,他是不可能拒絕的。

但是,來哈佛工作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他一些想網羅戈森的研究機構許諾給他更多的薪水。而且他還得知,在哈佛大學,一個助教留任和升職的機會是相當渺茫的。當某個高級教員的位置空缺時,哈佛總是遍地撒網,在全國範圍內網羅相關研究領域裡最頂尖的學者。即使是哈佛大學的一個低級別教員也要長期處於巨大的競爭壓力中。他要應對的不僅僅是自己在哈佛的同事,還有別處的享有世界聲譽的著名學者。戈森很清楚,他自己也是著名學者中的一分子。他認為其他的助教,無論是哈佛的還是其他地方的,在學術方面都不如他。而他發表的文章更足以使他在經濟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戈森研究的方向是經濟信息學這個相對嶄新的領域。經濟信息學起源於芝加哥大學。它對社會研究的各個主要中心領域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信息理論學說最初研究的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如何搜尋、獲取那些使交易得以順利完成的必要信息。交易畢竟是經濟學的根本主題:買方和賣方為了交換商品和服務而互相尋找對方。戈森和他的同事們——「交易與成本」分析學家們致力於探究和模仿這個買賣雙方相互尋找的過程。令許多經濟學家吃驚的是,經濟信息學對經濟學某些領域的傳統研究方法非常有啟發。比如產品質量、期貨市場、應對失業的政策、廣告的作用和其他一些經濟問題。

許多經濟學家把他們的試驗模型設置為零成本信息。但是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信息是很有用的商品,就像鑽床或是一罐玉米。誰擁有它,誰就能夠獲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知識。經濟學家推斷說,和任何有用的東西一樣,只要信息的價值遠遠超過獲取它們的成本,人們就會大量收集信息。

戈森所關注的是勞動力市場的信息。在這個領域,搜尋信息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地去尋找報酬更多的工作。搜尋,理所當然地就要花費時間,付出努力,克服搜尋中遇到的各種麻煩。但是戈森卻發現了一個不是十分明顯的因果關係。

正如戈森告訴學生們的那樣,當他們出去找第一份工作時,就會發現老闆們對同樣的工作支付的薪水差別很大。這時候,如果再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去找工作將對自己非常有利。為什麼呢? 因為求職者知道下次面試的工作比起上次的薪水可能會更高點。

老闆們實行工資無差別制時,一個求職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幾率是要比實行工資差別制時小的。而在兩種情況下,尋找工作付出的各種努力和支出是一樣的。因此,求職者更樂意多花點時間去找那些實行工資差別制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失業最容易在哪裡出現呢? 戈森得出的結論是最可能出現在薪水全部公開出來的職業上。而他的統計數據表明他的推斷是正確的。

戈森擅長於收集數據並通過經濟學原理對其加以分析和說明。他的同事都非常佩服他這點。而博士生們為了更好地完成畢業論文,也時常向他諮詢,徵求他的意見。他在研究方面付出的努力已經結出了累累碩果。

戈森的教學也存在一些缺點。由於學生時代時,他總是坐在教室靠後的位置,這樣地坐了二十多年,以至於他現在上課時,更傾向於站在前面。不過,他開設的經濟信息學研究生班現在非常受學生的歡迎,甚至他面向本科生所教授的經濟學原理也是好評如潮。

戈森慶幸自己當初選擇了劍橋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梅麗莎。梅麗莎·香農。每次一想到這個名字,他的表情就會變得很溫和。一天晚上,他和一個教員去看戲劇時,經人介紹,他和梅麗莎相識了。從認識她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再也沒有想過其他女人。

梅麗莎和哈佛大學沒有一點瓜葛。這一點讓戈森很高興。

每回兩個人獨處時,他就會忘記了工作。他不用總是小心翼翼,避免在言談中暴露自己邏輯推理中的某個缺陷或是推理與事實之間的差距。梅麗莎可以讓他暫時忘掉工作中的種種不快,因此,他很樂意和她在一起,擺脫這些煩惱。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