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章 李淵也是了不起的人

大朝代的開創者,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驚天動地、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有一個人卻是例外,他就是唐高祖李淵,一個被兒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光環所籠罩的開國皇帝。

其實,李淵也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人物。

李淵566年出生於長安,父親是北周的唐國公李昞(唐朝的得名就源於此)。李淵七歲時父親就逝世了,他便襲爵為唐國公。

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氏的親姐妹,所以他一直深受隋文帝和隋煬帝的重用。

615年李淵被調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營。在太原,李淵成功地解決了北方突厥的威脅,同時他成功地戰敗了多支反隋軍隊,並通過受納敗軍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力量。

617年7月,李淵正式開始起兵反隋。其實,李淵早就有起兵代隋以取天下的思想,為準備起事,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等「潛結英俊」、「密招豪友」;以防禦突厥為名,招募士兵;用「急而示之不急」的策略廉價購買突厥的馬匹;為隱蔽企圖,他「縱酒納賂以自晦」來迷惑隋煬帝,這些都說明他極富政治和軍事才能。

晉陽起兵的決策也是他最後決定並付諸實施的。在有了較為充分的準備,時機成熟之後,他以「通突厥」的罪名將反對起兵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實際上是隋煬帝安插在李淵身邊的耳目)斬首,從而正式起兵反隋。

李淵起兵的戰略是:因勢借力,發展自己,先取關中,號令天下,進而統一全國。

所謂「因勢」,就是藉助天下大亂之勢。

所謂「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勢力為己所用——當時突厥的力量相當強大,「中國人歸之者甚眾」;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起義軍。為了把將成為後顧之憂的突厥轉化為可以借用的力量,他卑辭厚禮以結交之;對李密,他極盡謙恭吹捧之能事,使李密得意忘形,從而心甘情願地為李淵充當「拒東都之兵,守成皋之厄」的擋箭牌角色,李淵得以乘虛入關,奪取長安。

入長安後,他推戴代王楊侑為帝,倡言「廢昏立明」,扛著擁隋的旗號,欲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故事,達到代隋之目的,將「弒逆」的罪名留給他人,而把自己竭力塑造成「應天順人」的新主形象,比當時爭相過早稱帝的群雄明顯高出一籌。

李淵入據長安後,曾「以書諭諸郡縣,於是東自商洛,南盡巴蜀,郡縣長吏及盜賊渠帥,氐、羌酋長,爭遣子弟入見請降」,用政治招撫手段達到了不戰而勝、拓土徠民的目的。在此後征服群雄、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他也多採用軍事進攻與政治瓦解相結合的手段。

當時關東的李密和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殺得難解難分,李淵便對他們採取坐觀虎鬥、以敵制敵的策略,專力對付西北群雄。在西北戰場,他採取各個殲滅、先急後緩的戰略,派李世民先消滅對長安威脅較大的薛仁杲;在劉武周南犯時,又「悉發關中兵」,派李世民擊滅之。在解除了西北的後顧之憂後,李淵才派李世民東出攻打王世充,奪占洛陽。

為平定南方的蕭銑,李淵早在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協助趙郡王李孝恭做水戰準備,因準備充分,用人得當,指揮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後李淵又平定了劉黑闥和輔公祏,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李淵在戰略上運籌周密,決策正確,用得其人,是取得這些作戰勝利、從而統一全國的首要條件。另外,李淵善於聽取大家的意見,集眾人之智為智,合眾人之長為長,從而作出正確決策。如在南下攻霍邑途中,傳來突厥聯合劉武周進犯太原的消息,他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然後擇善而從,決定繼續南下。大軍受阻河東,眾將或言先克河東,然後西進;或言避開河東,直取長安。李淵吸取了兩種意見的合理部分,留部分軍隊圍河東,自引軍西趨長安,後來的情況證明此乃極為明智之舉。

李淵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沉謀多算,善於決斷,是個既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舊史書把大唐創業之功多歸於李世民,將李淵描寫成一位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人,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