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盛世的崩坍 第三節 帝王私慾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年初,六十六歲的皇帝第四次東巡山東。對於「孔孟之鄉」,皇帝似乎有著特殊的興趣,一生十一次光臨。其中六次是南巡經過,五次是專門來訪。

與前幾次東巡明顯不同,這一次,沿途前來接駕的王公大臣特別多:以前只是河北、山東的地方大員全數到來,而這一次附近的蒙古王公,幾處鹽政織造,甚至遠在湖廣、四川、廣東的封疆大吏也麇集於此。一路之上黼黻相接,儀仗塞路,鬧得小小的山東翻天覆地。

並不是皇帝在途中要開什麼「擴大會議」,也不是山東省政府舉行什麼重大活動邀請大家參加。大員們爭先恐後來到山東,只是為了滿足老皇帝愈演愈烈的一個喜好:收受貢品。皇帝的此次山東之行,也成了各地大臣們的賽寶大會。每位大員的車隊都是珠光隱隱,寶氣四射。這些大臣老早就瞄準這個機會,上窮碧落下黃泉,開始搜羅皇帝喜歡的「玩意兒」。讓我們抄錄一點歷史資料,看看皇帝這次短途旅行過程中,都收了些什麼樣的禮物:

二月十六日,在黃新莊駐蹕時,蒙古阿爾善親王羅卜藏多爾濟進了「金六十錠」,凈重五百九十二兩。親王說,這是預備皇帝一路上賞賜他人之用。

六天後,還是在黃新莊,河南巡撫徐績給皇帝進了數車衣料:

貢緞袍五十端、貢緞套五十端、寧袍五十端、寧褂五十端、杭綾一百端、汴綾一百端、貂皮一百張、烏雲豹一千張、銀鼠一千張。

貢緞、寧價值幾何,今天的讀者可能不太清楚。不過「烏雲豹一千張,銀鼠一千張」的分量應該可以想像。「烏雲豹」者,《清稗類鈔》雲「狐項下細毛深溫黑白成文者」,指生於沙漠地帶的野生沙狐頜下的那一小塊皮。銀鼠即白貂,毛色銀白而富於光澤,歷來價值極其昂貴。

五天後,皇帝行至寶家營,湖北巡撫陳輝祖等候在此,進了一批小玩意兒:「洋磁小刀三十六把、海龍帽檐五十付、象牙火鐮包三十六個。」

總之,由北京到山東,一路之上,幾乎每個驛站都有大量的貢品在等著皇上。內務府派出大量接收人員,源源不斷地將這些貢品裝車運回大內。檔案里的貢品單實在太多太長,無法全抄,以下擇有特點的再抄幾個:

三月初八,在德州,河東河道總督姚立德恭進「曹扇一百柄、鼻煙壺一百個」。

三月十五日,在泰安府,九江關監督全德恭進「三十喜鼻煙壺二十個、套藍表式鼻煙壺二十個、玉堂春富貴鼻煙壺二十個、錦地洋花鼻煙壺二十個、套藍福壽帶鉤二十個、礬紅描金福祿壽帶鉤二十個、掐絲琺琅帶鉤二十個、松綠拱花帶鉤二十個、掐絲琺琅扳指二十個、口甚達爾漢扳指二十個、洋彩竹黃扳指二十個、花斑石扳指二十個」。

三月十七日,在泰安府,廣東總督李侍堯恭進「象牙朝珠五十盤、蜜蠟齋戒牌五十面、子兒皮釘花扳指套五十個、象牙扳指五十個」。

四月初九,在德州,廣東巡撫熊學鵬恭進「黃羽紗馬褂三十件、大紅呢雨褂三十件、葡萄青呢雨褂三十件、程鄉繭三十件」……

皇帝這一趟出行,可謂是滿載而歸。想必回京路上,御輦之內,細細把玩品鑒這些鼻煙壺、帶鉤、扳指、曹扇之時,心情一定非常愉快。

「進貢」是專制時代的一項定製。《尚書·禹貢》孔安國序云:「任土作貢。」也就是說,各地官員以及各藩屬國以土特產貢獻給天子,既滿足了天子之需,「致邦國之用」,又溝通了上下感情,所以皇帝和各地都樂此不疲。

從一定程度上說,清代皇帝的生活質量與貢品直接相關。

和我們的想像不同,皇帝雖然富有四海,卻並不能任意支配國庫來滿足個人消費。原來,清代皇帝的私人財政和國庫是截然分開的。國庫由戶部掌管,而皇帝的私人財政由內務府掌管。皇帝的個人財富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部分:一個是內務府管理的皇家莊園的收入;二是內務府通過經商、放貸等方式,為皇帝創一點收;另外,則就靠各地給皇帝的進貢和「報效」了。

因此,大清帝國財政的蒸蒸日上並不能直接保證皇帝日常消費水平的水漲船高。一般來說,由於皇家莊園的規模有定製,內務府經營水平也有限,不管國家稅收如何迅速增長,皇帝個人的收入卻是基本固定的。皇帝要滿足其日益高漲的物質慾望,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就是收受貢品。奢侈品的消費更是如此。一是皇帝沒有錢大量購買,二是體制所限,皇帝直接派人到市場上與商人討價還價購買奢侈品,顯然不妥。更何況,喜愛奢侈品,一直是帝王守則中的頭一條禁忌,不可為民眾所周知。所以官員們進貢與否,進貢多少,貢品質量如何,直接決定著皇帝的生活質量。

實際上,乾隆即位之初,是以拒絕進貢而聞名的。

剛剛登上皇位之時,乾隆曾下達詔書,說自己身在喪中,無心享樂,要求各地大臣在三年之內停止進獻各種貢品。

如果說守孝期間不接受貢品,史有先例的話,那麼三年之後守孝期滿,皇帝仍然不收貢品,就分明體現出皇帝對物質享受的峻拒態度。皇帝還下了一道諭旨,說明他不收貢品的理由。他說,地方大臣們給我進貢,不過是想藉此與我聯絡感情,建立情感上的溝通。「殊不知君臣之間,惟在誠意相孚,不以虛文相尚。如為督撫者,果能以國計民生為務,公爾忘私,國爾忘家,則一德一心,朕必加以獎賞,若不知務此而徒以貢獻方物為聯上下之情,則早已見輕於朕矣。」(《乾隆起居注》)勵精圖治之態灼然可見。

那麼何以到了晚年,皇帝會一反初衷呢?

一是晚境順遂,高枕無憂。

二是乾隆本身從來不是禁欲主義者。他從來都對物質享受情有獨鍾。天潢貴胄的生活使他從小被培養起了超級精細的欣賞口味。作為盛世之巔的太平天子,他比一般帝王有更富於享受的資本和條件。

一個人的天性是不可能被長期抑制的,雖然登基之後皇帝強自隱忍了十餘年,但步入中年之後,皇帝對自己的要求不再那麼嚴格了。十幾年皇帝當下來,乾隆一路順風順水,成績超乎預期,自信心也直線增長。事業與生活,他自認為有能力兼顧,沒有必要再苦行僧般苦著自己。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貢的大門第一次被打開。那一年他首次南巡,同時當年又值太后六十大壽,皇帝下旨說,因兩逢盛典,許多大臣一再要求進獻貢物,以表微忱。如果他一概拒絕,似乎不近人情。因為進貢者「分屬大僚,上下聯情,勢難概斥,伊即奏進,自不得不量存一二」。

享樂之門一旦打開,就註定只能越開越大。

專制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大臣一個個都是揣度上心、投其所好的好手。事實上,他們用在工作上的心思遠遠沒有用在琢磨皇帝好惡上的精力多。全帝國內所有的高級官員都從這道諭旨里讀懂了皇帝的心聲。從此,為皇帝準備貢品,就成了他們分內一個重要的,甚至是最為重要的工作。時間不長,他們就摸清了皇帝的喜好,鐘錶、字畫和古玉,最討皇帝喜歡。另外,扳指、鼻煙壺、小刀等,也容易被皇帝收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粵海關提督李永標、廣州將軍李侍堯進獻了一批貢品,主要有紫檀鑲楠木寶座、紫檀鑲柄木御案等數種。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鑲玻璃洋自鳴樂鍾一座」和「鍍金洋景表亭一座」。

一般來說,進貢既然是大臣給皇帝送禮,內容當然是大臣自定,皇帝不便發表意見。然而這次貢品送上之後不久,皇帝很罕見地就貢品問題發布了指示:「此次所進鍍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後似此樣好得多覓幾件。再有此大而好者亦覓幾件,不必惜價,如覓得時於端陽貢進幾樣來,欽此。」

從此,皇帝喜歡西洋鐘錶一事立刻被官場所周知,廣州西洋八音匣等售價因而猛漲。「這些東西雖然沒有什麼實際用處,但中國官吏們卻醉心追求,示意他們的下屬不惜任何代價收買。」(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至於書畫,更是皇帝私人收藏庫中最重要的內容。眾所周知,乾隆文化修養極佳。他九歲開始練習書法,十九歲開始學畫。對於珍品字畫,皇帝像史上那些有名的收藏家一樣嗜之如命,必欲得之而後快。不過,其他收藏家收集書畫,東奔西走,歷盡辛苦。而皇帝收藏,卻全然沒有這些麻煩。這些光彩奪目的無上精品,大部分來自臣僕的貢獻。只要他的喜好一被偵知,那麼全帝國之內最好的藏品,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入紫禁城。

皇帝對古玉的興趣也十分濃厚,他一生御制詩文共四萬餘首,其中涉及玉器的篇目即達八百餘。目前故宮收藏的上萬件古玉,多數是在乾隆時期由各直省督撫一級官員進貢的。他的御制詩文顯示出,他經常一個人蹲在玉庫里擺弄玉玩,挑出一些古玉,命人刮垢清理後,親自評出甲乙丙級。

事實上,乾隆皇帝的諸多歷史第一中,還可以加上一條——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收藏家。

中年時期,乾隆物質生活的品位之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