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踏雪 九、日軍老照片驚現東北抗日聯軍戰旗

在中國的抗戰史料中,活躍在白山黑水的東北抗日聯軍,是頗為獨立且被很多人忽略的抗日力量,他們的抵抗由於環境艱苦,敵我實力懸殊而異常艱難。抗戰全面爆發後,抗聯幾次試圖突破日軍在熱河方向的封鎖線與關內部隊取得聯繫,都沒有成功。抗聯戰鬥後期,其主要將領大部犧牲,文件保存極少。所以,其作戰經過和情況,很多已經難以考證。

比如,抗聯當時使用怎樣的旗幟,在今天保留下來的抗聯照片中,似乎尚無發現。但是,在日軍私人舊相冊(鈴木《在滿紀念》)中,卻發現了一組連續的照片,表現了日軍討伐隊與抗聯一次戰鬥的經過,其中一張照片或許可以解答這一問題。

這幾張照片,是日本永野討伐隊軍官鈴木(所部原駐紮楊榮圍子)在1938年深秋拍攝的。1938年10月15日,日軍從佳木斯對抗聯武裝發動秋冬大討伐,鈴木率部參加這一作戰。進入深山後,鈴木所部日軍追擊一支抗聯部隊,並發現其使用的密營。日軍經商議,違反作戰常規,在叛徒帶路下於拂曉發動奇襲(可惜照片未標明具體時間地點)。抗聯人員猝不及防,在最後關頭才發現日軍來襲,但仍然頑強抵抗,至少有三名抗聯人員衝出密營的木屋試圖阻擊日軍,不幸在日軍機槍射擊下全部犧牲。

鈴木的照片中有一張,展示了抗聯的戰旗,就拍攝於戰鬥結束之後。

鈴木在這張特寫照片的說明中稱其身著便衣,在營門用手槍向外射擊,被擊中左胸倒地。日軍試圖對其注射強心針進行搶救。但此人因傷重而死,至死一言未發,沒有任何口供。

帶有抗聯旗幟的照片中,另一名烈士在畫面內只見雙腿。還有一名烈士在畫面中看不到,可能是哨兵,犧牲在木屋前數十米處。後方是抗聯著名的密營,顯然是用木料就地取材搭建而成,抗聯就是依靠這樣的秘密基地在深山老林中頑強與日軍周旋。

左側,有三名日軍士兵在檢視抗聯戰士遺留的物品,後方正中還有一名日兵在用通條處理槍膛。可以看到一部分日軍已經更換了冬季軍服,而另一部分還穿著夏秋制服。由於永野討伐隊是日軍不同部隊混編而成,所以這可能反映了日軍部隊不同的補給情況。

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張照片右側中間站立的兩名日兵,兩人伸展開一張旗幟,顯然是從抗聯的營地中繳獲的。

也就是說,這就是當年抗聯使用的旗幟。

第一眼看到這面旗幟的時候,我懷疑自己的眼花了——這簡直是今天五星紅旗的樣式啊!

但是,細看之下可以發現,這面旗幟上只有一顆大五角星,而不是一大四小的格局。旗幟上還有三處深色的印記,似乎是有字。一位學美工的朋友依靠分光判定,這面旗幟確實是紅底,只是五角星的顏色無法確定。此外,他還提醒我旗幟靠近旗杆處有一條與其他部分顏色不同的窄邊,他認為這可能是書寫部隊番號的地方。

這張照片,按照說明應該拍攝於1938年10月中下旬到11月之間,地點在黑龍江東部佳木斯周圍地區。從圖片上看,植被尚未落光,顯示那一年東北地區似乎是暖冬。這一點我曾有所懷疑,但是,在相冊中的確還有鈴木當年11月份僅穿一件毛衣在戶外的照片,說明那一年的暖冬可能確實存在。

能夠在敵方的照片中找到抗聯的戰旗,可算意料之外。但是,抗聯的這種旗幟,究竟是誰設計的,是不是所有抗聯部隊,都使用一樣的旗幟,而在這次戰鬥中犧牲的,又會是哪支部隊的官兵呢?

東北抗日聯軍的軍旗,國內至今以來沒有發現任何一張抗聯的歷史照片,記錄下其具體的樣式。而實物形式保存下的抗聯軍旗,只有一面抗聯第三軍第二師師部的軍旗,旗幟的具體圖式是:軍旗上一角三顆五角星,一側豎著寫出番號——「東北抗日聯合軍第三軍第二師師部」,旗幟的中間另有三個斜的大字——司令部。

這一次發現的照片,使我們第一次可以從歷史照片上看到具體的抗聯軍旗樣式。照片上的旗幟的樣式,旗幟一角可以辨認出有三顆五角星;旗幟的一側有與旗面顏色不同的窄邊長條,應是豎著標出番號的地方;旗面則寫有三個大字,前兩個字無法辨認,只可以看出兩個字都是筆畫較多,字形也較複雜,最後的一個字可以清晰地辨認出是「團」。這和抗聯第三軍第二師師部的軍旗樣式幾乎一致。

那麼這一面寫有「某某團」番號的軍旗,究竟屬於抗聯的哪一個團呢?照片可以提供的線索只有:

照片的說明「1938年10月15日—30日,寶清樺川交界之處」和旗面之上書寫的「某某團」的番號字樣(且前兩個字的筆畫不少,字形複雜)。

根據已有的線索,薩就這一面軍旗所屬部隊的番號,進行了如下的一番考證:

(一)1938年10月,寶清樺川交界有哪些抗聯的部隊?

寶清樺川當時都屬於偽滿三江省。1936年以後,東北抗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軍和後改編為抗聯第十一軍的獨立師等部隊主力,陸續集中到偽滿的三江省地區展開抗日鬥爭。根據抗聯的軍史,1938年4月之後,抗聯第四、第五軍開始西征,第七、第八軍與之一起行動;1938年6月之後,抗聯第三軍開始西征,與之一起行動的有六軍、九軍和十一軍。主力西征後,各部隊都有留守部隊在偽滿三江省。

據此,1938年10月,寶清和樺川交界一帶的這個團,只會是上述這幾個軍的某一部隊。

(二)這一面旗幟會是屬於以上各軍的哪一個團?

根據前兩個字筆畫較多,可以判斷出肯定寫的不是第幾團(漢字的數字,筆畫不會這麼複雜)。那麼,以上各軍中團的番號不是以數字編號的團有幾個呢?

從《東北抗日聯軍組織序列》(《中共黨史資料》第18輯)、《黑龍江省境內的抗聯各軍組織序列》(《黑龍江黨史資料》第2輯)等史料之中查詢到抗聯以上各軍序列,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1938年的時候,以上各軍建制中不是以數字編號作為番號的團,實際上只有兩個團:第三軍有「警衛團」的編製,另有第六軍有一個「軍部保安團」編製。但根據第六軍軍部保安團政治部主任王鈞的回憶,第六軍軍部保安團部隊在此次西征前,「上級決定部隊化整為零」,分散到別的各團了,王鈞也是以第六軍二師十一團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參加的西征。

於是,1938年10月,這一帶的抗聯部隊中各團,其番號不是第幾團的,就只有第三軍警衛團這一個團。

(三)1938年10月三軍警衛團是否留守寶清樺川?

抗聯第三軍即將開始西征的1938年6月,「縮編為四個師一個警衛團」。警衛團即成立於此時,團長為姜立新。1938年7月起,抗聯第三軍部隊開始從寶清、蘿北(樺川在這二縣之間)一帶向黑嫩平原的西征。那麼,1938年10月寶清、樺川一帶留下的第三軍的留守部隊中是否確實就有三軍警衛團呢?

查抗聯的軍史,第三軍西征各部隊的番號,沒有警衛團。團長姜立新也不在西征指揮員名單中。而該團政治部主任朴吉松參加了西征(他實際以軍部宣傳科長的身份參加的西征,見王明貴回憶錄),多種史料都有記載。

可見,警衛團團長姜立新肯定沒有隨主力出發。

另《趙尚志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也是有記載,1939年6月趙尚志率領小部隊從蘇聯歸國開展游擊戰時候,提到了第三軍警衛團團長姜立新,明確說他們是遇上了「原三軍留守團團長姜立新」。這兩個證據顯示:姜立新擔任團長的三軍警衛團一部,作為留守團堅持鬥爭。

隨趙尚志回國的陳雷,在他的《露營集·過老白山遇戰友》一詩的註解之中記載,他隨趙尚志返回國內,是在查巴氣河邊見到的姜立新。

查巴旗河(查巴氣河,中國河流代碼是AB5755)位於鶴崗與伊春交界一帶,就在樺川的西北邊,據此也可以判斷姜立新沒有參加西征,是留守在下江地區了。

這就確認了:警衛團改「留守團」後,在姜立新指揮下在老根據地堅持抵抗鬥爭。軍旗照片上,在樺川寶清交界一帶的密營,就是留守團的團部。

這樣情況就明確了,應該是團部被襲擊,留守部隊被打散後,姜立新脫險,從樺川寶清交界一帶,轉移到樺川的西北邊,繼續堅持鬥爭。他後來作為警衛人員親歷了趙尚志犧牲的戰鬥,但幸而又一次脫險,撤入蘇聯境內。新中國成立後,姜因身體較差,在上世紀50年代就不幸去世,當時他的老戰友,黑龍江省省長陳雷和李敏夫婦曾前往看望。

在仔細察看照片和日軍軍官鈴木的記載後,我們發現在留守團和日軍的最後戰鬥中,照片上的無名烈士仍為自己的生命索取了代價,他們在阻擊中用準確的射擊擊斃了日軍沖在前面的樋口少尉。

回過頭來說一說題圖那張奇怪的照片,從攝影的格局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