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踏雪 一、東北抗日聯軍抵抗概略

在「九一八」事變前,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已經擁有一定的力量。事變突起又迅速派遣北平市委代書記張甲洲等出關參加抗戰,態度頗為積極。但依照當時的指導思想,最初其主要工作在於推動上層抗戰,所以武裝鬥爭開展得稍晚。

1932年,眼看東北各地相次淪陷,中共開始注重武裝鬥爭,其部隊主要起源於三支力量,即楊靖宇領導的磐石游擊隊,趙尚志領導的巴彥游擊隊,周保中、李延祿等從王德林救國軍中吸收的力量。同時,按照共產國際要求,當時的朝鮮共產黨併入中國共產黨,其武裝力量也接受中共領導,使東北抗聯前身武裝得到了一定補充。楊、趙、周等也成為抗聯最主要的領導人。儘管抗聯及其前身各部起兵時日軍已經攻佔東北大部,但共產黨人當時肯於吃苦犧牲和善於動員群眾的優勢,仍使東北抗日聯軍(這一名義提出較晚,這裡泛指中共領導的東北各路抵抗力量)各部獲得長足的發展。東北抗日聯軍最終發展成十一個軍,總兵力數萬人。後又編為三個路軍,以騎兵為主,活動地區主要為長白山、小興安嶺山區和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地。

1938年開始,日本關東軍啟動對蘇作戰準備工作,數十萬關東軍壓向中蘇邊界,擠壓抗聯生存空間,並在長白山區發起浩大漫長的「野副大討伐」,抗聯各部面臨極大困難。1940年,楊靖宇犧牲,抗聯殘部很多撤退到蘇聯境內。這支部隊後來組建成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在蘇軍後勤序列中稱為蘇聯遠東紅旗軍第八十八獨立步兵旅。

抗聯的失利,一方面是敵軍力量過於強大,另一方面,日軍採取歸屯並戶建立集團部落,移民開拓團進入東北地區,也使抗聯與人民的魚水關係遭到破壞。而極「左」傾向帶來的內部鬥爭影響,也削弱了抗聯的戰鬥力。

但仍有一部分抗聯部隊在境內堅持,出境部隊也不斷突入國境實施襲擾和地下組織建設,到1945年抗聯為東北光復做的準備工作已經有了很多成效。

1945年,經與蘇軍協調,抗聯境外主力搶先突入東北,以重大犧牲為盟軍開闢通道,提供情報並擾亂日軍的後方,使東北的光復得以順利進行,並為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戰後,這些部隊大多歸入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南下作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