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四落四起,一代良相李泌 戰爭與和平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天,歷時五年的諸藩之亂終於塵埃落定,可德宗李適還來不及享受一下久違的安寧,西北邊境就傳來了令人心驚的戰報。

戰報中說,吐蕃宰相尚結贊悍然發兵,大舉入寇涇州(今甘肅涇川縣)、隴州(今陝西隴縣)、邠州(今陝西彬縣)、寧州(今甘肅寧縣)等地,大肆擄掠人畜,強行收割莊稼,以致邊境騷然,各州縣莫之能御,紛紛閉城自保。

內憂方平,外患又起,這大唐帝國真的是永無寧日了!

接到戰報後,德宗匆忙下詔,命渾瑊率一萬人、駱元光率八千人,即日進駐咸陽,以防吐蕃趁勢入侵關中。九月中旬,吐蕃前鋒的遊騎兵果然深入到了好畤(今陝西乾縣西北)一帶,距長安僅一百五十里路。

德宗大為震恐,慌忙下令京師戒嚴,又派左金吾將軍張獻甫開赴咸陽,加強防守。

雖然陸續派出了三個大將駐防長安門戶,但是,二十多年前(代宗廣德元年)吐蕃入寇長安的一幕還是不斷在德宗眼前閃現。

當年的歷史會重演嗎?

德宗感到了恐懼。

幾天後,長安坊間忽然謠言四起,說天子李適已經備好行裝、帶齊乾糧,隨時準備逃離長安。宰相齊映意識到這樣的傳言不會純屬空穴來風,趕緊入宮去見德宗,說:「皇上,坊間流言紛飛,都說您打算離開京城,現在整個京師已經人心惶惶!皇上啊,兩年前您巡幸奉天,雖有幸得返長安,但這樣的福氣還會有第二次嗎?萬望皇上三思,凡事與臣等商議之後再作定奪。」

說完,齊映跪伏在地,涕淚交流。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坊間之所以流言洶洶,當然是因為德宗已經動了逃跑的心思,而且確實已經吩咐宦官著手準備了。其實德宗這麼做,心裡也是很矛盾的。如果唐軍將士能夠阻遏吐蕃人的兵鋒,他怎麼可能想去過那種丟棄京城、四處流亡的生活呢?

一想到流亡,兩年前倉皇辭廟的酸楚不禁再度湧上李適的心頭。

齊映說得沒錯,如果輕易放棄長安,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什麼時候才可以再回來。

思忖良久,李適終於聽從齊映的勸諫,打消了逃跑的念頭。

九月下旬,尚結贊親率大軍進抵汧城(今陝西隴縣南),兵鋒直指鳳翔。時任鳳翔節度使的李晟決定在汧城打一個伏擊戰,殺殺吐蕃人的威風。

李晟命麾下勇將王佖挑選了三千精銳,讓他在吐蕃大軍的必經之路上埋伏。王佖出發前,李晟對他面授機宜:「敵人進入伏擊圈時,不要攻擊他的先頭部隊,因為敵軍主力緊跟著就會殺到,你肯定抵擋不住。所以,要讓他的先頭部隊過去,等到舉五色旗、穿虎豹衣的部隊過來時,那才是他們的中軍主力,你出其不意地發起攻擊,定能大獲全勝。」

隨後,王佖遵照李晟的計畫,果然把吐蕃人打了個措手不及。吐蕃中軍被王佖的伏兵打得暈頭轉向,大敗而逃。由於唐軍將士都不認識尚結贊,他才得以在混亂中逃出一命。若非如此,這個堂堂的吐蕃宰相恐怕這一仗就掛掉了。

逃離險境後,尚結贊又驚又怒地對左右說:「唐之良將,李晟、馬燧、渾瑊而已,當以計去之!」(《資治通鑒》卷二三二)

數日之後,尚結贊重新集結了兩萬餘人的軍隊,浩浩蕩蕩開進鳳翔境內。

令鳳翔軍民大為詫異的是,此次吐蕃人居然一反常態,一路上軍令嚴明,對唐朝百姓秋毫無犯。抵達鳳翔城下後,尚結贊並不攻城,而是親自跑到城門口,對著城頭上的守軍大喊:「李令公(李晟的中央官職是中書令)既然以密信召我前來,為何不出來迎接犒勞?」

城上的唐軍將士一個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尚結贊葫蘆里賣的什麼葯。他們隨即把尚結贊的搞怪言行向李晟作了稟報。

李晟冷笑。

這是尚結贊玩的反間計,不過玩得有些拙劣。

李晟告訴將士們:大家堅守不出,看他還能玩什麼!

尚結贊在鳳翔城下紮營住了一宿,第二天一看,城上守軍守備森嚴,顯然對他這個略顯小兒科的計策無動於衷。尚結贊很失望,可又不敢發動攻擊,只好下令全軍撤退,折往邠州、慶州(今甘肅慶陽縣)一帶繼續游掠。

有來無往非禮也。尚結贊給李晟來了一次親密問候,李晟當然也要有所表示。十月初,李晟再次派遣王佖等人率步騎五千,直插唐吐邊境,目標是奇襲吐蕃人的軍事重鎮摧砂堡(今寧夏海原縣)。

十月中旬,摧砂堡的吐蕃守軍得到情報,立刻出動二萬人迎擊,與王佖的唐軍展開遭遇戰,卻被王佖打得大敗。王佖率部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克了摧砂堡,斬殺吐蕃大將扈屈律悉蒙,將堡內囤積的所有糧草和物資全部付之一炬,然後全身而退,凱旋迴國。

尚結贊如今萬萬沒料到,他在唐朝境內搶得熱火朝天,李晟卻趁其不備在背後狠狠捅了他一刀,還把他們幾年來從唐朝擄掠的東西燒了個精光!

尚結贊知道後方戰敗,軍心必然浮動,只好率部北撤。十月十七日,尚結贊撤到合水(慶陽縣東),當晚在合水北面紮營。

此時的尚結贊當然不會知道,已經有一支唐軍在夜色的掩護下逼近了他的大營。

這是邠寧節度使韓游環派遣的一支奇襲小分隊。

就在吐蕃人呼呼大睡之際,唐軍突然殺入營中,片刻之間就砍翻了數百人。等到吐蕃人回過神來,唐軍又忽然撤退,一下子消失在了夜色里。尚結贊大怒,立刻集合部隊,出營追擊。

此刻,韓游環已經在不遠處一個叫平川的地方擺好了陣勢,而且命人攜帶大量戰鼓藏在西面的山谷之中。尚結贊大軍追到平川時,才發現唐軍已在此嚴陣以待,而且西山又突然響起隆隆戰鼓。尚結贊擔心中了唐軍的埋伏,慌忙掉轉馬頭,帶著部眾連夜向北奔逃,把此次入寇所擄掠的糧食財帛全部丟棄在了大營里。

看來,吐蕃人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強大。

這是李晟和韓游環不約而同得出的結論。

貞元二年冬,韓游環奏請德宗,要求主動出擊吐蕃,克複不久前被吐蕃人佔領的鹽州(今陝西定邊縣)、夏州(今陝西靖邊縣北)等地,同時要求馬燧的河東軍配合出兵,攻擊吐蕃人的側翼。德宗當即准奏,命韓游環、馬燧、渾瑊、駱元光等人聯合行動。

十二月中旬,馬燧率部進至石州(今山西離石縣)。河曲六胡州(統稱宥州,今內蒙古鄂克托旗)素聞馬燧威名,遂望風歸降。

得知唐軍數路出兵,尚結贊大懼。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一年冬春之交,吐蕃境內又爆發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羊馬多死,糧運不繼」,尚結贊萬般無奈,只好屢屢派遣使臣向唐朝求和。

德宗當然知道這只是吐蕃人的緩兵之計,於是斷然拒絕。

尚結贊一看此路不通,隨即又派人攜帶一份厚禮和一封言辭極度謙卑的信去見馬燧,承諾要將這幾年侵佔的唐朝城邑和土地拱手奉還。

馬燧心動了。

既然出兵的目的就是要奪回被佔領的城池,現在吐蕃人願意主動歸還,那又何必動刀動槍、勞師傷財呢?

馬燧隨即駐兵石州,不再向吐蕃境內推進,同時上奏德宗,極力主張與吐蕃議和。

朝中的文武大臣就此分成兩派:主戰派是李晟、韓游環,以及不久前入朝為相的韓滉;主和派是馬燧和另一個宰相張延賞。

馬燧和張延賞之所以極力主和,除了對時局的判斷與主戰派不同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和李晟有過節,所以刻意和他唱反調。

儘管有主和派的掣肘,可剛開始,主戰派還是佔了上風。因為李晟和韓游環堅持認為:吐蕃人向來無信,「弱則求盟,強則入寇」,此時求和,必定有詐!德宗對此深以為然。而韓滉為了加強德宗的信心,更是主動提出——與吐蕃開戰的軍費和糧餉通通由他去籌措,不需要德宗勞心費神。

此時韓滉仍然兼任江淮轉運使,有了他的財政支持,德宗自然是底氣十足,於是否決了馬燧的議和要求,並敦促他繼續進兵。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春,正當主戰派摩拳擦掌、準備大舉出擊的時候,形勢忽然發生重大逆轉——朝廷的「錢袋子」、德宗時下最倚重的財政大臣韓滉於這一年二月染病身亡,主和派趁機發起反撲,開始從兩個方面對德宗施加影響。

這兩個方面,一個涉及外交,一個事關內政,也可以說是德宗身上的兩個軟肋。

外交方面,德宗與回紇有舊怨,主和派與吐蕃人當然要對此充分加以利用;內政方面,德宗對功高望重的李晟已日漸生出猜忌之心,打心眼裡不希望李晟在此次對吐作戰中再次建功,而主和派恰恰可以利用這一點扳倒李晟、促成和議。

馬燧和張延賞相信,只要死死抓住這兩個軟肋,就不難改變德宗的想法。

關於德宗與回紇人的舊怨,時間要回溯到25年前。當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