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德宗李適初政 一個宰相的快意恩仇

楊炎要報誰的恩?

答案是:元載。

雖然世人普遍認為這個弄權宰相惡貫滿盈、死有餘辜,但楊炎並不這麼認為。

因為元載當年提攜了他。

在楊炎看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管元載如何罪大惡極、臭名昭著,永遠都是他生命中最值得懷念的恩人。

因此,楊炎要報仇的對象,就是當初整垮元載的人。

這個人就是劉晏。

儘管當時元載一案的幕後主使是代宗李豫,可劉晏卻是該案的主審官。元載被定罪誅殺後,楊炎慘遭株連,被貶到了窮鄉僻壤。這筆賬,楊炎當然要記在劉晏頭上。更何況,代宗死了,劉晏還活著,楊炎想要發泄心頭之恨的話,當然不能找死人,只能找劉晏。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比較私密的原因是——楊炎擔心這傢伙會對他的宰相之位構成威脅。

因為劉晏和他一樣,也是一個理財高手,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還高他一籌。

如果說楊炎是在宏觀政策的層面上拯救了帝國財政的話,那麼首先必須歸功於這個劉晏。因為許多年來,劉晏一直總攬朝廷的財政工作,長期兼領度支使、轉運使、鹽鐵使、租庸使、青苗使等財政職務,在第一線上做了許多紮實有效的工作,「既有材力,視事敏速,乘機無滯……軍國之用,皆仰於晏」。(《舊唐書·劉晏傳》)

劉晏掌管財政之前,李唐朝廷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四百萬緡,劉晏上任後,一年的財政收入就高達一千餘萬緡。「後來言財利者皆莫能及之」。(《資治通鑒》卷二二六)

如果沒有劉晏,從肅宗時代起便已千瘡百孔的帝國財政也許早就轟然崩潰了。換言之,假如沒有微觀層面上點點滴滴的改善和集腋成裘的積累,楊炎後來創設的兩稅法就沒有了施行的基礎和成功的條件,最多也只能是個畫餅充饑的東西。

因此,像劉晏這種「任事十餘年,權勢之重,鄰於宰相」的人,隨時都有可能一步跨到相位上來,分享楊炎的權力。

面對如此強勢的威脅,楊炎不能不感到極大的憂慮和恐慌。

所以,就算不提當年那筆舊賬,楊炎也必須對劉晏下手。

就在兩稅法頒布的幾天後,德宗召兩位宰相議事。楊炎奏事完畢,忽然涕泗橫流地對德宗說:「陛下可知道,劉晏此人,很早就與黎幹、劉忠翼同謀,臣身為宰相,沒有盡到討逆之責,罪當萬死啊!」

客觀地說,楊炎指控劉晏與黎、劉二人同謀,並不能算是誣告。因為京城早有傳言,說當年黎幹和劉忠翼慫恿代宗立獨孤貴妃為皇后之事,劉晏也曾參與其中。至於這個傳言是否屬實,那就沒人知道了。

對此傳言,德宗實際上也早有耳聞,只是當朝宰相如此煞有其事地向他提出來,這還是第一次。

德宗沒有說話,臉上是一種若有所思的表情。

這時候,崔祐甫發話了。他說:「像這種曖昧不明的傳言,不可隨便採信,況且陛下剛剛頒布了大赦令(朝廷於正月初一改元,同時大赦天下),更不應該追究這種風言風語。」

楊炎一看皇帝的臉色,又聽了崔祐甫的話,知道憑這則謠言八成是搞不定劉晏的,隨即轉移方向,說:「尚書省及其六部,是國家的政治中樞,這些年來增設了很多使職,大大分割了尚書省的行政權力,臣建議最好是裁撤諸使,恢複舊制。」

裁撤諸使,首當其衝者當然就是劉晏。

對德宗來說,關於劉晏參與陰謀的傳言是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所以,僅憑傳言將劉晏定罪固然不妥,但完全不理會謠言似乎又讓人不太放心。畢竟這則謠言傳得這麼凶,不會純屬空穴來風。德宗想來想去,覺得最妥當的處理方式還是像楊炎暗示的那樣——可以不殺,但不能不貶。

這一年正月底,德宗下詔,宣布自即日起,將國家財稅的管轄權(天下錢穀)收歸戶部的財務司(金部)和糧食司(倉部),同時罷免劉晏兼任的轉運、租庸、青苗、鹽鐵等使。

二月,楊炎又慫恿德宗將劉晏貶出朝廷,理由是劉晏不久前呈上的一道奏章中有許多虛假不實之詞,隱然有欺君之嫌。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德宗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大臣對他的欺瞞,而楊炎的話則一下子觸痛了這根敏感神經。於是德宗不分青紅皂白,馬上將劉晏貶為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

事情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因為楊炎的目的絕不僅僅是將劉晏貶官,而是將他置於死地!

這年六月,宰相崔祐甫病逝。楊炎頓時心中竊喜。因為崔祐甫一死,就再也沒人替劉晏說話了。

不久,楊炎就暗中授意自己的死黨、時任荊南節度使的庾准上疏指控劉晏,說他自從被貶到忠州後就滿腹牢騷,經常埋怨天子,而且還與附近藩鎮暗通款曲,此外又在本州大肆招兵買馬,頗有起兵反抗朝廷的跡象。

庾準是劉晏的頂頭上司,德宗很容易就採信了他的控辭,加上楊炎又在他耳邊拚命煽風點火,德宗遂痛下決心,於這年七月派遣宦官前往忠州,秘密將劉晏縊殺,並將其妻兒老小全部流放嶺南。事後,為了掩人耳目,楊炎又建議德宗發布了一道賜劉晏自盡的詔書。

然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楊炎瘋狂復仇的行徑還是被天下人看在了眼裡。

劉晏無辜被誅後,朝野輿論一片嘩然,紛紛替他鳴冤叫屈。

最先作出反應的是淄青節度使李正己。

去年,他卑躬屈膝地向朝廷獻錢三十萬緡,不料卻熱臉貼上了冷屁股,心裡一直憤憤不平,總想找機會出出這口惡氣。如今,朝廷在劉晏這件事上做得這麼不地道,李正己當然要挺身而出,充當一迴路見不平一聲吼的正義之士了。

他旋即上疏德宗,對朝廷的做法提出了嚴正的抗議和強烈的譴責,同時要求德宗公布事實真相,嚴懲殺人兇手。

對李正己這一聲吼,德宗置若罔聞,可做賊心虛的楊炎卻嚇得差點尿了褲子。

這就好比某梁上君子夜入暗室,盜得寶貝在手,轉身欲走之際,忽然燈火大亮,滿屋子站滿了圍觀群眾,這賊不活活嚇死才怪。

楊炎自以為整死一個劉晏,不關別人鳥事,沒想到卻一下子觸犯了眾怒。

怪只怪他太低估劉晏的影響力了——這些年劉晏兢兢業業為國理財,其成績實在引人注目,所以積累了相當高的威望。

現在,朝野輿論的矛頭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楊炎,不管他走到哪裡都有人在背後戳脊梁骨,這滋味實在是不太好受。

怎麼辦?

事情都做下了,人也已經殺了,難不成叫楊炎公開懺悔主動辭官,或者揮刀自刎以謝天下?

不,這是不可能的。

唯一推卸責任的辦法,就是找個人來背這口黑鍋。

但是,人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楊炎情急之下抓來消災避禍的這塊擋箭牌,居然是當今聖上李適!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二月,為了轉移輿論的矛頭,楊炎派遣了一批心腹前往各地,向諸鎮的頭頭腦腦們解釋說:「劉晏之所以獲罪被誅,完全是因為他當年依附奸臣、謀立獨孤氏為後的結果,皇上對他深惡痛絕,才會把他除掉,實在沒有別的原因。」毫無疑問,楊炎在這裡犯了一個低級錯誤,一個絕對不可饒恕的錯誤!

普天之下,他找誰來背這口黑鍋都沒問題,可他偏偏腦子進水,把皇帝拉出來擋槍子兒,這不是在找死嗎?

馬上就有人向德宗密奏,說:「炎遣五使往諸鎮者,恐天下以殺劉晏之罪歸己,推過於上耳。」(《舊唐書·楊炎傳》)楊炎之所以派遣五路使者前往諸鎮,就是擔心天下人把殺劉晏的罪名歸到他頭上,所以才把罪過全推給了皇上。

這下麻煩大了。

德宗剛開始還不太相信,趕緊派宦官到淄青找李正己求證,結果很遺憾——反饋回來的消息和密奏內容一模一樣。

德宗李適勃然大怒。

自古以來,只有皇帝抓人來當替罪羊,哪有臣子抓皇帝來當擋箭牌的?這該死的楊炎真是活膩了!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從這一刻開始,德宗就已經下定了除掉楊炎的決心。只是由於這一年春,河北諸鎮因繼承人問題屢屢跟朝廷叫板,德宗分身乏術,才不得不暫時擱置了這件事。

雖然暫時還留著楊炎,但必須馬上找一個人來制約他的權力。

德宗隨後找到的這個人,就是中唐時期赫赫有名的奸相——盧杞。

建中二年二月六日,德宗改任楊炎為中書侍郎,同時任命盧杞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從此,德宗日漸倚重盧杞,基本上把楊炎給冷凍了。

此時的德宗當然不會知道,重用盧杞將成為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一道分水嶺。

——在過去的兩年中,德宗李適憑藉自己盛年即位的一腔熱情贏得了一個漂亮的開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