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德宗李適初政 李適:閃亮登場的新帝

新君李適喪服未除,就毅然決然地拿掉了前朝的首席宰相,換上了一個區區五品的中書舍人,如此強悍的舉動,不得不令滿朝文武感到吃驚,也不能不讓人感到眼前一亮。

而李適接下來的一系列舉措,更是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令人眼花繚亂的「新政」旋風。

——閏五月中旬,李適頒布詔書,宣布今後不再隨便接受四方上貢的各種物品,同時撤除了由玄宗創立的皇家藝術中心(梨園),遣散樂工三百多名。

——閏五月十七日,一個不識時務的地方刺史獻上一幅《慶雲圖》,以祥瑞之名諂媚朝廷、粉飾太平,李適對此深惡痛絕,下詔宣布:「朕以為,只有選賢舉能、拔擢忠良才是真正的祥瑞,至於像慶雲、靈芝、珍禽、奇獸、怪草、異木之類的東西,又有哪一樣對百姓有益呢?朕在此昭告天下,從今往後,一律不得進獻祥瑞。」

——數日後,李適又命人把宮內豢養的大象、豹子、鬥雞、獵犬等動物全部放逐,同時遣散了數百名宮女。

——六月初,李適下詔:「天下百姓,凡有冤屈訴狀而地方政府拒絕受理者,可直接進京,向御史台、大理寺、刑部告狀;此外,若地方政府受理訴狀,但百姓認為審理不公、對判決不服者,也可直接到三法司敲『登聞鼓』,上訴申冤。」此詔一下,四方百姓歡呼雀躍,每天到京師擊鼓鳴冤者絡繹不絕。

——六月中旬的一天,奉命出使淮西的宦官邵光超剛剛回朝,就被天子李適下令杖打六十,即日流放邊疆。此事極為突然,但明眼人卻不難知曉個中原委:邵光超出使淮寧時,「按慣例」接受了淮寧節度使李希烈的重賄,計有綢緞七百匹、上等茶葉二百斤,還有數量不等的奴僕、馬匹等。天子這回拿邵光超開刀,擺明了就是要殺雞儆猴,一舉破除「宦官出差必收賄賂」的這個慣例。邵光超出事後,剛剛出使各地滿載而歸的宦官們得知消息,趕緊把收受的各種貴重物品全部扔掉,一個個空著雙手回到了長安。此後的好些年裡,凡是奉命出使地方的宦官,再也沒人敢收受當地官員的賄賂。

——這一年七月五日,朝廷突然派出了一支工程部隊,強行拆毀了大貪官元載等人名下的一批豪宅。很快人們便得知,這是新天子李適直接下達的命令。當時,四方百姓在連年戰亂中流離失所,而朝中大臣、各地將帥、當權宦官,卻竭盡人、財、物力,競相修建豪宅,而且一座比一座豪華壯麗,一座比一座奢侈靡費。老百姓對權貴階層的這種奢靡之風極度痛恨,紛紛咒其為「土木妖」。而德宗李適早在當太子的時候就對這種社會現象頗為不滿,所以才有了這次剷平豪宅的舉動。當那些象徵著權貴利益的「土木妖」紛紛倒下之時,京師的百姓們頓時歡聲雷動……

就這樣,在即位之初的短短几個月里,德宗李適就用雷厲風行的手段革除了種種弊政,樹立了全新的政風,同時向帝國臣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我李適絕對有信心、也有能力重振朝綱,中興社稷!

作為一個盛年即位的天子,德宗李適的上述舉措已經足以體現他銳意進取、矢志中興的勇氣和信念。但是,要想把前幾任天子留下的這個爛攤子收拾乾淨,光有勇氣和信念肯定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足夠的膽識、謀略和政治手腕。

那麼,李適具備這些素質嗎?

從下面這三件事中,我們不難得出判斷。

第一件事:李適巧妙地削弱了「四朝元老」郭子儀的權力。

眾所周知,郭子儀是大唐帝國首屈一指的功臣,歷仕玄、肅、代、德四朝,戰功卓著,勛業彪炳。歷任天子為了獎賞他,不斷給他加官晉爵。到了德宗即位的時候,郭子儀兼任的職務已經多得數不清了。

在此,我們不妨羅列一張郭子儀的職務清單:司徒、中書令、河中尹、靈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鎮北大都護、關內副元帥、河東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關內支度使、鹽池使、六城水運大使以及押蕃部、營田使、河陽道觀察使等等。

不難想像,對於這樣一個功高權重、身兼十數職的帝國元勛,任何一個皇帝必然都會對其生出畏懼和猜疑之心。雖然郭子儀對李唐朝廷忠心耿耿,而且生性謹慎,做人非常低調(否則恐怕早就因功高震主而被兔死狗烹了),但是當初的代宗皇帝還是很不放心,多次想削弱他的權力,卻始終下不了決心,所以才一直沒有動手。

眼下,如何「擺平」郭子儀就成了德宗李適不得不面對的一道政治難題。

這個事情的難度在於:雖然郭子儀本人比較厚道,但他麾下那幫將領卻沒有一個是吃素的,萬一事情做得不漂亮,把那幫將領惹毛了,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要解決這道難題,必須有一個巧妙的辦法。

經過一番審慎而周密的考慮,李適終於找到了一個既簡單又安全的辦法。

一個字——分。

也就是說,必須把郭子儀手中的權力「分解」開來,再「分配」到他麾下的幾個主要將領頭上。如此一來,朝廷便能收一石三鳥之效:既削弱了郭子儀的權力,又安撫了那些驕兵悍將,還能讓那幾個主要將領從此對德宗感恩戴德。

大曆十四年閏五月十五日,德宗李適下詔,尊郭子儀為「尚父」,加授太尉,保留中書令,其餘兼職全部免除;同時,將郭子儀原來擔任的主要軍職,分別授予他麾下的三個主要將領——李懷光、常謙光、渾瑊。至此,這個困擾了代宗許多年的問題,終於在德宗手上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第二件事:李適成功挫敗了一起政變陰謀。

這起陰謀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說它不大,是因為牽涉面不是很廣;說它不小,是因為它事關「廢立」,直接威脅到了李適的皇權。

陰謀的策劃者有兩個:一個是兵部侍郎黎幹,一個是高階宦官(特進,正二品)劉忠翼。據稱,黎幹為人「狡險諛佞」,而劉忠翼則是「恃寵貪縱」,兩個人沆瀣一氣,內外勾結,很早就企圖干預代宗「立後」和「立儲」的大政。

若干年前,德宗李適尚未被立為太子,別有用心的黎幹和劉忠翼就極力勸說代宗,讓他立獨孤貴妃為皇后,再立獨孤氏的兒子韓王李迥為太子。但是代宗沒有受他們的蠱惑,而是冊立了長子雍王李適。

李適即位後,黎幹和劉忠翼惟恐遭到報復,遂惶惶不可終日。當時長安坊間紛紛傳言,說黎、劉二人日夜密謀,企圖發動政變。李適當然不會掉以輕心,便派人暗中監視二人的一舉一動。

大曆十四年閏五月的一個黃昏,黎幹又乘坐一頂小轎悄悄進入劉忠翼的府邸,與他密談多時,至當天深夜才離去。德宗李適得到密報後,立刻採取行動,命有關部門將黎幹和劉忠翼逮捕。經過審訊,黎、劉二人對自己的政變陰謀供認不諱。李適大怒,當即開除二人的官籍,並終身流放邊地。

閏五月二十七日,黎幹和劉忠翼剛剛走到藍田(今陝西藍田縣),李適就命人追上了他們,宣詔將二人賜死。

第三件事:李適不動聲色地從宦官手中奪回了禁軍兵權。

肅、代之際,大唐帝國有兩大亂象最為引人注目,一個是藩鎮叛亂,還有一個就是宦官擅權。這兩大亂象是相輔相成的。正是由於此起彼伏的藩鎮叛亂讓李唐天子對武將逐漸喪失了信任,才不得不把禁軍兵權交給宦官,沒想到卻因此導致了宦官的恃寵擅權;而宦官掌握宮禁大權後,為了鞏固權位,又回過頭來勾結各地藩鎮,致使那些跋扈藩鎮越發驕縱難制。

代宗一朝,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三個權宦先後掌控禁軍,又因恃寵擅權而先後被代宗除掉。但是,代宗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禁軍兵權的歸屬問題,所以總是治標而不治本——往往是舊一代的權宦剛剛倒下,新一代的權宦便又強勢崛起。

總之,宦官雖然走馬燈似地換,但宦官擅權的問題卻始終如故。

李適即位時,面對的當權宦官是王駕鶴。此人繼魚朝恩之後崛起,時任神策都知兵馬使、左領軍大將軍,「典禁兵十餘年,權行中外」。(《資治通鑒》卷二二五)

對於陰魂不散的宦官擅權問題,李適自然也是深以為憂。同時他也很清楚,代宗之所以無法徹底解決宦官問題,是因為他始終不敢把禁軍交給武將。

可是,為什麼要非此即彼呢?

既然宦官和武將都不可信任,為什麼不變通一下,索性把禁軍交給文臣呢?

在李適看來,要徹底解決宦官擅權的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把禁軍交給文臣!

為此,李適一上台,就開始在文官中尋找合適的人選。

最後,他鎖定了司農卿白秀珪。

嚴格來講,白秀珪並不是文人,而是「胥吏」出身。他早年在李光弼帳下擔任幕僚,做事細心勤勉,並且頗有心計。李光弼對他非常信任,將其引為心腹,時常讓他參決軍政大事。

這樣一個人,其實最符合李適的用人標準:首先,他熟悉軍旅事務,又沒有一般武將桀驁不馴、驕橫霸道的習氣;其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