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藩鎮大裂變 又一幕弒父篡位的鬧劇

史思明被李光弼耗住了。

這一耗整整耗了一年零四個月。

從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月到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史思明使出渾身解數,企圖戰勝李光弼或至少擺脫他的牽制,但最終被證明只是一場徒勞。

早在河陽戰敗不久,亦即乾元二年末,史思明就曾派遣大將李歸仁率五千鐵騎悄悄西行,準備出其不意襲取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進而威脅潼關。可當李歸仁行至礓子阪(三門峽市南)時,卻遭到駐守陝州的神策軍節度使衛伯玉的迎頭痛擊。後來,衛伯玉與神策軍兵馬使李忠臣密切配合,牢牢扼守在永寧(今河南洛寧縣北)與莎柵(洛寧縣西)之間,屢屢擊敗李歸仁,使其不得向西前進半步。

上元元年二月,李光弼親自率部襲取懷州,其意圖非常明顯,就是想截斷燕軍的北歸之路,讓史思明既不能進也不能退,把他死死困在無險可守的洛陽。史思明當然不能讓懷州落在李光弼手裡,於是立刻馳援,卻在沁水遭到李光弼伏擊,被斬首三千餘級。

三月,李光弼又破懷州守將安太清於城下;四月,史思明與李光弼戰於河陽西面,再敗,被斬首一千五百餘級;六月,史思明遣將東進,企圖進軍江淮,卻在鄭州被田神功擊敗。

同年冬,李光弼再度發兵進攻懷州,歷時一百餘日,終於將其攻克,生擒安太清。

懷州的陷落無疑讓史思明的處境雪上加霜。

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扭轉戰局,燕軍軍心必然會產生極大動搖。而想要在短時間內扭轉戰局,唯一的辦法就是迫使李光弼到黃河南岸決戰。然而,恰恰是這一點讓史思明無計可施。

因為李光弼的戰略就是要把他耗死,又怎麼可能主動與之決戰呢?

除非出現奇蹟……

上元二年二月,史思明期待的奇蹟終於出現了。

因為有個人在客觀上幫了他一個大忙。

這個人就是唐肅宗的心腹宦官魚朝恩。

他此時的職務是陝州觀軍容使。這位天子跟前的紅人很不欣賞李光弼的打法。他認為燕軍都是北方人,長期在外征戰,必定思鄉,此時趁其軍心渙散大舉反攻,絕對可以取勝。他把這意思反覆跟肅宗強調,肅宗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下詔命李光弼進攻洛陽。可李光弼卻按兵不動,上奏說:「賊鋒尚銳,未可輕進。」

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也是帝國軍隊事實上的一把手,李光弼的意見肯定是舉足輕重的,肅宗不能不慎重對待。接到李光弼的奏報後,肅宗只好將此事暫時擱置。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另一個軍方的重量級人物卻站在了魚朝恩一邊,堅決主張進攻。

他就是僕固懷恩。

眾所周知,在唐朝的各道軍隊中,朔方軍一直是帝國最重要的平叛主力,而作為朔方軍的最高將領,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這三個人也無疑是平叛戰場上的三根頂樑柱。

僕固懷恩是鐵勒九部中的仆固族人,其先祖於貞觀末年歸降唐朝,歷代世襲金微都督之職。天寶中期,僕固懷恩升任左領軍大將軍,其後調入朔方軍,歷事王忠嗣、安思順、郭子儀。史稱他「為人雄毅寡言」,「達諸蕃情,有統御材」,因而深受郭子儀器重。

安史之亂爆發後,僕固懷恩追隨郭子儀轉戰南北,「常為先鋒」,「勇冠三軍」,為肅宗朝廷順利收復兩京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僕固懷恩也有很明顯的毛病,那就是居功自傲,「剛決犯上」。他麾下那些「蕃漢勁卒」也跟他一樣,仗著軍功,視朝廷綱紀如同無物,「多為不法」,卻長期受到僕固懷恩的包庇和縱容。由於郭子儀生性寬厚,且「素重懷恩」,所以對僕固懷恩及其部眾一貫寬容,對他們的很多不法行為總是睜一眼閉一眼,「每事優容之」。

然而,當郭子儀因鄴城之敗失勢,李光弼繼任朔方節度使後,僕固懷恩等人的舒服日子就到頭了。因為李光弼的治軍風格與郭子儀截然相反,素以「持法嚴肅」、「法不貸下」著稱,所以僕固懷恩和他手下那幫驕兵悍將只好收斂心性,夾起尾巴做人。

僕固懷恩是個非常自負而且很有野心的人,他當然無法長期忍受這種夾著尾巴做人的日子。

要想擺脫這樣的壓抑和苦悶,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李光弼取而代之!

事實上,自從李光弼升任朔方軍和帝國軍隊的一把手後,身為二號人物的僕固懷恩就已經對頭把交椅生出覬覦之心了。

既然你李光弼可以取代郭子儀,那我僕固懷恩憑什麼就不能取代你李光弼呢?

在僕固懷恩看來,自己需要的只是一個合適的機會。

而現在,機會終於來了。

在魚朝恩的影響下,肅宗已經對一意固守、拒不出戰的李光弼很有些不滿了,這個時候,只要僕固懷恩堅持主動進攻的意見,就能夠有效地壓制李光弼,在天子面前爭功邀寵。所以,僕固懷恩當然要義無反顧地站在魚朝恩這邊。

二比一,主戰派佔了上風,肅宗隨即下定反攻的決心。

二月下旬,肅宗不斷派遣使者前往河陽,命令李光弼出兵。其情形就跟當初玄宗一再逼迫哥舒翰出戰一模一樣。

面對天子一再催戰的詔書,李光弼無可奈何,只好命大將李抱玉駐守河陽,然後與僕固懷恩、魚朝恩及衛伯玉一同出兵,進攻洛陽。

上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史思明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來。

這一天將成為史思明的幸運日,也將是他徹底洗刷恥辱的日子。

當唐軍進抵洛陽城外的邙山下時,史思明已在此嚴陣以待。李光弼選擇了一個險要的地形列陣,而躊躇滿志的僕固懷恩則率兵列陣於一馬平川的平原之上。李光弼趕緊告誡他說:「依恃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列陣平原,一旦失利則全軍覆沒。史思明擅長野戰,絕不可輕視!」隨即一再下令僕固懷恩移兵於險要處,可僕固懷恩卻置若罔聞。

就在唐軍剛剛列陣、立足未穩之際,史思明便迫不及待地發出了進攻的號令。

鬱積在史思明胸中一年零四個月的怒火,此刻終於化作一聲振聾發聵的號令,響徹在燕軍官兵的耳邊。

頃刻之間,燕軍騎兵就像潮水一樣漫過了平原。

在這種適合騎兵衝鋒的地形作戰,唐軍實在不是燕軍的對手。面對呼嘯而來的燕軍,僕固懷恩的陣勢最先被衝垮,部眾紛紛潰逃。其他各路唐軍見狀,士氣大為削弱。儘管李光弼一直據守險要,奮力死戰,可還是抵擋不住燕軍的凌厲攻勢,很快也被打垮。

李光弼的中軍帥旗一倒,各路唐軍更是不戰自潰,在同一時間全部掉頭而逃。

這一戰,唐軍被斬首數千級,丟棄的軍資器械更是不計其數。李光弼和僕固懷恩渡過黃河,一路逃至聞喜(今山西聞喜縣);魚朝恩與衛伯玉逃回陝州;駐守河陽的李抱玉棄城而走;河陽、懷州相繼陷落。

李光弼在河陽堅守一年多所取得的戰略優勢,就這樣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邙山大捷之後,史思明乘勝西進,命史朝義為前鋒,從北路進攻陝州;他本人則率大軍從南路向西挺進。

三月九日,史朝義進至礓子嶺(今三門峽市南),被埋伏在此的衛伯玉打了個措手不及。

史朝義發動了好幾次反擊,卻都被衛伯玉一一擊退。

眼看前鋒屢屢受挫,不能越陝州半步,史思明的南路大軍也不敢冒進,只好退駐永寧(今河南洛寧縣北)。他恨鐵不成鋼地對左右說:「小子怯懦,終究不能幫我成就大事!」並揚言要依照軍法,將史朝義及其手下將領全部斬首。

一般情況下,老子說要殺兒子都不過是一時氣話,基本上是當不得真的。可對史朝義來說,他老子史思明的話卻足以令他不寒而慄。

因為他知道那不是氣話。

一直以來,史思明對史朝義這個長子從來沒什麼好臉色,而唯獨寵愛少子史朝清。史朝義也搞不懂自己為何不受父親待見。他只能小心翼翼做人、竭盡全力做事,除此之外,他實在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史思明稱帝後,史朝義發現自己的處境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為不堪。因為父親擺明了就是想把皇位傳給史朝清,而他這個長子充其量就是一個馬前卒,是替父親和弟弟打天下的工具。暫且不說在打天下的過程中隨時有可能死於非命,就算曆經千難萬險奪了李唐江山,史朝義也得不到什麼好處,甚至避免不了兔死狗烹的命運。

很多時候,史朝義覺得自己的處境跟當初的安慶緒可謂如出一轍。可人家安慶緒最終畢竟邁出了那一步,從而轉禍為福,一舉登上了燕朝天子的寶座。如今,史朝義敢像安慶緒那麼做嗎?

一想到這裡,史朝義的心裡不由自主地掠過一陣戰慄,周身的毛孔都沁出了一層冷汗。

其實,史朝義如果真要動手的話,勝算還是很大的。

因為他父親很不得人心。

史思明生性多疑,殘忍嗜殺,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