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聯合回紇,克服兩京 太原保衛戰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二月,唐肅宗李亨將臨時朝廷遷到鳳翔,正式打響了收復長安的帝國反擊戰。

二月十一日深夜,郭子儀率部進抵河東城下。

此時,駐守該城的是燕軍驍將崔乾祐。他做夢也沒想到唐軍會這麼快摸到他的眼皮底下。而更讓他沒料到的是,郭子儀早就在河東城中找好了內應。

唐軍內應名叫韓旻,時任燕朝的河東司戶。他一見唐軍兵至,立刻率眾擊殺了守衛城門的一千名燕軍,並打開城門迎接唐軍。崔乾祐猝然從夢中驚醒,來不及組織防禦,只好從北門翻城而逃。隨後,崔乾祐逃進了駐紮在城北的燕軍大營,即刻組織兵力對唐軍發起反撲。郭子儀率部迎戰,大敗燕軍,斬首四千級,俘虜五千人。崔乾祐見大勢已去,只好帶著殘兵逃奔安邑(今山西運城市東北)。

安邑沒有駐軍,當地百姓見燕軍敗逃至此,便打開城門接納他們。

正當崔乾祐慶幸自己命不該絕時,城門突然關閉,燕軍頓時被截為兩段,已進入城門的燕軍全部被百姓活活打死。

崔乾祐走在隊伍後面,尚未進城,僥倖又逃過一劫。他帶著剩下的數百殘兵拚命逃竄,最後從白徑嶺(今運城市西南)方向渡過黃河,一口氣逃回了洛陽。

肅宗抵達鳳翔十日後,隴右、河西、安西、西域的兵馬也先後抵達。與此同時,江淮的錢糧、物資也陸續運抵。長安士民聽說肅宗駐蹕鳳翔,更是絡繹不絕地前來投奔。

一時間,肅宗朝廷群情振奮。

李泌乘勢向肅宗重申了他此前提出的戰略,要求集結重兵,直搗燕軍老巢范陽。

然而,李泌的提議卻遭到了肅宗的否決。

肅宗說:「如今各路大軍雲集,錢糧物資也都有了,應該趁士氣高漲之際克複兩京,豈能長途跋涉數千里去取范陽,這不是繞遠了嗎?」

李泌一怔。他清楚地記得,去年冬天肅宗聽到這項戰略時,還連連稱善,為何現在又出爾反爾了呢?

李泌堅持說:「以現在的兵力,克複兩京自然沒有問題。可這麼做的話,叛軍勢力遲早會轉弱為強,我們也會再次陷入困境。總之,此非長治久安之策。」

肅宗淡淡地看了他一眼:「憑什麼這麼說?」

李泌說:「我軍現在主要依靠的是西北邊塞與諸胡之兵,他們生性耐寒而畏暑,若趁他們士氣正盛時攻擊叛軍,固然可以戰勝。但是,眼下時節已近暮春,克複兩京後,氣候也已轉熱,我軍中的西北將士必定難以適應,到時候歸心一動,恐怕難以挽留。而叛軍逃回范陽之後,必然會厲兵秣馬,等到我西北軍撤離中原,他們必將捲土重來,如此,這場戰爭便永無休止了。臣認為,應把兵力投入燕趙的寒冷之地,掃蕩叛軍巢穴,令其無路可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剷除禍亂。」

肅宗閉目不語。良久,他才緩緩地睜開眼睛,說:「朕急於迎回太上皇,所以不能聽從你的策略。」

李泌聞言,只好在心裡一聲嘆息。

這是深謀遠慮的一聲嘆息,也是歷史性的一聲嘆息。

不久之後,雖然兩京順利光復,但是終肅宗一朝,唐軍一直未能克複河北諸鎮,甚至在此後的一百五十年里,終有唐一代,河北諸鎮始終強藩割據,長期脫離中央,幾成化外之邦……所有這一切,追根溯源,皆肇始於河北諸鎮的首開叛亂與長期割據,也與肅宗李亨拒絕採納李泌之策不無相關。

縱然李泌之策睿智且富於遠見,但天子的決定沒有人可以更改。

數日後,肅宗命關內節度使王思禮率部進駐武功(今陝西武功縣西),兵馬使郭英乂進駐武功東郊,白水軍使王難得進駐西郊,隨時準備對長安發起進攻。

二月十九日,駐守長安的燕將安守忠主動出擊。郭英乂率先迎戰,結果在激戰中被一箭射穿臉頰,兵敗而逃。王難得眼見郭英乂敗退,不敢發兵救援,即刻率部西逃。王思禮見左右翼皆走,只好退守扶風。安守忠乘勝西進,兵鋒直抵太和關(今陝西岐山縣北)。此地距鳳翔僅五十里。肅宗朝廷聞報,大為震恐,即日宣布全城戒嚴。

就在關中唐軍初戰失利、肅宗朝廷人心惶惶的時候,一則捷報從太原傳到了鳳翔,頓時讓肅宗李亨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自從掃平河北後,史思明的目光就死死地盯住了太原。

他之所以盯住太原,其因有三:首先,這裡的守將是李光弼,是史思明最恐懼也最憎恨的天敵,所以他無時無刻不想消滅李光弼;其次,河北燕軍連戰連捷、士氣正盛,如果能一舉拿下太原,就能長驅直入朔方、河隴,與關東燕軍遙相呼應,對肅宗朝廷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史思明得到情報,說李光弼麾下的精兵都留在朔方,他帶到太原的士兵不滿萬人,而且大都是團練和義勇,簡直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如此天賜良機,史思明豈能錯過?

至德二載正月,史思明自博陵出兵,蔡希德自太行出兵,高秀岩自大同出兵,牛廷介自范陽出兵,共計十萬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朝太原猛撲了過去。

戰報傳來,太原諸將大驚失色,紛紛提議將城牆加高加厚,以此抵禦史思明的十萬大軍。李光弼卻擺了擺手,說:「太原城的周長足足四十里,叛軍轉眼即到,我們現在築牆不但來不及,而且還沒和敵人交手,就會先把自己累個半死。」

隨後,李光弼率領部眾和百姓在城牆四周深挖壕溝,同時又命人製造了數十萬個土磚。沒有人知道這些土磚是幹什麼用的。

直到燕軍開始四面圍攻、城牆屢屢坍塌之時,眾人才發現這些土磚的妙用——燕軍每攻破一處,李光弼就命人用土磚把缺口堵上,令燕軍無計可施。

為了加大攻城力度,史思明派了三千人回河北搬運攻城器械。當這支運輸隊帶著器械行至廣陽(今山西平定縣)時,用兵如神的李光弼早就在此設置了一支伏兵。結果,三千燕軍被悉數殲滅,所有攻城器械也都被付之一炬。

史思明的十萬大軍圍著太原日夜猛攻,一直打了一個多月,可太原城卻依舊巋然不動。

這實在大大出乎史思明的預料。

根據戰前得到的情報,太原守軍不但人少,而且沒什麼戰鬥力,史思明本以為一戰便可拿下太原,沒想到啃了四十多天硬是啃不下來。

隨後,史思明親自挑選了一批精銳,組成了一支遊騎兵,叮囑他們說:「我軍主力攻北門,你們就去南門;攻東門,你們就去西門。一旦發現薄弱環節,馬上給我攻進去。」

可是,史思明的如意算盤很快又落空了。因為李光弼的軍令異常嚴明,不管有沒有敵人來進攻,也不管白天還是夜晚,每個守城士兵的神經都綳得緊緊的,每一段城牆上都布滿崗哨,巡邏隊也是到處巡邏,所以史思明的遊騎兵根本無機可乘。

史思明無計可施,只好一邊繼續強攻,一邊派人天天到城下叫罵,企圖激怒李光弼,逼他出城決戰。然而,讓史思明十分納悶的是,他派去打口水仗的那些士兵不但沒把李光弼引出來,反而一個個都莫名其妙地失蹤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史思明帶著滿腹困惑親自到第一線去查看,只見那些罵仗的士兵剛剛還仰著脖子破口大罵,可眨眼間身子一陷,整個人就掉進土裡去了。

史思明恍然大悟。

原來李光弼在跟老子玩地道戰!

是的,李光弼就是在打地道戰。

早在燕軍剛剛圍城之時,李光弼就在軍中重金懸賞有特殊技能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長,而且對守城有幫助,李光弼立刻予以重用。後來有三個人自告奮勇,說他們會挖地道。李光弼如獲至寶,馬上命令他們開挖,從城內一直挖到了城牆外。每當燕軍士兵前來叫罵,躲藏在地道中的唐兵就突然掀開覆蓋物,把敵兵一下拽進了地道。

來一個,拽一個;來兩個,拽一雙!讓燕軍心驚膽戰,防不勝防。

後來,燕軍士兵攻城的時候,眼睛都不敢朝上看,而是死死盯著自己的腳下,生怕一不留神又做了「土行孫」。隨著地道越挖越多,燕軍的雲梯也都靠不上城牆,因為一接近,地面隨即塌陷,雲梯上的人也頃刻間全被活埋。

除了地道,李光弼還讓人製作了大型的投石機,每一顆巨石拋出去都可以砸死二三十人,讓燕軍吃盡了苦頭。

最後,史思明只好命大軍退後,直退到投石機的射程之外,才敢安營紮寨。

燕軍雖然減緩了攻城力度,後撤了一段距離,但仍然四面環繞,把太原圍得密不透風,顯然是想把唐軍困住,一直困到糧草耗盡的那天。

讓史思明喜出望外的是,沒過幾天,李光弼果然就撐不住了,派人出城請降,並約定了日期出城繳械。

約定的日子一到,唐軍果然大開城門,列隊進入燕軍營寨,乖乖地繳械投降。燕軍士兵都興高采烈地跑來圍觀。正當他們看得目不轉睛的時候,營地中間轟然發出一聲巨響,大片土地塌陷,當場就有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