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對峙:唐朝與偽燕 四面楚歌:安祿山的恐懼

自從常山失陷、顏杲卿殉國後,仍然堅守在平原郡的顏真卿就有了一種孤掌難鳴之感。

當時,李光弼的河東援軍尚未進入河北,史思明、蔡希德等燕軍正橫掃燕趙大地,顏真卿苦於勢單力孤,自保尚且不暇,根本無力對燕軍進行反擊,所以心裡頗為懊惱。

就在這個時候,從附近的清河郡來了一個叫李萼的年輕人。

他打算來跟顏真卿借兵。

清河郡位於平原郡的西南方,與平原相距大約只有二百里,可謂唇齒相依。此郡目前雖仍在唐軍手中,但它一旦陷落,平原也就危在旦夕了。此外,尤其重要的是,朝廷很早就在清河設置了一個超大型的戰備儲藏庫,其中囤積了每年從江淮、河南等地收繳上來的錢糧布帛,同時還儲存了大量軍資器械,在當時被稱為「天下北庫」,其目的是專為北部邊疆各軍提供充足的戰備資源。截至李萼來見顏真卿的時候,這個軍需庫里仍然存有布三百餘萬匹,帛八十餘萬匹,錢三十餘萬緡,糧三十餘萬斛,兵器鎧甲五十餘萬套。可想而知,一塊這麼大的肥肉掛在清河,燕軍肯定是垂涎欲滴的。無論是北邊的史思明,還是南面由安祿山任命的魏郡太守袁知泰,都隨時有可能出兵進攻清河。

所以,清河的士紳父老才會委託李萼來跟顏真卿借兵。

李萼這個人剛剛二十齣頭,年紀不大,可說話的口氣不小。他先是恭維了顏真卿一番,什麼「首唱大義,河北諸郡恃公以為長城」等等,然後把北庫儲藏的物資數量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顏真卿,緊接著又說:「即便是保守估計,清河的財富至少也是平原的三倍,軍事物資至少是平原的兩倍。」說完這些,李萼才道明來意:「顏公若能撥給清河一部分兵力,安撫當地父老,則清河、平原二郡,皆可作為您的腹心,而周邊各郡縣,就會像您的四肢一樣,完全聽從您的指揮。」

其實,就算李萼不告訴他這一些,顏真卿也很清楚清河的重要性。

可問題在於——他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沉吟半晌後,顏真卿面露難色地說:「平原郡所有的軍隊,都是不久前剛剛招募的新兵,幾乎沒有受過軍事訓練,恐怕自保都有困難,如何援助清河?」說到這裡,顏真卿忽然又話鋒一轉,「不過,我們也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我真的借兵給你,你打算怎麼做?」

畢竟,組織力量反擊燕軍一直是顏真卿日思夜想的事情,如果眼前這個年輕人真有能力,也未嘗不能考慮與他聯手。

然而,面對顏真卿的試探,李萼卻顯得很不高興。他說:「清河父老委託我來找您,並不是自己沒有實力,想依靠您的軍隊抵抗叛軍,而是因為仰慕您的高義,希望與您共圖大業。如今您連一個準信都不敢給我,我又怎麼能輕易說出我的計畫?」

聽到這句話,顏真卿心裡立刻對這個李萼刮目相看。

因為,這個年輕人的城府顯然比一般人深得多。

在顏真卿看來,心裡藏得住事的人,就有可能是會做事的人。

可遺憾的是,這只是顏真卿一個人的想法。他身邊大大小小的將吏都對這個年少輕狂的李萼極為反感。他們異口同聲地告訴顏真卿——別理這小子,燕軍是那麼好對付的嗎?分給他兵力,只能徒然削弱我們自己的力量,到頭來還一事無成!

顏真卿迫於眾人的一致反對,最後只好拒絕了李萼。

李萼憤然回到賓館,馬上提筆給顏真卿寫了一封措辭激烈,並且充滿了威脅意味的信。他說:「清河沒有投靠叛軍,一直堅持站在朝廷這邊,如今還自願向貴軍奉送錢糧布帛和軍資器械,可您不但一口拒絕,而且還疑神疑鬼。現在我把話挑明了吧,我回去後,清河勢必難以在兩強之間長久保持孤立,最後只能投靠某一方。到那時候,清河就成了平原眼皮底下的一個勁敵,您難道不為今天的決定後悔?」

如果碰上一個小肚雞腸的人,李萼說這種話等於自殺。

因為,這封信不但極大地觸犯了別人的尊嚴,而且還公然發表了投敵言論,實在是有點玩火自焚的味道。在這種兵荒馬亂的非常時期,人家要是栽他一個叛國投敵的罪名,隨便把他抓來一刀咔嚓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幸好,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李萼,碰上的是為人正直、性情寬厚的顏真卿。所以,他不但不會被人一刀咔嚓,反而憑藉這封信,促成了顏真卿借兵給他的決心。

關鍵是李萼信中的最後一句話,一下子點醒了顏真卿——清河既可以成為平原的盟友,也可以成為平原的敵人!所以,李萼此行與其說是有求於平原,還不如說是在給平原一個機會。

要結盟還是要樹敵,就看你顏真卿當下的選擇了。

想到這一層的時候,顏真卿頓時有些心驚——自己只顧著隨順眾人的意見,差一點就鑄成了大錯!

隨後,顏真卿立刻趕到賓館會見李萼,然後點選了六千名士兵給他,並且一路把他送到了平原與清河的交界處。握手話別的時候,顏真卿最後又問了一句:「士兵我已經給你了,你能不能告訴我,你打算怎麼做?」

李萼胸有成竹地笑了,說:「聽說朝廷已派遣程千里率十萬精銳,自崞口(今河南林州市西南)東進,但叛軍據守險要,竭力阻擊,以致官軍無法前進。我打算先率部進攻魏郡(今河北大名縣),擒獲安祿山任命的太守袁知泰,迎回原太守司馬垂,推其為河北西南部的義軍首領,然後分兵打通崞口,迎接程千里兵團進入河北,繼而克複汲郡(今河南衛輝市)、鄴郡(今河南安陽市),最後北上直搗范陽。同時,平原、清河兩郡,可率領各聯盟郡縣的兵力,集結十萬人,南下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黃河渡口),再沿河西進,分兵據守險要,切斷安祿山的北歸之路。總之,此次官軍進入河北的兵力,不下二十萬;河南義兵北上者,應該也有十萬之眾。顏公只要上疏朝廷,讓潼關守軍堅壁清野,不要出戰,我相信用不了兩個月,叛軍一定會人心離散,猜忌內訌,最後從內部崩潰。」

聽完李萼這一番完整而詳盡的戰略規劃,顏真卿情不自禁地大喊一聲:「好!」

都說自古英雄出少年,顏真卿今天算是見識了一回。

雖然李萼的情報在具體細節上並不完全準確(奉命馳援河北的人並非程千里,而是李光弼和郭子儀),但他對此後整個戰局的判斷和預測卻是驚人的準確,尤其是後來河北形勢的演變給燕軍造成的強大的心理壓力,更是被他一語料中。假如玄宗朝廷最後能夠確保潼關不失,那麼這場戰爭的結局肯定會像李萼所預料的那樣——叛軍北歸無路,最後自行崩潰。然而,潼關最後還是丟了,所以戰爭只能徹底朝另外一個方向發展。當然了,這些都是後話。

此刻,顏真卿已經被李萼的一番戰略構想激勵得心潮澎湃,當即按照他的計畫,命麾下將領李擇交、平原縣令范冬馥,率平原兵六千,會同李萼的清河兵四千、博平兵一千,即刻進駐堂邑(今山東聊城市西),準備進攻魏郡。

燕朝的魏郡太守袁知泰聞報,馬上派部將白嗣恭率兩萬多人前來迎戰。雙方隨即在堂邑展開激烈戰鬥。唐軍的兵力雖然只有燕軍的一半,而且多數是新兵,但他們的英勇和頑強還是極大地彌補了兵力和戰鬥力的不足。兩軍激戰了一天一夜,最後燕軍大敗。唐軍斬殺燕軍一萬餘人,俘敵千餘,繳獲戰馬千匹、軍資器械無數。

這一仗,袁知泰的兵力幾乎已是傾巢而出,如今既已遭遇慘敗,魏郡是無論如何也保不住了。袁知泰趕緊腳底抹油,一溜煙逃到了汲郡。唐軍遂乘勝而進,兵不血刃地克複了魏郡,一時間聲威大振。

隨後,顏真卿又與北海(今山東青州市)太守賀蘭進明聯手,出兵克複了信都郡(今河北冀州市)。

至此,曾一度陷入低潮的河北抵抗運動又出現了新的轉機。而後,隨著李光弼援軍的到來和常山的光復,唐軍兵威更盛,而燕軍在河北的日子則是一天比一天難過了。

自從常山慘敗後,史思明就龜縮在九門,不敢再有什麼大的軍事行動;而李光弼兵力有限,也不敢貿然攻打史思明。於是,雙方就這樣對峙了四十多天。一直到天寶十五年四月初,史思明才想出了一個對付李光弼的辦法。

他不敢與李光弼正面交鋒,而是利用燕軍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屢屢派出小股部隊襲擊唐軍的運輸隊,到最後竟然完全切斷了常山的後勤補給線。

常山城內的糧草日漸匱乏,將士們都吃不飽,而戰馬則只能吃草席和草墊。李光弼知道這麼下去不是辦法,隨即派出五百輛車前往距離最近的石邑縣(今河北石家莊市)運糧,以解燃眉之急。石邑是常山下轄的一個縣,此時由李光弼部將張奉璋駐守。

為了防備燕軍偷襲,李光弼特意讓車夫全都穿上鎧甲,另派一千弓弩手隨行,一路結成方陣保護車隊。

唐軍的弓弩手是燕軍騎兵的剋星。奉命前來劫糧的燕軍遠遠望見,一個也不敢靠近。史思明只好命蔡希德率兵攻打石邑,卻又被張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