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對峙:唐朝與偽燕 臨危受命:郭子儀和李光弼

公元756年陰曆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東京洛陽舉行了登基大典,自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以達奚珣為侍中,張通儒為中書令,高尚、嚴庄為中書侍郎,同時任命了文武百官,正式與李唐王朝分庭抗禮。

就在安祿山黃袍加身的這個時候,史思明和蔡希德也已經完成了對常山的合圍。

小小的常山,能擋得住兩萬燕軍鐵騎的進攻嗎?

此時,距顏杲卿誘殺燕將李欽湊、起兵反抗安祿山才只有八天,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顏杲卿根本來不及對常山的防禦工事進行加固。也就是說,在燕軍的日夜猛攻之下,常山城危在旦夕,隨時可能被攻陷。

顏杲卿一邊率眾登城拒戰,一邊派人突圍而出,自井陘口奔赴太原,向兵精糧足的太原尹王承業送去了十萬火急的求救信。

從太原到常山大約只有四百里路,如果派出一支輕騎兵晝夜急進,不出三天便可抵達常山,就算不能馬上解除常山之圍,至少也能削弱燕軍的進攻力度,為後續援軍的到達贏得時間。

然而,讓顏杲卿萬萬沒有料到的是——王承業居然按兵不動,自始至終沒有派出一兵一卒!

顏杲卿當然不會想到,王承業正眼巴巴地盼著他早點死……

早在常山被圍之前,顏杲卿就派兒子顏泉明和部下張通幽等人,攜李欽湊首級(同時押解何千年、高邈)入朝奏功,途經太原時,張通幽打算投靠位高權重的王承業,就向他獻計,讓他暫時扣留顏泉明,再寫一道奏表,把誘殺李欽湊,俘獲何千年、高邈的功勞據為己有,然後另行遣使入朝,向天子邀功請賞。

王承業深以為然,當即依計而行。玄宗得到獻俘後,大喜過望,旋即「拜承業羽林大將軍,麾下受官爵者以百數」。(《資治通鑒》卷二一七)

王承業偷了顏杲卿的功勞,難免做賊心虛。所以,當他聽到常山被圍的消息後,非但不可能出手相救,反而只會盼著顏杲卿趕緊城破身死。道理很簡單,顏杲卿要是不死,遲早有一天會揭發王承業的「竊功」之罪,如今燕軍恰好跑來幫他殺人滅口,王承業當然樂得作壁上觀了,又怎麼可能去救顏杲卿呢?

常山的命運就此註定。

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顏杲卿仍舊率眾浴血奮戰,一直堅持到正月初八,終於城破被俘。史思明和蔡希德入城後,縱兵屠殺常山軍民,前後共殺了一萬多人,隨後將顏杲卿和袁履謙押往洛陽。

就在常山陷落的幾天前,玄宗意外得知了「獻俘」的真相(竊功邀賞、見死不救的王承業半年後就被玄宗派人誅殺了),趕緊擢升顏杲卿為衛尉卿兼御史大夫,擢升袁履謙為常山太守。然而,詔命未及下達,常山就已經落入燕軍之手了。

顏杲卿和袁履謙被押到洛陽後,安祿山指著顏杲卿的鼻子狠狠數落,說:「你本來不過是個小小的范陽戶曹,是我保舉你為判官,沒過幾年,又讓你升到太守之位,我哪裡對不起你了,你要造我的反?」

顏杲卿怒目圓睜,破口大罵:「你本來不過是營州牧羊的一個羯奴,天子一直把你提到了三鎮節度使,恩幸無比,哪裡對不起你了,你要造他的反?我顏氏世代皆為唐臣,祿位皆為朝廷所有,雖受你保薦,豈能跟你一同造反?我為國討賊,恨不得親手殺了你,豈能說是『反』?!臊羯狗,廢話少說,趕緊殺了我!」

安祿山氣得七竅生煙,立刻命人對顏杲卿和袁履謙施以凌遲之刑。

凌遲,又叫剮刑,俗稱「千刀萬剮」,是中國古代最殘酷的刑罰之一。受刑者身上的肉被一片一片地剮下來,但不會馬上咽氣,而是能清醒地感受到受刑過程中每一絲每一毫的痛苦,可謂慘烈至極,絕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然而,顏杲卿和袁履謙不愧是鐵打的漢子,在整個行刑過程中,他們始終罵不絕口。直到咽氣的那一刻,他們的詈罵聲才戛然而止。與顏杲卿同日被殺的,還有當初被安祿山扣為人質的多個子侄,以及在常山被俘的許多家眷和族人。據《資治通鑒》稱,顏氏一門死於燕軍刀斧之下的,前後共有三十餘人。

隨著常山的陷落和顏杲卿的壯烈殉國,轟轟烈烈的河北抵抗運迅速陷入低潮。史思明和蔡希德挾新勝之威,「引兵擊諸郡之不從者,所過殘滅;於是鄴、廣平、巨鹿、趙、上谷、博陵、文安、魏、信都等郡復為賊守」(《資治通鑒》卷二一七)。只有饒陽、河間、景城、平原、清河等少數幾個郡仍然在堅持抵抗。

隨後,史思明等人又率部猛攻饒陽,河間和景城的唐軍先後出兵解救,卻被史思明一一擊潰。

面對燕軍驍將史思明的瘋狂掃蕩,河北官軍已無抵禦之力,完全有可能被逐一擊破。

河北全線告急,玄宗頓時心急如焚。

危難之際,玄宗自然把目光轉向了長安的北面——朔方與河東。

除了河北、河南的第一戰場外,那裡是官軍與叛軍交鋒的第二戰場。此刻,有一個英勇矯健的身影正活躍在這個戰場上。

他就是時任朔方節度使的郭子儀。

玄宗知道,眼下除了駐守潼關的病懨懨的哥舒翰,能夠臨危受命、力挽狂瀾的人,就只有這個郭子儀了。

郭子儀,華州(今陝西華縣)人,生於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官宦人家出身,其父郭敬之曾歷任綏、渭、桂、壽、泗五州刺史。史稱郭子儀「長六尺余,體貌秀傑」(《舊唐書·郭子儀傳》),也就是長得高大威猛、相貌堂堂,幾乎天生就是一塊軍人的料。所以,年輕時代的郭子儀就進京參加了武舉考試,結果力拔頭籌,以「高等」的成績登第,旋即被授予左衛長史之職,從此進入帝國軍界。

郭子儀入仕後,曾在邊疆諸鎮輾轉擔任邊關將領,經過長期歷練,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軍事經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郭子儀被擢升為左衛大將軍,出任橫塞軍使。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橫塞軍改名天德軍,郭子儀仍舊擔任軍使,同時兼任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從郭子儀的履歷不難看出,他其實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

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他已經五十八歲、年近花甲了,論年齡和資歷,他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老將,可他的職務卻只是區區的朔方節度右兵馬使。也就是說,當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人早已名震朝野、一個個成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的時候,郭子儀在帝國軍界仍然是一個排不上號的人物。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郭子儀有沒有資格在史書中被單獨列傳恐怕都是一個問題,更不用說要作為一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一代名將而永垂史冊了。

安史之亂改寫了很多人的命運,比如高仙芝、封常清,還比如稍後的哥舒翰、楊國忠、楊貴妃,以及玄宗李隆基等等……然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被改得一塌糊塗、慘不忍睹;而由原本的默默無聞、普普通通被最終改得名揚天下、光芒萬丈的人物,恐怕就非郭子儀莫屬了。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有成為英雄的潛質,否則時代的洶湧大潮一撲過來,非但不能造就你,反而有可能一口吞噬你。

其實,每當巨變的時代大潮來臨,被吞噬的蒼生千千萬萬,而被造就的英雄往往只有一個兩個。能成為英雄的人,首先要看上蒼是否點選了你,其次要看你是否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閩南語歌曲中有一句經典歌詞,叫做「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其實在我看來,「天定」和「打拚」應該五五開,無論哪一方面弱一些,都有可能導致一個英雄的夭折。

而在郭子儀身上,運氣和能力似乎被分配得極為均衡、恰到好處,所以他才能在危急存亡之秋脫穎而出,成長為一個千古流芳的英雄人物,並且還能在日後不被當權者兔死狗烹,把令人艷羨的權力、地位、名望、富貴保持了整整一生,甚至還能澤被後人,惠及子孫。

放眼古今,這樣的成功實屬絕無僅有。

因此,後世有人把郭子儀稱為「福祿壽考,千古一人」,實非過譽之詞。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就在安史之亂拉開帷幕的時候,郭子儀的輝煌人生也隨之同步開場了。由於當時的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是安祿山的堂兄弟,玄宗自然是極不放心,所以第一時間就把安思順召回了朝廷,轉任戶部尚書,同時擢升右兵馬使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兼衛尉卿、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太守,命他率部進入河東戰場。

這一年,郭子儀已經五十九歲。

安祿山親率大軍南下的同時,命他的黨羽、大同軍使高秀岩自駐地(今山西朔州市東)出兵,攻擊振武軍(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以此開闢第二戰場,一方面牽制朔方與河東的唐軍,一方面自北而南威脅關中。可是,高秀岩剛一出兵就遭到了郭子儀的迎頭痛擊,不得不縮回老巢,另派部將薛忠義進攻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郭子儀聞報,立刻命左兵馬使李光弼、部將僕固懷恩等人率部截擊,大破薛忠義軍,斬殺叛軍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