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安史之亂爆發 威震中亞:高仙芝的鋒芒

高仙芝,高麗人,將門之後,從小隨父至安西,稍長因父蔭被授予游擊將軍。史稱高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二十齣頭便因軍功被提拔為將軍,「與父同班秩」(《舊唐書·高仙芝傳》),在軍中傳為一時佳話。

高仙芝曾先後在安西軍事長官田仁琬、蓋嘉運麾下效力,但一直沒得到重用,直到夫蒙靈詧出任安西節度使,才對高仙芝的才華欣賞有加,屢屢對他進行提拔。到了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居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兼節度副使。

此時的高仙芝雖然已經是安西唐軍的二把手,但還稱不上是名將。真正讓他揚威西域、名動朝野的,當屬千里奔襲小勃律的戰役。

小勃律國位於吐蕃西北,大約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爾一帶,介於吐蕃、中亞與安西四鎮之間,戰略地位十分突出,自從武周時代以來,這裡便是大唐與吐蕃反覆爭奪的焦點。小勃律原本親附唐朝,因而屢屢受到吐蕃的攻擊。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吐蕃再次出兵小勃律,迫使其投降,並將一個吐蕃公主嫁給了小勃律國王,從而牢牢控制了這個戰略要地,同時也切斷了中亞二十幾個小國與唐朝的聯繫,大有稱霸中亞之勢。

毫無疑問,大唐帝國要想奪回對中亞的控制權,首先就必須奪回小勃律。

然而,從田仁琬到蓋嘉運,再到夫蒙靈詧,連續三任的安西軍事長官都曾經出兵征討小勃律,但每次都無功而返,玄宗對此十分不滿。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夫蒙靈詧向玄宗推薦了高仙芝。玄宗立刻下詔,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一萬騎兵遠征小勃律。

天寶六年四月,高仙芝率部從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鎮,今新疆庫車縣)出發,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向西南行進,經拔煥城、握瑟德、疏勒,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播密川,最後抵達特勒滿川,進逼吐蕃人控制的軍事要塞連雲堡(克什米爾西北),整個行軍過程耗時三個多月。

連雲堡是通往小勃律的必經之地,有吐蕃駐軍一千餘人,另外在城堡南部十五里處還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吐蕃軍營,駐兵八九千人。也就是說,吐蕃在連雲堡一帶的守軍共約一萬人,與高仙芝的兵力大體相當。吐蕃軍隊依險而守,以逸待勞,而唐軍剛剛經過一百多天的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局面顯然對唐軍極為不利。

不過,唐軍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吐蕃軍隊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唐軍會奔襲千里,從天而降,所以唐軍可以抓住先機,打吐蕃一個措手不及。

高仙芝兵分三路,於七月十三日拂曉會師於連雲堡外。當地有一條河叫婆勒川,其時正逢漲水,唐軍難以涉渡。高仙芝一邊派人尋找河中水淺處,一邊下令所有將士每人攜帶三日口糧,輕裝上陣,準備強行渡河。將士們看著嘩嘩流淌的河水,都說高仙芝瘋了。

暫且不說在沒有船隻的情況下怎麼過河,就算勉強能過,萬一連雲堡的敵軍察覺,打唐軍一個「半渡」,這一萬人馬豈不是要全部扔到河裡餵魚?!

可軍令如山,眾將士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跟高仙芝走。

令將士們喜出望外的是,沿著河岸走了不遠,果然找到了一處水淺可渡的地方,結果人不濕旗,馬不濕鞍,一萬人馬全都安全渡過婆勒川。高仙芝大笑道:「倘若敵人趁我們半渡時發動襲擊,我軍必敗無疑。可現在我軍既已安全渡河,並集結成戰鬥隊形,連雲堡就是老天爺送給咱們的禮物了!」

隨後,高仙芝下令全軍對連雲堡及南部軍營同時發起強攻。面對唐軍的突然襲擊,吐蕃守軍大為驚駭,但仍然憑藉險要的地形和堅固的工事頑強抵抗,如蝗箭矢和巨石檑木紛紛而下,給仰攻的唐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正面進攻受阻,高仙芝立刻召來軍中驍將李嗣業,命他率領一支陌刀敢死隊,繞開正面之敵,從後山懸崖攀登上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李嗣業臨行前,高仙芝給他下了死命令,要他必須在中午之前解決戰鬥。

所謂陌刀,就是兩面開刃的長柄大刀,是唐軍野戰步兵的重要武器,既可以砍人,也可以劈馬,列陣時「如牆而進」,在近身肉搏中具有極為可怕的攻擊力。高仙芝麾下的這支陌刀隊,是安西唐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個個訓練有素,勇悍過人;尤其是這個李嗣業,更是安西唐軍中著名的善使陌刀的猛將。

正是由於陌刀隊超強的戰鬥力,高仙芝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將其投入戰鬥。

李嗣業受命後,手執戰旗,率陌刀隊從險峻之地攀上山嶺,突然出現在吐蕃守軍的後側。與此同時,高仙芝親率大軍再度實施正面強攻。吐蕃人腹背受敵,加上李嗣業的陌刀隊從背後殺了上來,他們已經無險可守,軍心頓時渙散。唐軍則越戰越勇,從辰時(早晨七點)至巳時(十一點)左右,共殲滅吐蕃守軍五千多,俘敵一千餘人,吐蕃餘眾紛紛逃散。

此戰唐軍大獲全勝,不僅順利攻克連雲堡,而且繳獲了一千多匹戰馬和不可勝數的軍資器械。

高仙芝的遠征軍雖然初戰告捷,但是也等於向吐蕃人暴露了自己的行蹤和作戰意圖。如果要完成既定的戰略目標——征服小勃律,這支唐軍勢必要在敵人已經察覺的情況下,在吐蕃人的勢力範圍內孤軍深入,其面臨的危險是不言自明的。

軍中將士開始生出畏難情緒。

尤其是玄宗派來的監軍宦官邊令誠,更是越想越怕,說什麼也不敢再前進半步。

可高仙芝是不會退縮的。

不征服小勃律,他絕不會鳴金收兵。

這就是普通將領和名將的差別。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名將,不僅在於他能夠戰勝強敵,更在於他能夠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就像有個哲人曾經說過的那樣:勇氣並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要去做。

高仙芝並非不知道孤軍深入的危險,也並非不感到害怕,而是他知道——成功就是在別人選擇放棄的時候,你選擇堅持!

高仙芝沒有強迫邊令誠,而是讓他和三千名傷病羸弱的士兵留守連雲堡,自己則親率六千餘人繼續向小勃律挺進。

三日後,唐軍進抵帕米爾高原的坦駒嶺(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市西北)。這裡山巒高聳,崎嶇險峻,自然條件極為惡劣,將士們在艱難的行軍過程中不斷發出抱怨。而且,就在坦駒嶺前方四十里處,還有一座名叫阿弩越的胡人城堡,也是親附吐蕃的。將士們在疲憊和畏難情緒的影響下,內心的不滿終於達到頂點,於是一個個駐足不前,並紛紛質問高仙芝:「大帥這是要帶我們去哪?您瞧瞧這路是人走的嗎?!」

面對憤怒的士兵,高仙芝鎮定自若地說:「前面就是阿弩越城,我估計他們聽到我軍到來的消息,必定會開門投降,你們不必擔憂。」

高仙芝話音剛落,就有哨探來報,說有二十餘名身著胡服的騎手,從阿弩越城方向過來了。片刻後,胡騎被帶到高仙芝面前,對著高仙芝和在場的將士說:「聽說大唐軍隊前來,阿弩越城主特地派我等前來迎接將軍,並且砍斷了婆夷河(印度河上游支流)上的藤橋,準備跟吐蕃人斷交。」

眾將士聞言,頓時轉憂為喜,剛才的滿腹牢騷全都一掃而光。

高仙芝笑了,下令全軍立刻翻越坦駒嶺,向阿弩越城進發。

其實,這是高仙芝演的一齣戲。

所謂的阿弩越城主歡迎唐軍、與吐蕃斷交云云,純屬子虛烏有。這二十餘名胡騎並非阿弩越人,而是高仙芝命人假扮的。他料定一路走到這裡,將士們的忍耐力肯定會達到極限,而小勃律已經近在咫尺,高仙芝絕不允許自己功虧一簣,所以才暗中安排了這一幕,以便給大家打一針強心劑。

這個善意的謊言當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可問題是,阿弩越人真的會投降嗎?萬一他們閉門拒守,高仙芝的謊言被戳穿,他在軍中的威信豈不是要徹底掃地?

這種可能性很大,但是高仙芝別無選擇。

他只能賭——賭阿弩越人真的會投降。

命運之神最後還是站在了高仙芝這邊。三日後,當唐軍千辛萬苦翻越坦駒嶺,最後出現在阿弩越城下的時候,果然看見了列隊迎接他們的阿弩越人,還有一個朝他們全然洞開的城門。

高仙芝讓將士們在阿弩越城休整了一天,次日便命部將席元慶為前鋒,率一千人向小勃律火速推進,並向小勃律國王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我們不佔領你的城池,也不破壞你們的橋樑,只是要借個道,目標是大勃律國。」

小勃律國王當然不會輕易被高仙芝忽悠,可他又沒有實力阻擋唐軍,無奈之下,只好帶著王后(吐蕃公主)和臣民們逃離王城,躲進了山區,準備在此等待吐蕃援軍。

小勃律人的反應不出高仙芝所料。席元慶臨行前,高仙芝就曾對他面授機宜:「小勃律聽說大唐兵至,其君臣百姓必定會躲進山谷,你要展開宣傳攻勢,呼籲小勃律臣民走出山谷,只要投降,就賞賜綢緞,並說明這是大唐皇帝的敕令,至於那些親附吐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