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夢魘的終結 一場政治惡鬥

自從李隆基當上太子後,太平公主的心情幾乎就沒有輕鬆過。

儘管早在唐隆政變之初,她對這個能力過人的侄子就懷有很深的戒備,可直到李隆基在爭奪朝權的鬥爭中漂漂亮亮地贏了第一回合,太平公主才赫然發現——李隆基的魄力和手腕還是遠遠超出了她的預料。

不過,太平公主並不十分擔心。

因為她自信——姜還是老的辣。雖然李隆基初試啼聲就搞得滿朝皆驚,但是太平公主相信,以自己從政多年所累積的智慧和經驗,對付這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還是綽綽有餘的。

更何況,李隆基身上還有一個致命的軟肋。

那就是他庶出的身份和相對靠後的出生順位。

太平公主相信,只要死命抓住這個軟肋,就完全有可能把李隆基從儲君的位子上弄下來。連皇帝李重茂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廢掉,更何況他一個小小的太子?

為此,太平公主開始在朝野上下到處散布輿論,聲稱李隆基不是嫡長子,沒有資格立為太子。在太平公主看來,只要把李隆基廢掉,重立一個柔弱暗昧的太子,她就能長久地把持帝國權柄。

面對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姿態,睿宗李旦的心裡老大不舒服。自從被兒子和妹妹擁立的那一天起,李旦就給自己確立了一條底線,那就是——無論他們兩個如何爭權奪利,自己始終都要保持不偏不倚。

換言之,李旦給自己的任務,就是維持雙方的勢力均衡,只求大家相安無事。可現在,太平公主的做法顯然已經觸及了他的底線,他當然不能無動於衷。所以睿宗很快就頒發了一道詔書,下令任何人都不準再談論廢立太子之事。

然而,太平公主對睿宗的詔令卻置若罔聞。除了繼續散布流言外,她又利用自己多年來精心打造的人脈關係網,開始在李隆基身邊不斷安插耳目,對他實行全天候的監控。只要太子有任何細微的過失,她都會第一時間向睿宗呈上密奏。

通常情況下,這一招是很管用的。無論是太宗時代的太子李承乾,還是高宗時代的太子李賢,都是在私生活方面出了問題,最後遭到了廢黜流放的厄運。所以太平公主信心滿滿地認為,這麼一來,很快就會抓住李隆基的小辮子。

可結果卻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因為李隆基不是笨蛋。他知道身邊都是太平公主安插的「特務」,所以一舉一動都萬分小心,中規中矩。到頭來,太平公主派去的那些特務都累得半死,也只是搜羅了一些雞毛蒜皮的東西,根本不足以整垮李隆基。

頻頻出手卻傷不到李隆基一根汗毛,讓太平公主十分惱火。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突然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乘坐車輦進入皇城的光范門,把宰相們堵在了下班回家的路上,然後跟他們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這番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迫使他們一起出面,敦促睿宗廢立太子。

誰也沒有料到,太平公主居然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攤牌。

宰相們一個個臉色煞白,半晌無語。

這裡頭的水太深了!現如今的大唐帝國,還有什麼比這件事的水更深呢?

宰相們沒人想去蹚這趟渾水,所以始終面面相覷,誰也不敢接腔。

最後,一個宰相站了出來,迎著太平公主倨傲的目光,從容說道:「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議?」(《資治通鑒》卷二一○)

太平公主定睛一看,這個公然和她唱反調的人,就是太子李隆基的心腹,如今帝國政壇上風頭最健的宰執大臣——宋璟。

太平公主森然一笑。

很好,說得很好!她一邊冷笑,一邊深長地看了宋璟一眼,然後快步走回車輦,命車夫掉轉馬頭,在眾宰相驚魂未定的目光中絕塵而去。

望著太平公主漸漸遠去的車輦,宋璟的心頭瞬間沉重如鐵。

他知道,太平公主絕不會善罷甘休。

一場政治惡鬥已經在所難免……

既然在所難免,當然要先下手為強。

宋璟和姚崇隨後就向睿宗私下奏言:「宋王成器是陛下的嫡長子,豳王守禮是高宗的嫡長孫(李守禮是李賢的嫡長子,在高宗的所有孫子中排行最大。也就是說,他和李成器都比李隆基更有資格入繼大統,所以客觀上都對太子的地位構成了威脅)。如今,太平公主又在其中挑撥離間,臣等擔心太子會有危險。為保社稷安寧、東宮無恙,應將宋王和豳王外放為地方刺史,同時撤除岐王(李旦四子李隆范)、薛王(李旦五子李隆業)的禁軍兵權,讓他們分任太子左、右率(東宮武官),事奉太子。此外,也是最重要的是,應將太平公主及駙馬武攸暨遷出京師,於東都安置。」

這顯然是一個全面鞏固太子地位的計畫,其考慮不可謂不周詳。然而,在睿宗李旦看來,太平公主並沒有犯什麼太大的過失,就這樣把她逐出京師,似乎有些說不過去。於是李旦作出了這樣的表態:「朕現在已經沒有兄弟了,身邊只剩這一個妹妹,豈能把她趕到東都那麼遠的地方?這件事斷不可行。至於其他幾個親王,倒不妨按照你們的辦法處置。」

隨後,李旦頒發了一道詔書,宣布:諸王、駙馬從今往後不得統御禁軍,已經任職的,一律改任其他官職。

李旦之所以不想貶黜太平,除了沒有正當理由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麼做不符合他的平衡原則。

然而,緊接著就發生了一件讓李旦很不爽的事情,迫使他一怒之下主動打破了這個平衡。

這件事與一則預言有關。某日,一個宮廷術士忽然鄭重其事地告訴睿宗,說最近天象怪異,「五日中當有急兵入宮」。(《資治通鑒》卷二一○)

李旦大驚失色。這些年來,帝國政局動蕩不安,宮廷政變此起彼伏,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更何況,眼下太平公主和三郎隆基的矛盾衝突又愈演愈烈,若說他們中有人打算再發動一場政變,勒兵入宮奪取皇位,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李旦越想越怕,趕緊召集幾個宰執大臣,把術士的預言告訴了他們,命他們一定要嚴加戒備,以防不測。時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的張說(曾任李隆基的東宮侍臣)聞言,不以為然地說:「如此聳人聽聞之言,必是有小人企圖離間東宮。臣請求陛下讓太子監國,流言必然自動平息。」姚崇也趕緊說:「張說所言,是安定社稷的上上之策。」

李旦恍然大悟。

原來,指使術士捏造預言,製造恐慌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平公主!而她的目的,無非是想藉此讓李旦父子互相猜忌,進而迫使李旦廢黜李隆基,甚至讓他們父子刀兵相見!其用心是何其險惡,其計謀又是何其歹毒啊!

李旦是很少發脾氣的人,可他這次真的動了肝火。此前他還在勉力維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平衡,還在顧慮驅逐太平沒有理由,可太平公主這回真的是太不地道了,已經大大突破了李旦的底線。

所以,必須給她一點顏色瞧瞧!

這一年二月初一,睿宗李旦終於全盤採納了宋璟和姚崇的建議,正式頒布詔書,命宋王李成器為同州刺史,豳王李守禮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將軍李隆范為太子左衛率,右羽林大將軍李隆業為右衛率;同時,將太平公主逐出長安,遷往蒲州(今山西永濟市)安置。

次日,睿宗又斷然發布了太子監國的命令,宣布自即日起,凡六品以下官員的任用,以及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罰,全部交由太子裁決。

至此,李旦完全拋棄了即位以來一直堅持的平衡原則,決定徹底朝太子李隆基傾斜。

兒子畢竟是兒子,到任何時候都比妹妹更值得信任。

接到驅逐令的那一刻,太平公主一下子傻眼了。她萬萬沒有想到,指使術士散布流言的結果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遷往蒲州安置!

太平公主看著手中的這一紙詔令,心裡不停地發出冷笑。

從小到大,她一直是帝國地位最尊,勢力最大,聲望最高的公主,無論政壇上如何風雲變幻,無論誰入主中樞,掌握大權,都沒有哪一個人敢給她顏色看,更沒有人敢算計她。而今天,宋璟和姚崇這兩個傢伙仗著太子撐腰,居然敢挑戰她的權威,甚至慫恿李旦給她下驅逐令,真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完全出乎太平公主的意料。

儘管氣得七竅生煙,可太平公主並沒有亂了方寸。跟隨在母親武曌身邊那麼多年,她學到的最大一項本事就是——定力。

是的,定力,一種臨危不亂,臨難不恐的定力。

所以,太平公主很快就告訴自己:沒關係,你們一心要趕我走,那我就走好了,權當到河東去散散心,渡渡假,相信不用多久,你們就會恭恭敬敬地把老娘請回來!不過,我不會就這麼灰溜溜地走的,在走之前,我會給你們留下一點臨別贈禮……

接到詔令的當天,太平公主就著手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是授意她的心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