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神龍政局 一場突如其來的政變

這個被點燃憤怒的人就是安樂公主的異母兄長,當今的帝國儲君——太子李重俊。

中宗共有四個兒子,李重俊排行第三,非嫡非長,本來是沒有資格當太子的,可由於中宗長子李重潤早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因得罪二張而被武曌逼殺,次子李重福又在中宗複位之初遭韋後讒毀,被貶出東都,軟禁於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所以儘管中宗並不寵愛李重俊,可儲君的冠冕還是順理成章地落到了他的頭上。

表面上看,李重俊是幸運的,可實際上,他這個太子當得實在是夠窩囊。因為他不是韋後所生,所以韋後從不給他好臉色看;此外,大權獨攬的武三思對他這個「未來天子」也是頗為忌恨,一直在暗中排擠他;還有那個驕縱任性的安樂公主,更不把他當一回事,經常和駙馬武崇訓一起肆意凌辱他,還當面呼他為「奴」;而那個專掌詔命的宮中女官上官婉兒,則時常利用手中的權力推尊武氏一黨,這無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他這個當朝儲君構成了威脅。

如此種種,無不讓李重俊感到深深的孤獨,更讓他感到了強烈的恐懼。因為這些人都是當今大唐帝國最有權勢的人,並且還在處心積慮地向更高的權力巔峰邁進,而李重俊的太子身份則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了他(她)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因而也就必然成為他(她)們的眼中釘和肉中刺。

所以,與其說這頂儲君的冠冕象徵著地位和榮耀,還不如說它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魔咒。從它戴在李重俊頭上的那一刻起,李重俊就感覺自己被一片莫名而可怕的陰影籠罩住了,因而食不甘味,寢不安枕,整天都活得戰戰兢兢。

隨著武韋一黨的權力越來越大,李重俊也越來越強烈地預感到——自己遲早有一天會被這些人廢掉,甚至死在這些人手上。

而當安樂公主公然向中宗提出立她為「皇太女」時,李重俊更是被一種末日將臨的恐慌徹底攫住了。雖然中宗拒絕了安樂公主的要求,但這並不等於她會從此善罷甘休。據李重俊所知,駙馬武崇訓天天都在慫恿安樂公主,讓她想辦法迫使中宗廢黜太子。照此情形發展下去,無論安樂公主最後能不能當上皇太女,李重俊今後的日子都絕對不會好過。

怎麼辦?難道就這樣坐以待斃?

李重俊聽見自己內心有一個憤怒而絕望的聲音在喊——不!

與其這樣無所作為,任人宰割,還不如鋌而走險,拼個魚死網破!

決心已定,李重俊開始尋找同盟。

他首先找到了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此人是神龍政變的主要功臣之一,當初就是因為他在軍事上提供了強大的助力,才保證了政變的成功。可是這幾年來,以張柬之為首的功臣集團卻被武三思剷除殆盡,神龍政變的勝利果實也輕而易舉地落入武三思手中,這一切,無不讓李多祚感到義憤填膺。雖然他暫時還沒有被武三思列入打擊範圍,但是唇亡齒寒的憂懼卻時刻纏繞著他,讓他惶惶不可終日。所以,當太子李重俊暗中找到他,向他提出發動政變,誅殺武氏一黨的計畫時,李多祚當即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李重俊找到的第二個人是成王李千里。他是吳王李恪之子,時任左金吾大將軍。當年武曌篡唐時,李唐宗室遭遇了滅頂之災,李千里是少數劫後餘生的親王之一。神龍政變後,李千里和其他碩果僅存的宗室親王一樣,以為可以重見天日,揚眉吐氣了,沒想到武氏一黨轉眼又把持了朝政大權。現在的大唐江山表面上雖然是李家的,但真正的幕後推手卻是武三思和他的姘頭韋後。這樣的局面對殘存的李唐宗室而言,顯然是極大的威脅。因此,對武氏一黨的共同憤恨讓成王李千里和太子李重俊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經過幾次試探性的接觸之後,雙方迅速達成了共識。他們決定並肩作戰——為了消滅共同的敵人,為了贏得一個更安全、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而拚死一戰!

除了李多祚和李千里這兩個手握禁軍的大將外,參與政變計畫的人還有李多祚的部將李思沖、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以及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李千里的兒子天水王李禧等。如果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樣的陣容無疑是強大的。然而,一場政變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單純取決于軍事力量的大小。換句話說,在政治的角斗場上,拳頭固然重要,但是比拳頭更重要的卻是頭腦。可惜在這一點上,李重俊和他的戰友們顯然都有些認識不足。

參與政變的人員確定後,李重俊等人開始制訂行動計畫。他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李重俊、李多祚率領,直撲武三思宅邸,一舉消滅這個最主要的敵人;另一路由李千里父子率領,分兵把守太極宮的各座宮門,封鎖宮廷內外的交通。待誅殺武三思後,第一路人馬迅速回頭攻進內廷,捕殺上官婉兒;第二路人馬則殺入朝堂,剷除武三思在朝中的黨羽(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將軍紀處訥等人),最後再與太子合兵一處,徹底控制整個太極宮的局勢。

計畫看上去似乎是完美的。

可是,它真的是完美的嗎?

神龍三年(公元707年)七月初六,蓄謀已久的李重俊終於出手了。他偽造了一道皇帝詔書,調集羽林軍士兵三百多人,和李多祚、野呼利、李思沖、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人一起,徑直殺向休祥坊南門內的武三思宅邸。休祥坊位於長安城的西北角,與宮城之間僅隔一個輔興坊,所以政變軍隊一從宮城西側的安福門殺出,不消片刻便可衝到武三思的宅邸前。

這是一個天高雲淡的初秋早晨,武三思和他的兒子武崇訓正在書房中品茗聊天。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空氣中飄蕩著縷縷沁人心脾的花香。武三思有一搭沒一搭地和兒子說著話,眼睛半睜半閉,嘴裡呷著香茗,鼻中嗅著花香,渾身的每一個毛孔都在盡情享受著這一份恬靜、安逸與祥和。

然而,末日就在這一瞬間降臨了。

死神就這樣毫無預兆,猝不及防地來到了武三思父子的面前。

武三思最初是聽見一陣刺耳的喊殺聲像潮水一樣由遠而近地漫了過來,緊接著,太子李重俊揮舞佩刀左劈右砍的畫面就映入了他的眼帘。他看見太子怒目圓睜,表情猙獰,身後緊跟著一群殺紅了眼的禁軍官兵。他們順著後花園的那條碎石甬道飛快地向書房撲來。在甬道兩側,武府的人一個接一個地仆倒在血泊中。武三思想喊,可喉嚨卻被什麼東西堵住了,一絲聲音也發不出來;他想跑,可雙腳卻像灌了鉛一樣,無法挪動半步。而他的兒子武崇訓也跟他一模一樣,無比驚愕地張大著嘴巴,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這一切都是真的……

剎那間,凶神惡煞的太子就衝到了他們眼前。一道寒光閃過,武三思看見兒子武崇訓的頭顱瞬間飛離了身軀,一柱鮮紅的血光立刻從肩膀中間的窟窿中噴射而出,一下子染紅了武三思的目光……

這是武三思在這個世界上看見的最後一幅圖景。繼而他感覺自己的脖子一涼,眼前一黑,整個世界就徹底陷入了黑暗。

李重俊和李多祚等人殺死武三思父子及親黨十餘人後,又按計畫殺回皇宮,率兵從肅章門斬關而入。肅章門是分隔「外朝」與「內廷」的一道重要宮門,一旦殺進這道門,就意味著政變的性質已經不僅是「清除奸黨」,而是公然與皇帝為敵了。不管太子的主觀目的為何,至少在客觀上,他已經把皇帝和自己同時逼上了絕路。李重俊等人一路衝進內廷,沿途撞開多處殿閣,高喊著要逮捕上官婉兒。與此同時,李千里父子也率兵撲向右延明門,準備從這裡攻入位於太極殿東側的門下省,砍殺正在朝堂辦公的宗楚客、紀處訥等武氏黨羽。

上官婉兒聽到外面殺聲震天,正在手足無措之際,又聽見宮人飛報,說變軍口口聲聲要抓她,當即嚇得面無人色。不過她畢竟在宮中多年,多少還是練就了一點臨危不亂的定力,所以很快就冷靜了下來。她知道,要想保住性命,唯一的辦法就是跟皇帝皇后綁在一塊。太子要是連皇帝也敢殺,那就只好跟著皇帝一起死;倘若太子不敢殺皇帝,那自己就能躲過這一劫。上官婉兒心裡這麼想著,人已經飛快地沖向皇帝的寢殿。

此時,李顯、韋後和安樂公主也已亂成一團(安樂公主昨夜恰好在宮中留宿,沒有回家,所以僥倖躲過了剛才的那場屠殺)。當李顯等人看見鬢髮散亂的上官婉兒衝進來時,趕緊問她外面情形如何。上官婉兒一邊喘息一邊對著他們大喊:「太子是想先抓我,然後抓皇后,最後再抓皇上!」

李顯臉色煞白,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從額頭和鼻尖往外冒。

他斷然不會想到,這個平時沉默寡言的太子居然會起兵造反!

不過,現在想什麼都沒用了,只有逃命要緊。變軍是從皇宮南邊殺過來的,所以眼下最安全的地方,就只有北面的玄武門了。因為玄武門是禁軍的屯駐地,可以調動部隊阻遏變軍,而且此門建於龍首原的余坡上,地勢較高,站在城樓上可以俯瞰大半個宮城,便於觀察形勢,無疑是整個太極宮中最好的避難所。思慮及此,李顯趕緊帶著韋後、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