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武周王朝 北方的狼煙:契丹叛亂(上)

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四月,洛陽皇城的正南門——端門之前,赫然聳立起一座神奇而壯觀的金屬建築物。

它的名字叫天樞,全稱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這座紀念碑式的建築物是武三思倡議鑄造的,其宗旨在於「銘紀功德,黜唐頌周」(《資治通鑒》卷二○五)。天樞基座為鐵鑄,高二十尺,周長一百七十尺,周圍有銅鑄的蟠龍、獅子、麒麟等瑞獸環繞;其上為八棱銅柱,高度一百零五尺,直徑十二尺;頂部為騰雲承露盤,四條十二尺長的蛟龍人立而起,捧出一顆碩大的銅火珠;火珠高一丈,周長三丈,金碧輝煌,光侔日月。整座天樞的整體高度大概在一百四十七尺左右,約合今四十四米,相當於十幾層樓那麼高。整項工程耗費銅五十餘萬斤,鐵三百三十餘萬斤,錢二萬七千貫。基座上刻有武三思撰寫的碑文,還有文武百官及四夷君長的名字,以及武曌御筆親書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八個大字。

天樞本是北斗七星中第一星的名稱,通常用來比喻國家權柄。《論語·為政》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就是國君如果施行德政,就會像北極星被眾星環繞一樣,得到臣民的尊敬和愛戴。因此,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寓意,就是吹捧女皇武曌以德政治國,並且表達了天下臣民和周邊四夷對她的萬分景仰和衷心擁戴之情。

女皇武曌很欣慰,也很自豪。

既得上天眷顧,又獲兆民擁戴,歌功頌德之聲不絕於耳,當皇帝當到這個份上,還不足以令人欣慰和自豪嗎?這一年九月,滿腔豪情的武曌又在神都南郊祭祀天地,加尊號「天冊金輪大聖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天冊萬歲」。

天冊萬歲二年(公元696年)臘月,大周王朝再度迎來了一場激動人心的盛典。

女皇武曌在嵩山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典禮。

三十年前,她曾經以皇后的身份參與了泰山封禪。而今天,她是以皇帝的身份——以古往今來第一位女皇帝的身份——主持嵩山封禪。中國歷史上舉行過封禪的皇帝共有七位: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其中,六位男性皇帝皆封禪泰山,只有武曌是中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在泰山之外封禪的皇帝。

武曌為什麼會選擇嵩山呢?首先,是她一貫喜歡標新立異的性格使然;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據說嵩山之神姓武,算是武曌的本家,所以她當然希望本家之神能夠保佑大周王朝國祚永昌。

封禪禮畢,武曌又改元「萬歲登封」,並免除天下人全年租稅,同時大宴九日,接受百官朝覲。一時間,大周帝國彷彿呈現出一派普天同慶、舉國歡騰的盛世景象。

緊接著在三月,新的明堂又竣工落成,又一次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新明堂規模比舊的略小,但是明堂之巔的金鳳卻高達二丈,比原來那隻整整高出一丈!

鑄天樞,加尊號,封嵩山,立明堂……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武曌就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動作。這一年,她已經七十二歲,可她仍然活力四射,激情飽滿,仍然像世界上所有的年輕人那樣,一刻不停地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普天之下的武周臣民都不禁為此驚嘆不已。

女皇武曌也幾乎完全陶醉在自己的宏大夢想之中。

她就像新明堂的寶頂上那隻浴火重生的金鳳凰,一如既往地昂首向天,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凡塵世俗的束縛和局限,同時神情倨傲地俯視腳下的蒼茫大地與芸芸眾生……

這,無疑是女皇武曌生命中的巔峰時刻。

然而,光明的另一面就是黑暗,上升的盡頭就是墜落的開始,所以巔峰的到來往往也意味著轉折點的到來。

武曌生命中的轉折點始於一場來歷不明的狂風。某日,太初宮中突然狂風大作,吹折了明堂之巔那隻剛剛矗立起來的金鳳凰。

女皇武曌為此傷感不已,同時也感到了一種莫名的惶惑。

這難道是天意嗎?

難道上天也不滿於她的桀驁不馴和離經叛道,因而降下懲罰,以此向她示警嗎?

自從登基稱帝以來,女皇武曌似乎還是第一次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在強大的神秘力量面前,她只好選擇妥協——下令拆除金鳳,代之以銅火珠,仍舊以群龍捧之;同時將新明堂改稱為通天宮,大赦天下,並再次改元「萬歲通天」。

從「萬象神宮」到「通天宮」,我們不難發現女皇的內心正在產生某種微妙的變化。似乎少了一點自信和倨傲,多了一點對天意的敬畏和依賴。

然而,狂風吹鳳也許真的是上天的示警。

這一年五月,帝國的東北邊陲突然爆發了一場由契丹部落發動的叛亂。這本來只是一場小規模的地方叛亂,可武曌絕對沒有料到,在隨後的日子裡,她竟然會為此陷入焦頭爛額的境地,甚至受到突厥人的無恥要挾和政治訛詐,而堂堂的帝國軍隊也將在小小的契丹面前屢屢遭遇慘敗……

這場來自北方的烽火狼煙首先是在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點燃的。

當時,營州轄區內的契丹部落遭遇饑荒,營州都督趙文翙為人剛愎自用,不但不賑濟災民,而且頤指氣使,視契丹酋長如同奴僕。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妻兄孫萬榮遂揭竿而起,攻佔營州,殺死趙文翙。李盡忠自立為「無上可汗」,以孫萬榮為前鋒,一路攻城略地,所向皆下,旬日之間兵至數萬,迅速進圍檀州(今北京密雲縣)。

消息傳來,舉朝皆驚。而更讓武曌和滿朝文武大為錯愕的是,孫萬榮居然打出了擁護廬陵王李哲的旗號,大聲疾呼:「何不歸我廬陵王?」(《資治通鑒》卷二○六)

武曌勃然大怒。

一群未沾王化的野蠻人,竟然也配替李唐出頭,跟她大打政治牌!

她即刻將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將孫萬榮改名孫萬斬,以示徹底鎮壓的決心;同時派遣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等二十八位將領,率領大軍出征。不久後,又以春官(禮部)尚書武三思為榆關道(今河北撫寧縣)安撫大使,開赴前線,以備契丹。

二十八個將領,外加一個安撫大使。此次出征將領人數之多,似乎為大唐開國以來所僅見。表面上大張旗鼓,志在必得,其實充分暴露了武周一朝在軍事上存在的嚴重弊端。

首先,武曌為什麼會鋪這麼大一個場面?答案很簡單——心虛。她為什麼會心虛?因為此時的武周王朝實際上已經無將可用。說得更準確點,是沒有真正能夠獨擋一面的名將可用。自從武周革命以來,武曌為了篡唐稱帝,不惜展開大規模清洗整肅,因而像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軍界奇才,便先後因政治原因遭到誅殺。此外,當時的外患又異常嚴重,如日中天的突厥和吐蕃對唐軍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比如契丹叛亂的兩個月前,長期在對蕃戰爭中屢建戰功的名將王孝傑、婁師德就在素羅汗山被吐蕃國相論陵欽擊敗。王孝傑因之貶為庶人,婁師德亦貶為原州員外司馬。由此可知,一方面是國內的政治清洗在不斷自毀長城,一方面是客觀上的外敵侵逼加劇了人才危機,因而到了緊要關頭,當政者必然會陷入捉襟見肘的困窘。

其次,正是因為武曌沒有真正的名將可用,所以她才不得不虛張聲勢,靠人多勢眾來吆喝壯膽。可她這麼做恰恰犯了兵家之大忌。因為用兵之道歷來是貴精不貴多,將領太多的話反而會互不統屬,各自為戰,或者為了爭功而相互掣肘,這種情況在戰爭史上並不罕見。更何況,此次出征的這些將領沒幾個真能打仗的,說他們是濫竽充數也不為過。所以,武曌越是想顯擺自己兵多將廣,越是證明她在軍事上純屬外行,並且這種外行的戰略很快就將在戰場上結出惡果。

最後,武曌任命侄子武三思擔任所謂的安撫大使,無非是希望他能藉機分享戰功,以此樹立威望,撈取政治資本,為武周政權向第二代過渡做準備。這麼做顯然有任人唯親,因私害公之嫌。更有甚者,在此後朝廷軍連遭慘敗的情況下,武曌又執迷不悟,一次次把庸懦無能的武家子弟派上戰場。如此昏招頻出,自然就決定了帝國軍隊在戰場上損兵折將的命運,同時也充分說明——武曌腦袋裡只有政治和權謀,基本無視戰爭本身固有的規律。

這一年八月末,唐軍(為便於行文,仍稱唐軍,不稱武周軍隊)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等部率先進抵硤石谷(今河北昌黎縣北),遭遇契丹軍隊伏擊,大敗。稍後,諸軍進至黃麞谷(昌黎縣西北),再次落入敵人的口袋,張玄遇、麻仁節被生擒,唐軍將士屍橫遍野,幾乎無人生還。契丹人繳獲唐軍大印,遂偽造軍令,強迫張玄遇等人簽署姓名,然後把命令送到唐軍的後軍總管燕匪石、宗懷昌等人手中,聲稱:「官軍已大破叛賊,你們後方部隊應火速跟進。倘若遷延觀望,等到克複營州之日必定予以嚴懲,將領一律斬首,士卒不計戰功。」燕匪石得令,趕緊晝夜兼程直奔營州,連停下來吃飯和睡覺都不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