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帝國的擴張 名將之路:蘇定方西征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春天,登基不久的高宗李治正躊躇滿志地打理著太宗皇帝留下的這個廣土眾民的帝國,就在這個時候,西域傳來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

消息是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刺史駱弘義派快馬遞到京師的。他在奏章中稱,原西突厥降將,時任左驍衛大將軍兼瑤池(今新疆阜康市)都督的阿史那賀魯,一直在暗中召集舊部,勢力日漸膨脹,很可能是想利用太宗駕崩、新君剛剛即位的時機發動叛亂,襲取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和庭州。

這個消息立刻引起了高宗的高度警覺,他馬上派遣通事舍人橋寶明前往瑤池,對阿史那賀魯進行慰撫,實際上就是對他發出警告。

天子特使的到來令阿史那賀魯大為驚愕,他沒想到自己的行動這麼快就被朝廷察覺了。

特使橋寶明還帶來了天子旨意,命阿史那賀魯的長子阿史那咥運入朝充當人質。由於叛亂的準備還不充分,阿史那賀魯只好硬著頭皮服從了朝廷的安排。

在此,年輕的高宗顯然走了一步好棋。因為如此一來,投鼠忌器的阿史那賀魯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如果高宗長期把阿史那咥運扣為人質,那麼阿史那賀魯絕不可能跟唐朝反目,也不可能在後來的幾年裡鬧出那麼大動靜。

可惜,也許是因為高宗還年輕,缺乏政治經驗,所以沒過多久就把阿史那咥運放回去了。他或許以為這樣小小地震懾一下,就足以讓阿史那賀魯放棄叛亂的念頭。可他錯了,阿史那賀魯的野心要比他想像得大得多。

阿史那咥運返回瑤池之後,阿史那賀魯立刻率領部隊向西而去,叛離了唐朝。

阿史那賀魯這一走,有如猛虎歸山,唐朝的西域邊陲立刻罩上了一層濃密的戰爭陰雲。

此時,西突厥的在位可汗是乙毗射匱,此人才能平庸,西突厥各部早已不服其統轄,所以當阿史那賀魯的兵鋒突然直逼他的王庭時,乙毗射匱馬上亂了陣腳。他倉促集結部眾抵禦阿史那賀魯,結果一戰即潰,其部眾全被阿史那賀魯吞併。

阿史那賀魯一戰平定了西突厥可汗,其野心大為膨脹,隨即在雙河與千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一帶建立了王庭,自立為沙缽羅可汗。原乙毗射匱可汗轄下的十個直屬部落一齊歸附,數月之間,阿史那賀魯搖身一變就成了西突厥的頭號人物,麾下擁有精兵數十萬眾。稍後,處月(今新疆新源縣境)、處密(今新疆塔城市境)兩大部落以及西域諸國,又相繼投靠了阿史那賀魯。

唐朝在西北邊境的一大勁敵就這樣悍然崛起了。

永徽二年七月,志得意滿的阿史那賀魯親自率部入侵庭州,很快就攻陷了庭州境內的戰略要地金嶺城(今新疆鄯善縣西北)和蒲類縣(今新疆奇台縣東南),殺死並俘虜了數千唐軍。

高宗李治勃然大怒,同時也為自己當初的掉以輕心追悔不已。此後的幾年裡,高宗先後派遣梁建方、程知節等人進行了兩次西征,雖然佔據了一些土地,也殲滅了西突厥的一些有生力量,但卻始終沒有達成最主要的戰略目的——平定阿史那賀魯。

對此,高宗李治自然是極不甘心。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閏正月,也就是二次西征剛剛結束的兩個月後,高宗就宣布對西突厥發動第三次遠征。

此次遠征軍的主帥,就是曾在第二次西征立下戰功的蘇定方。

蘇定方,冀州人,出道很早,但是命途多蹇,一生的道路頗為曲折。大業末年,天下板蕩,盜賊蜂起,蘇定方的父親蘇邕率領本郡的數千鄉勇征討盜賊,當時年僅十餘歲的蘇定方就隨父從軍,每戰必衝鋒在前,「驍悍多力,膽氣絕倫」(《舊唐書·蘇定方傳》)。後來蘇邕戰死,郡守便讓蘇定方接管其父的軍隊,負責討伐郡南的盜賊張金稱。蘇定方不負眾望,大破賊眾,並且手刃了匪首張金稱;不久,郡西又有楊公卿聚眾起事,蘇定方又迅速將其擊潰,殺獲甚眾,一時間享譽郡縣,深受當地人的尊敬和擁戴。

此後,群雄逐鹿的烽火漸成燎原之勢,蘇定方知道隋朝天下已經名存實亡,隨即投奔竇建德。竇建德的部將高雅賢對他極為賞識,便收他為養子。可惜沒過多久,竇建德就兵敗身死,蘇定方只好跟高雅賢一起追隨劉黑闥,其後又在劉黑闥麾下屢立戰功,沒想到劉黑闥最終還是成不了氣候,很快又被唐軍平定,蘇定方只好解甲歸田,隱居鄉里。

繞了一大圈,蘇定方又變成了默默無聞的一介布衣。直到貞觀初年,已過不惑之年的蘇定方才再次從戎,重新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在李靖平定東突厥的戰役中,蘇定方擔任前鋒,於磧口突襲頡利可汗,成功擊破頡利的牙帳,收降了頡利的大量部眾,為唐軍的最終勝利鋪平了道路,再次嶄露了他的過人膽識。

儘管立過這樣的戰功,可在燦若星辰的初唐名將中,貞觀時期的蘇定方還是顯得很不起眼。參加二次西征的那一年,蘇定方已經年過六旬,年齡與程知節相仿,可他的職務還只是區區的中郎將,基本上還是個小人物。

可是,沒有人會想到,就是這個垂垂老矣、默默無聞的蘇定方,很快就將威震西域、名動朝野。

或許連蘇定方自己都不會料到,就是在西域的這片大漠黃沙中,一條大器晚成的名將之路已經在他的腳下悄然開啟。

為了確保第三次遠征的勝利,唐軍兵分兩路,征討與安撫並重:一路由蘇定方(此時已被擢升為右屯衛將軍)擔任總管,以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為副總管,徵調回紇騎兵,從北線直接進攻西突厥;另一路由西突厥降將——右衛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左屯衛大將軍阿史那步真為安撫大使,從南線西進,負責招撫他們在西突厥的舊部。

這一年春天,唐朝的兩路大軍浩浩蕩蕩向西北方向挺進。蘇定方率領主力沿著金山(今新疆阿爾泰山)山脈,直逼駐紮在北麓的處木昆部落。這個部落在去年的咽城大戰中曾遭唐軍重創,此時元氣遠未恢複,唐軍一發起進攻,處木昆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其部落酋長懶獨祿不得不率麾下一萬餘帳向唐軍投降。蘇定方儘力安撫,隨即挑選了處木昆的一千多名精銳騎兵,編入唐軍作為前鋒。

緊接著,唐軍繼續西進,目標是突騎施部落。

這個部落和處木昆一樣,也是在去年遭到了唐軍的重創,此時他們眼見處木昆已經投降,情知自己無力抵抗,慌忙向阿史那賀魯求援。

阿史那賀魯意識到,如果不擋住唐軍的攻勢,西突厥的十姓部落勢必會被唐軍各個擊破。他旋即發出命令,集結了十姓部落(包括處木昆的殘部)的十萬大軍,準備在曳咥河(今中亞額爾齊斯河)西岸列陣,憑藉天塹阻擊唐軍。

蘇定方察覺了阿史那賀魯的戰略意圖,於是親率唐軍精銳及回紇騎兵共計一萬多人,迅速搶渡曳咥河,在西岸擺開了陣勢。

阿史那賀魯的意圖徹底落空,不禁大為惱怒。可當他率領十萬大軍逼近曳咥河時,心中的惱怒就全部轉化成了竊喜。

因為唐軍的兵力不但只有突厥軍的十分之一,而且還背靠大河,想逃跑都沒有退路。

阿史那賀魯頓時信心倍增,他相信這一仗一定可以全殲唐軍主力。

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蘇定方鎮定自若,毫無懼色。他命令步兵在南部平原上密集排列,長矛的槍尖全部向外,自己則親率精銳騎兵在步兵陣後方的北部平原上列陣。

西突厥軍隊依仗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對唐軍的步兵陣連續發起了三次衝鋒,可是在如林的長槍面前,突厥人付出了極大的傷亡,卻始終無法撕開唐軍的防線。

此時,蘇定方正策馬立於北部的高坡上靜觀戰場的變化。他知道,突厥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卻是由十個部落構成,其中的左廂五部還一度背叛過阿史那賀魯,右廂五部中的泥孰部落也向來與阿史那賀魯不睦。所以,突厥人表面強大,實則內部矛盾重重。

這就是突厥軍隊的致命弱點。

當突厥軍隊的第三波攻擊又被唐軍擊退後,蘇定方知道其戰鬥力已經衰竭,立刻下令全體騎兵跟隨他一起衝鋒。

隨著蘇定方一聲令下,唐軍騎兵隨即像兩把尖銳的鋼刀,從步兵陣的兩翼伸出,然後直直插入敵陣之中。

決戰時刻,西突厥十個部落貌合神離的弱點暴露無遺。在唐軍的猛烈進攻下,突厥人各自為戰,互不相援,人多的優勢絲毫髮揮不出來。而且只要一個部落的陣腳被打亂,其他部落馬上爭相潰退。到最後,儘管阿史那賀魯的帥旗拚命揮舞,也仍然阻止不了十萬大軍的全線潰敗。

唐軍隨即轉入全面反攻,蘇定方親率騎兵深入追擊了三十里,斬殺及俘虜的敵軍達數萬之眾。

此戰,唐軍大獲全勝。蘇定方臨危不懼,指揮若定,又一次創造了以寡擊眾的經典戰例,從此威震西域,在一代名將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曳咥河會戰的前夕,朝中的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曾向高宗獻上了一條離間突厥人的計策,他說:「泥孰部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