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走向權力的巔峰 封禪:皇后的盛典

麟德元年的廢后風波如同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在短暫的喧嘩與騷動之後,一切很快就都回覆了原樣。

李治和武媚這對冤家看上去鬧得挺凶,可人家夫妻床頭打架床尾和,沒過幾天就又相敬如賓了,唯獨害苦了一大幫忠於天子的朝臣——上官儀丟了腦袋,劉祥道罷了相職,其他人或貶黜或流放,什麼都沒撈著,卻賠上了辛苦大半生賺來的功名富貴。

這樣的教訓真是太深刻了!

為了汲取教訓,滿朝文武從此都當起了聾子和啞巴——不管你們天子夫妻是打是和,都是你們自己家的事,犯不著我們當臣子的冒著殺身流放的危險去瞎攪和!

所以,自從「二聖臨朝」之後,天下好像忽然間就太平無事了,朝臣們也一個個都學會了沉默是金,把高宗李治搞得既納悶又鬱悶。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二月,李治終於忍不住對宰相們發了牢騷:「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諫;而竟無諫者,何也?」

宰相們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繼續保持沉默。只有司空李勣回答了天子的提問,他說:「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諫。」(《資治通鑒》卷二○一)

李治頓時語塞。

什麼意思?這麼漂亮的話,說了不跟沒說一樣嗎?你是在諷刺朕,還是在跟朕打官腔?

李治知道這根本不是李勣心中的真實想法。可是,在發生了那麼多不盡如人意的事情之後,他還能指望李勣給他什麼答案呢?

這一刻,高宗李治不禁在心裡苦笑——世事真他媽就像一場無可奈何的輪迴!想當初他屢屢跟長孫無忌提出類似問題時,老傢伙就一再跟他打官腔,沒想到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折騰了這麼些年,一心想在君臣之間營造一派忠直進諫、從諫如流的良性互動局面,可到頭來朝堂上還是一片鴉雀無聲,連他最信任的老臣李勣也在跟他打這種政治上絕對正確的哈哈,這太讓人鬱悶了!

雖然鬱悶,可李治也沒有辦法。大唐君臣就在這種了無生氣的沉默中又挨過了兩年,高宗李治再一次忍無可忍,又接連幾次在朝會上責怪大臣們沒有盡到「進賢才」的責任。

宰相們聞言,照例一言不發,最後是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李安期於心不忍,才跟天子說了幾句真話:「天下未嘗沒有賢才,也不是群臣敢遮蔽賢才。只因近來公卿一有推薦,被薦者未獲任用而推薦者先已獲罪,所以人人三緘其口。陛下若真能推誠以待賢才,誰不願舉其所知呢?此關鍵在於陛下,不在群臣。」

李治再一次語塞。

官腔不好聽,可真話就好聽了嗎?

很明顯,真話更難聽。

所以,李治死心了。

從此以後,不管群臣進不進諫、進不進賢,反正高宗自己是保持沉默了。

麟德二年冬天,高宗朝廷醞釀數年的封禪大典終於要舉行了。

所謂封禪,是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種盛大儀式,據說早在三皇五帝的時期便已有之。古人認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所以封禪大典通常都在泰山舉行——於泰山設圓壇以祭天,稱為封,於泰山旁邊的小山設方壇祭地,稱為禪。在古代中國,封禪泰山既是太平盛世的象徵,也是帝王功業鼎盛的標誌。

然而,並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資格獲此殊榮。在唐朝之前,只有秦始皇、漢武帝,還有東漢的光武帝等少數幾個自認為建立了豐功偉業的帝王,才敢舉行封禪大典。

貞觀年間,太宗君臣也曾多次有過封禪泰山的動議,但一來因為太宗皇帝顧惜民力,二來由於當時戰事不斷、周邊形勢較為緊張,所以始終未能成行。高宗一朝首次提出封禪是在龍朔元年,當時益州等地都上報了見龍的祥瑞,所以朝廷在改元龍朔的同時,宣佈於龍朔三年正月舉行封禪,但是隨後便因對高麗和百濟用兵而中止。

麟德元年七月,由於此前唐軍在白江口大破日本海軍,成功平定百濟,朝廷受此勝利的鼓舞,遂再次宣佈於三年正月封禪泰山,並命各地都督、刺史必須在二年十月齊集泰山腳下,命諸王集合於東都,籌備封禪的相關事宜。

對於此次盛典,武后當然也是一直持贊同態度。因為這不僅是對她參與朝政以來所獲政績的一種高度肯定,而且可以極大地提升她的政治地位和個人威望。

封禪大典主要由兩部分典禮構成,一是祭祀昊天上帝(祭天)的封禮,二是祭皇地祇(祭地)的禪禮。按照古代慣例,兩種祭禮皆由天子行初獻禮,再由公卿行亞獻禮和終獻禮。換句話說,自古以來,封禪都是男人的事,女人根本沒資格參與,就算貴為皇后,也只能在一邊待著看熱鬧。

對此,武后自然是深感不滿。於是就在麟德二年十月,武后毅然上表,對「封禪舊儀」提出了批評。她認為,既然典禮規定以皇后配享祭地之禮,而又令公卿代行,實在是「禮有未安」,因此她鄭重其事地向高宗要求——「至日,妾請帥內外命婦奠獻。」(《資治通鑒》卷二○一)

對於武后的要求,高宗當然不敢不答應。他當天就頒下一道詔書,宣布在社首山舉行的祭地典禮部分,由皇后行亞獻禮,由越國太妃燕氏(越王李貞的生母,是太宗的嬪妃群中唯一在世的一位)行終獻禮。

由女性參與並主持帝國最高級別的祭祀大典,這可是開天闢地以來的頭一遭!縱觀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武后此舉不僅空前,而且絕後!

如此創舉所折射出來的政治意義,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它標誌著武后在大唐帝國的政治地位已經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且再也無人可以撼動。

麟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媚攜文武百官和六宮妃嬪,浩浩蕩蕩地從東都洛陽出發,前往泰山。整個儀仗隊前後綿延達數百里,旌旗招展,鼓樂齊鳴,列營置幕,彌亘原野。此外,東自高麗,西至波斯,包括突厥、于闐、天竺、日本、新羅、百濟等各國的元首、酋長和使節,也各率部屬隨同出發,穹廬帳幕、駝馬牛羊充塞道路。如此陣容,誠可謂盛況空前、古來未有!

麟德三年正月初一,莊嚴隆重的封禪大典在泰山正式舉行,典禮一共進行了五天。初五,高宗在朝覲壇接受文武百官和四夷君長的朝賀,當日下詔大赦天下,改元乾封。同日,宣布文武百官凡三品以上者賜爵一等,四品以下者晉級一階。

自從大唐開國以來,所有官員的進階均須通過政績考核,升至五品和三品時,更須由天子親自裁決。可是,這次泰山封禪卻開啟了「泛階」的先河,從此冗官日多,以至到高宗晚年,穿四品緋色朝服的官員已經多如牛毛、極度泛濫了。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的這場封禪大典,無疑是武后一生中最輝煌的記憶之一。

站在社首山高高矗立的降禪方壇上,武后時而仰望清澈澄明的天穹,時而俯瞰遼闊蒼茫的大地,一種睥睨天下、指點江山的豪情頓時在她的胸中奔涌激蕩。

那一刻,武后彷彿在冥冥之中聽見了上天的一聲召喚,她並不能真切了解這聲召喚所蘊含的全部意義,可她卻依稀看見一個屬於她的世界已經在不遠的未來等待著她,那裡有別樣的天地乾坤,也有別樣的山河日月,令她心馳神往、激動莫名。

就是這次封禪,讓武后對權力、地位、尊嚴、威望等諸如此類的事物,有了更為淋漓盡致的體驗,同時也有了更加強烈而熾熱的渴望!

大典進行的過程中,許多大臣不約而同地發現,皇后武媚的眼中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激情在灼灼燃燒,而她臉上也分明閃耀著一種奇異而瑰麗的紅色光芒。

在這種紅光的映襯之下,天子李治的臉色越發憔悴和蒼白。

人們不禁在心裡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是誰的盛典?

是這個臉色蒼白的男主角,還是那個滿面紅光的女一號?

此次封禪,武后除了享受到無上權威所帶來的巨大快感之外,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額外收穫。那就是——藉機除掉了她的小外甥兼小情敵賀蘭氏。

許多年前,武后曾經把幾個不識好歹的兄長和堂兄弟貶出了朝廷,外放為遠地刺史,其中,同父異母的兄長武元慶、武元爽先後死於貶所,而堂兄弟武惟良、武懷運則尚在人世。此次封禪,朝廷要求各地刺史都必須參加,時任始州刺史的武惟良與淄州刺史武懷運也都趕到泰山參與了盛典。大典結束後,他們又隨鑾駕返回京師。大唐百官都有在一些重大慶典之後向皇帝和后妃獻食的習慣,於是武氏兄弟也按照慣例進行獻食。

武氏兄弟絕不會料到,就是這次普通的獻食,讓武后發現了下手的良機。於是,一個一石三鳥的計畫迅速在她的腦中成形。

當獻給魏國夫人的那份佳肴送進宮中後,武后便暗中指使手下在賀蘭氏的食物中下毒。毫無防備的賀蘭氏當天就中毒身亡。自古紅顏多薄命,可憐這個年輕貌美的賀蘭氏,連一個正式的嬪妃名分都還沒有,就這樣香消玉殞、命喪黃泉了。

賀蘭氏一死,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