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瘸子儲君李承乾 齊王李祐造反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天,大唐的天空依舊澄明。

這一年,太宗李世民四十五歲,君臨天下十有七載。

十七年來,大唐帝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四海昇平、萬邦來朝,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這個繁榮強大的帝國都足以讓李世民感到欣慰和自豪。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

但是,這年正月,一則令人不安的流言卻開始在長安城的大街小巷悄悄流傳。

流言說的是太子李承乾。

要了解流言的具體內容,我們不妨把目光轉到長安的酒肆茶坊里,聽聽某長安百姓和某外地旅人的如下對話:

某外地旅人問(下面簡稱外地人):人們說太子什麼?

某長安百姓答(下面簡稱長安人)說他有病。

外地人:什麼病?

長安人:足疾。十幾歲時生病落下的。

外地人:這麼說,堂堂儲君居然是個瘸子?

長安人:別說得這麼難聽,人家那叫足疾!

外地人:足疾也罷,瘸子也罷,問題是這種人將來怎麼當皇帝?這不是有失國體嗎?將來豈不是要讓番邦人笑掉大牙?

長安人:說得也是……不過,皇上還有一個兒子魏王李泰,長得膘肥體壯、膀大腰圓……不,是長得高大威猛、儀錶堂堂,而且聰明穎悟、多才多藝,最受皇上寵幸。您不知道吧,皇上出門都把他帶在身邊,瞧這勢頭啊,這魏王李泰遲早有一天會把李承乾拱掉,自己當太子。

外地人:哦?如此說來,當今皇上也有廢立之意啦?

長安人:這個嘛,咱平頭百姓不敢瞎猜。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很多名流政要和勛貴子弟都在向魏王靠攏,如果不是他有戲可唱,那幫人精幹嗎要削尖了腦袋往他身邊拱?

外地人:嗯,有道理。那我們就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吧……

這些流言蜚語就像春天的柳絮一樣在長安坊間到處亂竄、恣意飛揚,最後終於不可阻擋地飛進皇宮,落進太宗李世民的耳中。

李世民勃然大怒,同時也隱隱生出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貞觀十七年正月十五,在元宵佳節的朝會上,一臉陰霾的李世民當著文武百官的面作出了嚴正聲明:「聽說坊間的官員、百姓認為太子有足疾,而魏王穎悟,又時常隨朕出遊,所以議論紛紛,甚至有投機之徒已經開始攀龍附鳳。今天,朕要明白告訴諸卿,太子的腳雖然有毛病,但並不是不能走路。而且《禮記》說:『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的兒子已經五歲,朕絕對不會讓庶子取代嫡子,開啟奪嫡之源!」

謠言止於智者。

愚蠢的流言止於自信的帝王。

李世民堅信,只要自己毫不動搖地堅持嫡長制的原則,不讓任何人有機可乘,太子李承乾就能在皇權的接力賽上穩穩噹噹地接好下一棒。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李世民都絕不允許武德九年那場兄弟鬩牆、父子反目的悲劇在今日重演!

坊間的流言雖然可惡,不過它頂多就是讓李世民感到鬱悶和不安而已,但接下來發生的這件事情,卻足以令他陷入巨大的悲愴和哀傷之中。

貞觀十七年正月十七,李世民最為倚重的股肱大臣之一、一代名臣魏徵與世長辭。

聽到噩耗的那一刻,李世民如遭雷擊,哀慟不已。

他為魏徵舉行了一場莊嚴而隆重的葬禮,命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全部去給魏徵送行,並賜予「羽葆鼓吹,陪葬昭陵」的特殊待遇。在當時,這是人臣所能享有的最大哀榮。

魏徵出殯的那天,李世民登上御苑的西樓,望著那支一眼望不到頭的送葬隊伍,往事在他眼前一幕幕掠過,淚水止不住潸潸而下……

還沒等李世民從魏徵之死的哀傷中完全解脫出來,一些令人不安的壞消息又接踵而至。先是鄠縣(今陝西戶縣)縣尉游文芝密告代州(今山西代縣)都督劉蘭成謀反,有關部門經過調查,證實劉蘭成謀反罪名成立,隨即將其逮捕並腰斬。緊接著,新任洛州(今河南洛陽市)都督張亮入宮辭行時,居然向皇帝告密,又說有個朝廷重臣要謀反。

誰?

侯君集。

張亮是開國功臣,侯君集也是開國功臣,如今一個開國功臣狀告另一個開國功臣謀反,這個問題絕對要比劉蘭成一案嚴重得多!

是張亮在誣陷,還是侯君集真的要造反?

似乎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侯君集這個人,其實早在貞觀十四年就開始出問題了。當時他出任西征統帥,率部平定了高昌,於是就有些居功自恃,公然侵吞高昌王室的大量珍寶。上樑不正下樑歪,其部眾看見主帥帶頭貪墨,頓時一哄而上,爭搶戰利品。

侯君集不敢制止,因為他是第一個伸黑手的。要是他賊喊捉賊,手下人絕對不服,而且回朝後肯定會把事情抖出來。所以,侯君集只好睜一眼閉一眼,任手下人盡情哄搶戰利品。

也許是事情鬧得太大,所以他剛剛班師回朝,就東窗事發了。

有關部門抓到了他貪墨的證據,立刻對他發出彈劾。太宗李世民一聽奏報,二話不說就把他丟進了詔獄。

侯君集滿腹不平。

自己剛剛為帝國立下赫赫戰功,可一回來,居然連皇帝的面都還沒見著,連一杯慶功酒都還沒喝到,就先蹲號子吃了牢飯,這他奶奶的算怎麼回事?

後來中書侍郎岑文本上疏替他求情,李世民才把他放出了詔獄。可侯君集平定高昌的功勛好像從此一筆勾銷了,不但沒人給他擺慶功宴,更沒人給他加官晉爵。這口鳥氣,侯君集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

在侯君集看來,李世民在玩弄帝王術,借懲貪之名對功臣進行打壓。從此,侯君集心灰意懶,「志殊怏怏」(《舊唐書·侯君集傳》),對李唐朝廷和太宗李世民的忠誠度一落千丈。

與此同時,一個大膽的念頭開始在他心中蠢蠢欲動。

貞觀十七年二月,太子詹事張亮被調出朝廷,改任洛州都督,侯君集故意刺激他說:「是什麼人排擠你?」

張亮沒好氣地說:「不是你還有誰?」

侯君集急得跳腳:「我討平一個國家回來,卻碰上比一間屋子還大的嗔恨和猜忌,我還有心思排擠你?」

見張亮不語,侯君集忽然捲起袖子大聲說:「老子鬱悶得不想活了,你要不要反?我和你一起反!」

乍一聽如此大逆不道之言,張亮著實嚇了一大跳。他先是在心裡問候了侯君集的十八輩祖宗,繼而暗暗叫苦:今天這些話要是被人聽見,自己就得陪著侯君集一塊玩完!雖然此次無緣無故被弄出京師他也很憋屈,可他萬萬不敢往造反的事上想,如今侯君集這麼一嚷嚷,簡直是拽著他往火坑裡跳啊。

狗日的侯君集,你自己想死就死,何苦拉著老子當墊背!

張亮為此鬱悶了好幾天,最後一狠心,找皇帝告御狀去了。

張亮知道,只有這麼做,他才能與侯君集劃清界限,徹底洗刷同謀造反的嫌疑。

李世民聽完張亮的告密後,良久無語。

最後,李世民長嘆一聲:「你跟侯君集都是開國功臣,而且侯君集說這種話時,旁邊沒有第三者在場。如果交付法司審訊,他必定不服,到頭來也審不出個子丑寅卯,這件事你暫且不要再提了。」

事後,李世民雖然待侯君集如故,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但顯然已經對他多留了一個心眼。

這真是一個讓人無語的春天。

政治流言猖獗,股肱重臣辭世,地方大員剛因謀反被誅,開國功臣又涉嫌謀反……好像所有壞事都湊到一塊去了。

要照老百姓的話說,這就叫流年不利!

數日後的一次朝會上,情緒惡劣的李世民忽然對群臣發了一通牢騷:「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眾。或以勇力,或以辯口,或以諂諛,或以奸詐,或以嗜欲,輻湊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寵祿。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則危亡隨之,此其所以難也。」(《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聽著天子這段既像獨白又像訓斥的牢騷話,滿朝文武面面相覷,猝然不知應對。

許多人用眼角的餘光偷偷瞥了瞥御榻上的皇帝,心裡頭紛紛敲起了鼓。

勇力、辯口、諂諛、奸詐、嗜欲,各求自售,以取寵祿……這說的都是誰呢?不會是說我吧?

也許是為了沖淡這個春天的晦氣,並且紓解一下壞到了極點的心情,李世民決定做一件醞釀已久的事。

這是他多年來的一個夙願,也是大唐王朝的一件盛事。

二月二十八日,李世民命著名畫家閻立本繪製了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畫像,懸掛於太極宮三清殿旁邊的凌煙閣。他們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