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萬邦來朝,李世民成了天可汗 天可汗悔婚:薛延陀的末日

諾真水慘敗後,薛延陀的真珠可汗銳氣盡失。

他決定夾起尾巴做人,向唐朝臣服。

起碼在薛延陀恢複元氣之前,乙失夷男絕不敢再與唐帝國為敵。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九月,真珠可汗派遣他的叔父入唐,獻上三千匹良馬、三萬八千張貂皮和一面稀有的瑪瑙鏡,請求與唐王朝和親。李世民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是要以武力征服薛延陀,還是要與之和親?」房玄齡說:「中國新定,兵凶戰危,還是和親比較有利。」李世民遂同意與薛延陀和親。

隨後,李世民遣使赴薛延陀,答應將大唐的新興公主許配給真珠可汗,但是有一個條件,薛延陀必須釋放一個人——契毖何力。

這個曾經在吐谷渾戰爭中千里追擊伏允可汗、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勇將,怎麼會落到真珠可汗手裡呢?

契毖何力是鐵勒族契苾部落的人,東突厥敗亡後,與母親、弟弟率千餘部眾歸降唐朝,任左領軍將軍,在大唐征服吐谷渾和高昌的戰爭中屢建戰功,深受唐太宗李世民賞識。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年初,被安置在涼州的契苾部落有異動跡象,李世民遂命契毖何力前往涼州探望他母親和弟弟,同時安撫其部落。

沒想到契毖何力抵達涼州後,契苾部落已經決定叛逃薛延陀,而且他的母親和弟弟(時任賀蘭都督)早已先行離開涼州,逃到了薛延陀。何力大為震驚:「主上對我們恩重如山,為何突然反叛?」族人要挾說:「老夫人和都督都已經走了,你怎麼能不走?」何力堅決不從,說:「我弟弟孝順母親,我忠於君王,絕不跟你們走。」

族人一聽,不由分說就把他綁了,強行押往薛延陀。

到達真珠可汗大帳前的時候,桀驁不馴的契毖何力突然拔出佩刀,向東高呼:「大唐烈士豈能在此賊帳之中受辱?我之忠心,天地日月可鑒!」說完一刀割下自己的左耳,以表誓死不降之心。真珠可汗勃然大怒,準備把他砍了,後來可汗夫人勸解,真珠可汗才悻悻作罷,把契毖何力關了起來。

契苾部落叛逃,朝野嘩然,群臣紛紛傳言是契毖何力帶的頭。李世民說:「這絕對不是何力的主意。」有人陰陽怪氣地說:「蠻夷就是蠻夷,臭氣相投,契毖何力到了薛延陀,豈不是如魚得水了!」

李世民臉色一沉:「大謬不然!何力忠肝義膽,心如鐵石,必不叛我!」

薛延陀的和親使者來到長安後,李世民詳細詢問了契毖何力的情況,聽到他自割左耳一事,李世民不禁泣下,對左右說:「聽見了吧?何力是你們所想像的那樣嗎?」

隨後,李世民便以和親為條件,命薛延陀放回了契毖何力。為了表彰他的堅貞和忠義,李世民將他提拔為右驍衛大將軍。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六月,按照預定的和親協議,薛延陀遣使入唐,向唐太宗呈上了和親的聘禮目錄:馬五萬匹,牛和駱駝各一萬頭,羊十萬頭。

這份聘禮絕對夠厚重,如果不出現什麼意外的話,薛延陀與大唐的和親就算成了。

可意外還是出現了。

因為有人堅決反對此次和親。

他就是契毖何力。

薛延陀暗中策反契苾部落一事,讓李世民頗有幾分不悅。所以他實際上對這門親事也已心生悔意,只是天子金口玉言,實在不好輕易反悔。李世民有些為難地說:「我既然已經答應了,身為天子,豈可食言?」

契毖何力反正是鐵定了心要攪黃這門婚事,所以早就想好了對策:「臣不是讓陛下一口回絕,而是故意遷延,命夷男親自到大唐迎親,就算不來長安,起碼也要到靈州(今寧夏寧武市)。夷男必定不敢來,到時就名正言順地把這門親事推掉。夷男生性剛愎暴戾,大唐一旦不與其和親,其號召力自然減弱,部眾必懷二心。而且臣斗膽估計,夷男已經年老,也沒有幾年好活了,只要他一死,兩個兒子爭位,其國必亂,到時候陛下便可坐而制之!」

李世民一想,有道理,於是依計而行。

可是,出乎李世民和契毖何力意料的是——乙失夷男居然來了。

他不顧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毅然帶上他的聘禮——幾十萬頭牲畜,一路浩浩蕩蕩直奔靈州而來。

這回,他也是鐵定了心要把唐朝公主娶到手。

眼看契毖何力的計策失靈,李世民也有點頭大,沒想到乙失夷男這老匹夫這麼有勇氣。如果他如期抵達靈州,李世民也只能硬著頭皮把公主嫁了。

然而,誰也沒想到,乙失夷男的運氣實在是太背了。由於薛延陀距靈州有數千里之遙,所經之地又多為沙漠戈壁,所以儘管他一路緊趕慢趕,恨不得插上一雙翅膀,可趕到靈州的時候,還是錯過了約定的時間,而且更慘的是——他的幾十萬頭牲畜因為缺乏草料而餓死了將近一半。

李世民總算找到了借口,於是忙不迭地下詔拒絕了這樁婚事。

乙失夷男也只好自認倒霉,帶著一肚子委屈和怨氣打道回府。

堂堂天可汗居然食言悔婚?

此事頓時在朝中激起軒然大波。

時任諫議大夫的褚遂良立即上疏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天子既然已經許婚,就不應「一朝生進退之意,有改悔之心」,此舉實在是「所顧甚少,所失殊多」,其不良後果就是「彼國蓄見欺之怒,此民懷負約之慚」,而「嫌隙既生,必構邊患」!他最後說:「陛下君臨天下十七載,以仁恩結庶類,以信義撫戎夷,天下莫不欣然,可惜的是為何不能有始有終呢?更何況漠北的夷狄部落數不勝數,中國豈能盡而誅之?臣以為,應當懷之以德,使為惡者在夷不在華,失信者在彼不在此!」

此外,群臣也紛紛表示:「國家既許其婚,受其聘幣,不可失信戎狄,更生邊患。」(《資治通鑒》卷一九七)

可在李世民看來,這些看法通通是書生之見、迂闊之談。為此,他很不客氣地給群臣上了一堂「國際政治」課。

「諸卿只知古代而不知當今形勢。漢初匈奴強、中國弱,所以採用和親政策,這在當時是正確的。可如今中國強大,戎狄弱小,以我步兵一千,可擊破胡騎數萬。薛延陀之所以向我們匍匐叩首,不敢驕慢,只不過是想借中國之勢威服周邊部落罷了。倘若同羅、仆骨、回紇等十幾個部落聯手進攻,薛延陀必定破滅。這些部落之所以不敢發動,是因為真珠可汗是中國冊封的。如今再把公主嫁過去,乙失夷男自恃為大唐之婿,其他部落誰敢不服?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然反咬一口,成為大唐的禍害。如今我拒絕和親,其他部落知道他被大唐拋棄,用不了多少時日,就會把他的汗國瓜分一空。諸卿走著瞧!」

這次和親失敗讓乙失夷男頓感顏面掃地。

沒想到自己一張熱臉居然貼到了唐朝的冷屁股上,乙失夷男又羞又惱,一腔憤怒無從發泄,只好找東突厥出氣。當然,他不敢再像上次那樣興師動眾了,而是不斷派出小股部隊對東突厥進行騷擾。

阿史那思摩本來就不想當這個可汗,如今面對薛延陀的騷擾更是束手無策,只好上疏太宗,要求南渡黃河,遷往河套地區。

李世民知道阿史那思摩鎮不住他的手下,只好同意。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二月,光桿司令阿史那思摩灰溜溜地回到了長安。李世民給了他一個右武衛將軍的職務,以示安慰。

至此,由唐帝國一意扶持、大力重建的東突厥汗國再度宣告解體。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不顧文武百官的極力反對,御駕親征高麗,乙失夷男馬上遣使入唐,表面上說是來朝貢,實則是來刺探虛實。李世民很清楚夷男在想什麼,對他的使者說:「回去告訴你們可汗,如今我父子東征高麗,要是他覺得有能力乘虛而入的話,叫他趕快來!」

乙失夷男一聽天可汗這話味道不對,趕緊再次遣使到長安謝罪,還說要出兵幫助唐朝打高麗。李世民一擺手:出兵就免了,叫你們可汗自重就行。

唐軍開始攻打高麗後,高麗執政官泉蓋蘇文派人遊說薛延陀,讓他們南下進攻長安,並以厚禮相誘。乙失夷男鑒於諾真水的慘敗,又想起李世民的警告,最後還是拒絕了高麗的遊說。

這一年九月,乙失夷男病卒。他一死,薛延陀的災難就來了。

因為一切就像契毖何力當初預測的那樣,他的兩個兒子果然為了爭奪汗位大打出手,結果嫡出的小兒子殺了庶出的長子,自立為多彌可汗。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多彌可汗顯然就是這麼一隻牛犢。他上台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兵攻打唐朝。乙失夷男苦心孤詣維持了好些年的和平局面,就這麼被他兒子一朝打破了。

而薛延陀的末日也隨之降臨。

多彌可汗自以為唐帝國正對高麗用兵,所以有機可乘。可他錯了,李世民早在出征高麗之前,就已命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率部駐紮在夏州(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的北面,專門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