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萬邦來朝,李世民成了天可汗 日月照霜雪:征服高昌

西域是一個統稱,泛指今天的青海、新疆以及中亞的東部地區,涵蓋的範圍十分廣闊。在西域之內,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和部族,諸如西突厥、吐谷渾、党項、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罽賓、康國等,其中勢力最為強大,唯一能與唐帝國抗衡的國家,無疑就是西突厥。

突厥是南北朝晚葉繼匈奴和柔然之後崛起的一個游牧民族,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此後東突厥日益強盛,而西突厥則日漸衰弱。到了隋大業年間,也就是射匱可汗執政時代,西突厥的國力逐漸恢複,開始攻城略地,開疆拓土。唐武德初年,射匱可汗卒,其弟統葉護可汗繼位。

統葉護是一代雄主,史稱其「勇而有謀,善攻戰」。他上台之後,進一步加大了對外擴張的力度,「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悉歸之。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舊唐書·突厥傳》)

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時候,整個西域的控制權已經牢牢掌握在西突厥手中。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年底,西突厥突然爆發政變,統葉護可汗被其伯父莫賀咄所殺,莫賀咄隨後自立為可汗。統葉護可汗的舊部不服從莫賀咄,遂擁立統葉護之子為可汗,稱為肆葉護可汗。於是雙方開打,西突厥陷入內戰,對西域的控制開始削弱。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帝國一舉平定了曾經如日中天的東突厥,這對西域諸國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震撼。同年九月,伊吾(今新疆哈密市)國王率先擺脫西突厥的控制,親自入朝,以其國七城歸附唐朝,李世民在其地置西伊州。十二月,西域的一個重要國家高昌也向唐朝伸出了橄欖枝,國王麹文泰親自到長安朝見。李世民隆重接待了他,不僅賞賜甚厚,而且賜其妻宇文氏姓李,封為常樂公主。

伊吾的歸附和高昌的入朝讓李世民大喜過望。

因為唐朝如果要經營西域,要從西突厥手中奪取對西域的控制權,就必須首先控制伊吾和高昌。

尤其是高昌——它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

從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後,第一站是伊吾,第二站就是高昌。而伊吾面積狹小,與高昌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高昌的戰略地位就顯得十分突出。

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在漢代稱為車師國,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兩漢時期,漢朝與匈奴就曾經為了爭奪此地而爆發多次戰爭。

要從西域諸國進入河西走廊,本來有兩條通道:一條是南道,也就是穿過白龍堆沙漠,途經樓蘭國,抵達玉門關;另一條是北道,就是穿過高昌國境,經伊吾到玉門關。

但是自從樓蘭古國神秘消失後,南道就被廢棄了,於是高昌自然就成為絲綢之路上獨一無二的黃金通道,其重要性沒有第二個國家可以取代。當初玄奘西行求法時就曾經在此滯留數月,差一點被麹文泰挽留而無法成行。

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高昌因此幾乎壟斷了西域與中原之間所有的過境貿易,從中獲取了源源不斷的巨額利潤。

高昌的得天獨厚令人羨慕,自然也就令人垂涎。

位於高昌西南面的焉耆就對此垂涎不已。

但是光垂涎是沒有用的,心動不如行動。

焉耆人很快就行動了,他們捲起袖子喊出了一句令高昌人振聾發聵的口號——要想富,先修路!

是的,焉耆要修路,要把當初廢棄不用的那條磧路——樓蘭古道重新修起來。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焉耆國王龍突騎支遣使到長安朝貢,「順便」向唐太宗提出了請求——「開大磧路,以便行李」(《舊唐書·焉耆傳》)。

李世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

反正多修一條路,對唐朝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更何況是地方政府自籌資金,又不要中央政府撥款,何樂而不為呢。於是李世民當即表示同意,並對焉耆善於搞活經濟的思路和做法給予了高度肯定。

聽到焉耆喊出修路的口號後,麹文泰本來就憋了一肚子氣,如今聽說他們居然還跑步進京,把唐朝政府的「紅頭文件」都搞到手了,頓時暴跳如雷。

這還了得!奶奶的,這不明擺著跟老子搶飯吃嗎?

還有,這李世民也忒不靠譜了,對於這種搶人飯碗、惡性競爭的卑鄙行徑不但不進行批評教育,反而還公開支持,鼓勵縱容,這當的是哪門子天可汗!

麹文泰當即決定出兵,給龍突騎支一點厲害嘗嘗。

你小子想虎口奪食,老子就打得你滿地找牙!

隨後麹文泰便縱兵攻打焉耆國,並盡情地洗劫了一番,然後滿載而歸。

高昌估計是把焉耆打算修路的資金都搶走了,要不就是把他們搞活經濟的勇氣給嚇沒了,所以修路之事後來就莫名其妙地沒了下文。

修路事件雖然不了了之,但高昌與焉耆卻因此結下了梁子,而唐朝與高昌的關係也從此蒙上了一層陰影。

隨後的幾年裡,高昌對唐朝越來越不客氣,不但自己不來朝貢,而且屢屢攔截西域各國的入朝使者和過往商旅,擺出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蠻橫架勢。

這已經不叫壟斷經營了,而是活脫脫一個車匪路霸。

麹文泰之所以敢如此囂張,背後的原因跟西突厥有關。

西突厥在貞觀初年爆發內戰,後來肆葉護可汗擊敗莫賀咄,重新統一了西突厥。但是到了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西突厥就再度分裂為東、西二部,以伊犁水為界,西部由乙毗咄陸可汗統轄,東部由咥利失可汗統轄。兩個可汗一方面大打內戰,一方面又積極尋找外部盟友。東部的咥利失與唐朝通好,成了親唐政權;西部的乙毗咄陸則與高昌結盟,成了麹文泰的後台老板。

正是有了這支西突厥勢力的撐腰,麹文泰才會有恃無恐,屢屢與唐朝作對。

為了加強自己的壟斷地位,麹文泰又於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與西突厥聯兵進攻伊吾(西伊州),大有將其吞併並徹底封鎖河西走廊之勢。

李世民勃然大怒。

這一次要是再不出面干預,不但天可汗的臉面無存,大唐帝國的安全和利益也要受到赤裸裸的威脅和侵犯。李世民下詔怒斥麹文泰,點名要高昌的執政大臣阿史那矩入朝,當面做出解釋。

可是,麹文泰卻拒絕派遣阿史那矩,只派了長史麹雍來到長安,裝模作樣地向唐太宗謝罪。

李世民叫麹雍回去告訴麹文泰:要謝罪可以,但是要拿出點誠意和實際行動來。當初東突厥敗亡時,很多流亡當地的漢人轉而投奔了高昌,你們馬上把這些漢人都送回來。

麹雍帶著李世民的詔命回去後,麹文泰依舊裝聾作啞,毫無行動。

非但如此,他還變本加厲,又聯合西突厥大舉進攻他的死對頭焉耆,連破焉耆三座城池,大掠其男女而去。滿腹冤屈的焉耆國王龍突騎支連忙遣使向天可汗告狀。

李世民再次遣使詰問高昌。麹文泰卻冷笑著說:「蒼鷹在高天上飛翔,野雞在荒草中躲藏,貓在堂間悠遊嬉戲,鼠在洞里偷吃東西;各得其所,難道就不能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天地么?」(《資治通鑒》卷一九五:「鷹飛於天,雉伏於蒿,貓游於堂,鼠噍於穴;各得其所,豈不能自生邪?」)

明擺著,麹文泰根本就沒把天可汗放在眼裡。他甚至還遣使對薛延陀的真珠可汗進行挑撥,說:「既為可汗,則與天子匹敵,何必對唐朝卑躬屈膝,頂禮膜拜呢?」

李世民隨即遣使對麹文泰發出了嚴厲警告:「為惡不誅,善何以勸!明年當發兵擊汝!」

面對唐朝的戰爭威脅,麹文泰毫不示弱,開始高築城牆,深挖壕溝,積極備戰。

又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開始玩火了。

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可不想引火燒身,他趕緊遣使向李世民大表忠心:「我受大唐厚恩,常思報答,請允許我發兵作為前鋒進擊高昌。」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十一月,李世民對麹文泰發出了最後通牒,下詔「示以禍福,征之入朝」,希望他能懸崖勒馬,悔過自新。然而,麹文泰卻依舊置若罔聞,「稱疾不至」。(《資治通鑒》卷一九五)

在所有的政治手段都宣告無效後,天可汗終於忍無可忍,只能開動戰爭機器。

是年十二月,李世民任命侯君集為交河行軍大總管、薛萬均為副總管,率趙元楷、阿史那·社爾等將領,大舉發兵遠征高昌。

聽說唐朝真的出兵了,高昌朝野頓時人心惶惶,可麹文泰還是一臉鎮定自若的表情。

他胸有成竹地對群臣說:「長安距我們七千里,其中沙漠戈壁就有兩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大軍豈能通過?以前我去長安,親眼看見秦隴北部地區一片荒涼,城邑蕭條,和隋朝根本沒得比。如今他們伐我,發兵多則糧草運送不及,發兵若少於三萬人,我們完全有力量將其制伏。現在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以逸待勞,坐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