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世民:當皇帝這點事 貞觀CEO的管理哲學

作為大唐貞觀的CEO,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在短短二十年間打造出一個彪炳千秋的煌煌盛世,成就冠絕百代的一世偉業,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他擁有一套極其高明的管理哲學。因而能夠把當時第一流的人才全部吸引到他的身邊,從而發揮出空前絕後的創造力。

從武德年間起,李世民的麾下就可謂是「謀臣如雲,猛將如雨」。到了貞觀時代,各種人才更是紛紛湧現,濟濟一堂。初唐四傑中的盧照鄰就曾描述過貞觀一朝的人才盛況:「虞(世南)、李(百葯)、岑(文本)、許(敬宗)之儔以文章進,王(珪)、魏(徵)、來(濟)、褚(遂良)之輩以材術顯,咸能起自布衣,蔚為卿相,雍容侍從,朝夕獻納。我之得人,於斯為盛!」(《全唐文》)

貞觀的人才集團不僅在當時是最優秀的,而且跟其他朝代比起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如王夫之所說:「唐多能臣,前有漢,後有宋,皆所不逮。」(《讀〈通鑒〉論》卷二十)

那麼,貞觀一朝人才輩出的原因是什麼呢?

換言之,李世民在人力資源的開發上究竟有何秘訣呢?

貞觀元年,李世民剛剛上台執政,就命當時的右僕射封德彝負責向朝廷推薦人才。可是好幾個月過去了,一直沒見什麼動靜。李世民很不高興,就詰問封德彝。

封德彝一臉無辜地說:「不是臣不盡心,而是當今天下確實沒什麼人才啊。」

李世民頓時臉色一沉,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資治通鑒》卷一九二)

封德彝無言以對,只好慚悚而退。

這段話就是李世民用人哲學的精髓。正所謂「人才有長短,不必兼通」,所以關鍵是要「捨短取長,然後為美」(《全唐文》卷十,《金鏡》)。也就是說,在真正高明的管理者眼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人才。因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身上都有優缺點,並且都有一些不同於他人的特點或特長。身為一個組織的領袖或者人力資源的管理者,就是要善於發現每個人身上的獨到之處,然後把他們放到最適合的位置上,讓他們的才能與他們的職務相匹配,從而發揮出最佳效能。

進而言之,在很多時候,一個高明的管理者從你身上發掘出的優點,很可能連你自己都很少意識到,甚至根本不曾察覺。

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發現人才的眼睛。

封德彝顯然不是一個稱職的管理者,因為他缺少這樣一雙眼睛。

無怪乎李世民會挖苦他:從前天下治理得好的人,難道是跑到別的朝代去「借」人才嗎?是你自己沒有知人之明,怎麼能把天下人全給看扁了?

但是,知人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魏徵就說:「知人之事,自古為難。」(《貞觀政要》卷三)李世民自己也說過:「用人之道,尤為未易。」(《金鏡》)

那麼,李世民又是如何鑒別人才之優劣長短的呢?

除了從戰爭年代起就煉就了一雙識別人才的慧眼之外,貞觀年間的李世民還會不定期地召開「民主生活會」,讓大臣們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從而準確把握每個人的優點,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

比如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十二月,李世民就舉辦了一場宴會,邀請了當時政事堂的所有宰相出席。酒過三巡之後,李世民忽然用一種閑聊天的口吻對侍中王珪說:「愛卿見識深遠,而且口才又好,現在就請你從房玄齡開始,對在座諸位一一評鑒,最後也談談你自己,看看你的才能跟他們比起來如何?」

王珪略微沉吟,而後環視眾人,有條不紊地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房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撰寫詔書和奏報事務,詳明而公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雜和緊急之務,妥當而周到,臣不如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爭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微臣與在座諸位比起來,也算是略有所長。」

李世民聽得頻頻點頭,深以為然。眾人也大為嘆服,承認王珪確實都說到點子上了。

實際上,李世民的這種做法就是今天管理學中所謂的「人才測評」。要做到「用人如器」,首先當然要知道每個人是什麼「器」。而李世民自己就是人才測評的頂尖高手,他對於部屬們的優劣長短,可以說是洞若觀火,了如指掌。

貞觀末年,有一次在朝會上,李世民就當著群臣的面對長孫無忌說:「朕聽說,主賢則臣直。但是人苦於不自知,今日就請你當面批評一下朕的得失。」

長孫無忌嚇了一跳,趕緊撿好聽的說:「陛下武功文德,跨絕古今,發號施令,事皆利物。《孝經》云:『將順其美。』臣順之不暇,實不見陛下有所愆失。」(《舊唐書·長孫無忌傳》)

李世民立刻皺起眉頭:「朕希望聽到自己的缺點和過失,可你卻一味阿諛奉承。那好,既然你們不談,那朕今天就當面談一談你們的得失長短,好讓大家引以為鑒。大家聽一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然後李世民就從長孫無忌開始,把面前的這些宰執重臣挨個評價了一遍。

「長孫無忌為人善避嫌疑,應對敏捷,比之古代賢者也毫不遜色,然而統兵作戰,卻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聰悟,面臨危難不改氣節,為官亦不私結朋黨,唯獨缺少的是耿直規諫、忠直進言。唐儉言辭漂亮流利,性情平和,善解人意,觥籌交錯之間,言語更是滔滔不絕,可惜跟隨朕整整三十載,卻無一言論及國家得失。楊師道性行純善,品德無可指摘,但是為人怯懦,難當大任,無論事務緩急,皆不得力。岑文本品性敦厚,文章是其所長,可是慣於引經據典,有時未免脫離實際……」

接下來李世民又一一評價了劉洎、馬周、褚遂良等人,雖然總的來說口氣還算溫和委婉,但是所說的內容卻都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相信當時在場的這些帝國大佬肯定都聽出了一身冷汗。

雖然他們的優點也都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但是身為臣子,每個人的軟肋居然被皇帝拿捏得如此精到,不嚇出冷汗才怪。

太宗的這雙眼睛可真「毒」啊!

正是因為具有這種犀利的眼光和洞察一切的能力,李世民才能「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並且建立起一套「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進而打造出一支各具所長、優勢互補的高績效團隊。

在晚年所著的《帝范》中,李世民就對這種「用人如器」的管理思想做出了極為精闢的闡述。千載之後讀之,字裡行間猶然閃爍著發人深省的智慧光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