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年號:貞觀 賞賜功臣,以強宗室

一道難題擺在了登基還不到二十天的李世民面前。

是戰,還是和?

作為曾經的最高軍事統帥,李世民恨不得馬上與突厥人開戰;可作為一個剛剛即位的天子,李世民知道自己決不能草率行事。

因為國內政局未穩,一旦與突厥人全面開戰,不但會對百姓造成負擔,不利於新政權的建設,而且萬一國內的反對派趁機起事,到時候內憂外患一齊襲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李世民只能暫時隱忍,與突厥人議和。只有這樣,才能為李唐王朝換取一個和平發展、積蓄力量的機會。

頡利大軍進抵渭水後,立即派遣心腹執失思力進入長安刺探虛實。執失思力一見到李世民,馬上用一種趾高氣揚、勝券在握的口吻說:「頡利、突利二可汗率領百萬大軍,如今已經到你們的家門口了!」言下之意是讓李世民放棄抵抗,服從突厥人的意志。

可是,執失思力錯了。

李世民並不是那麼好訛詐的。雖然他已經做好了與突厥人談判的準備,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向敵人示弱。相反,心裡越是傾向於和談,表面上就越是要擺出強硬姿態,拉出一副與對方決一死戰的架勢,才能贏得更多的談判籌碼。

所以,李世民決定給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執失思力一個下馬威。只見他臉色一沉,冷冷地說:「我與你們的可汗曾經當面締結盟約,前後饋贈給你們的金帛不計其數。可你們可汗卻背棄盟約,引兵深入,竟然還毫不慚愧!你雖是戎狄,亦有人心,怎能恩德全忘,大言不慚地自誇強盛?我今天就先砍下你的人頭!」

執失思力大驚失色,慌忙請求恕罪。左、右僕射蕭瑀、封德彝擔心與突厥人鬧僵,局面不好收拾,連忙替他求情,勸李世民按照禮節送他回去。李世民勃然作色:「我今天送他回去,蠻虜一定認為我怕他們,就會更加放肆!」說完立刻命人逮捕執失思力,把他囚禁在門下省。

隨後,李世民設下了一個疑兵計,然後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出玄武門,策馬來到渭水南岸,與頡利隔河喊話,責備他違背盟約。就在頡利滿腹狐疑之際,李世民等人的身後突然旌旗招展、鎧甲耀目,漫山遍野幾乎全是唐軍。

頡利發現執失思力沒有回來,原本就已經感到不妙了,現在看見李世民又有恃無恐地挺身而出,背後的唐軍更是軍容浩大,臉上不禁露出懼色。

李世民命軍隊稍稍退後嚴陣以待,然後獨自一人留下來與頡利談判。蕭瑀覺得皇帝太過輕敵,立刻攔住馬頭勸阻。李世民說:「我已計畫妥當,你有所不知。突厥所以敢傾國而來,直逼京畿,是以為我們國內有變,而朕新登帝位,勢必不能抵抗。我如果示弱,閉門拒守,蠻虜必定縱兵大掠,局勢就難以控制。所以朕單騎獨出,以示輕蔑之意;又炫耀軍威,顯示決戰之心,這一切肯定都出乎蠻虜的意料之外,讓他們難以應對。蠻虜孤軍深入,必有懼心,在此情況下,無論是戰是和,我們都有把握。制服突厥,在此一舉,卿等儘管旁觀!」

其後,事態的發展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頡利主動請和。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出長安西郊,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並饋以金帛。頡利可汗得到賄賂,如願以償地引兵北還。

一場迫在眉睫的大戰就這樣被李世民化於無形。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渭水之盟。

很顯然,李世民在這個事件中一如既往地表現出了過人的膽識和智慧。然而,毋庸諱言,渭水之盟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畢竟這是城下之盟,唐朝犧牲了府庫中的大量金帛,才換取了這個和平的結果。對此,李世民在後來的日子裡一直耿耿於懷。

儘管對於後人來說,李世民在渭水之盟中的表現仍然是可圈可點的,但是對李世民本人而言,與其說這次結盟是一個值得炫耀的光榮事迹,還不如說這是他在心中長時間引以為憾的恥辱記憶。

換言之,在戰場上無往不勝的堂堂李世民,還是無可奈何地被要挾了一把。

所以,就在頡利可汗得到賄賂、滿載而歸的同時,李世民正在用一種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口吻對蕭瑀說:「所以不戰者,吾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靜以撫之。一與虜戰,所損甚多……故卷甲韜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惰,不復設備,然後養威伺釁,一舉可滅也。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矣!」(《資治通鑒》卷一九一)

在引兵北還的路上,頡利肯定頗有幾分得意。他自以為這次趁火打劫非常成功,他自以為在李世民自顧不暇的時候咬他一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頡利並不知道,這將是他最後一次入侵唐朝,也將是他最後一次從李唐皇帝的手中得到賄賂了。

很快,他就將為此付出無比慘重的代價。

通過短短三年的養精蓄銳之後,李世民就向頡利可汗揮出了復仇的鐵拳,結果一拳就將東突厥砸得粉碎。而頡利可汗則作為一個屈辱的亡國之君,在長安度過了幾年生不如死的軟禁生涯,最後抑鬱而終。

可見,李世民所說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絕不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也絕不是毫無把握的吹牛,而是忍辱負重、卧薪嘗膽的典型表現。

為了政權的鞏固和百姓的安寧,李世民竭力避免戰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李世民沒有為戰爭做準備。儘管已經貴為天子,可李世民身上的尚武精神仍然沒有絲毫減退。

就在突厥人撤兵的幾天後,李世民立刻召集禁軍將士訓話。他說:「戎狄侵盜,自古有之,這並不值得憂慮。值得憂患的是每當邊境稍微安寧,君王就沉湎於逸樂之中而忘記戰爭,所以敵寇一旦入侵就莫之能御。而今,朕不打算徵調你們去開鑿池塘、修築宮苑,只要你們專心練習弓矢。平常無事,朕就當你們的教練;突厥入寇,就當你們的將軍。如此,希望天下百姓能得享太平!」

隨後李世民就把顯德殿庭當成靶場,每天召集數百名禁軍將士訓練射箭。他親自主持考試,中靶次數多者,就賞賜弓箭、刀槍、布帛,同時給予他們的將領上等考績。

此舉頓時讓滿朝文武瞠目結舌。

按照唐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絞」,也就是說,只要拿著武器進入天子所在的地方,一律要處以絞刑。如今皇帝居然天天帶著一幫士兵在大殿前射箭,這算什麼事?不但有失體統,而且皇帝的人身安全也毫無保障。群臣嚇壞了,紛紛勸諫說:「讓一些卑微的士卒在宮殿中拉弓射箭,而陛下卻置身於他們中間,萬一有狂徒居心不良,暗中下手,實在是令人防不勝防。陛下這麼做,是沒有以社稷為重啊!」

有一個名叫封同人的地方刺史聽說此事,專門從任職的韓州(今山西襄垣縣)千里迢迢地趕回京師,就是為了面見李世民,勸諫此事。

然而,對於所有人苦口婆心的勸諫,李世民一概不以為然。

他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從此與千古一帝李世民一起名垂青史,成為後世的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

沒辦法,這就是李世民。

他的胸襟、氣度和自信心就是如此異於常人,有時候甚至顯得不可理喻。

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李世民是對的。

這些禁軍士卒並沒有辜負李世民。此後不但什麼意外都沒有發生,而且「由是人思自勵,數年之間,悉為精銳」(《資治通鑒》卷一九二)。

登基一個月後,李世民拿出了一份封賞名單。

這是玄武門之變的一等功臣名單。

上面共有五個人,全部獲封一等公的爵位,他們是:長孫無忌,封齊國公;房玄齡,封邢國公;尉遲敬德,封吳國公;杜如晦,封蔡國公;侯君集,封潞國公。

前面這四個人進入名單並不奇怪,讓人感到萬分詫異的是最後一個:侯君集。

這個秦王府的普通武將,憑什麼躋身一等公的行列呢?論出道以來的資歷和戰功,他絕不在秦叔寶、程知節等人之上;論史書有載的政變中的表現,他甚至都不如「獨力閉宮門」的張公瑾,可侯君集為何卻能一夜之間平步青雲呢?這是否意味著,他在玄武門之變中曾立下某種特殊的功勛呢?

現存史料絲毫沒有這方面的信息,在《舊唐書·侯君集傳》中,只有這麼一句話:「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新唐書》更簡略,只有七個字:「預誅隱太子尤力。」

眾所周知,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三人是李世民最得力的心腹智囊,整個玄武門之變的詳細計畫很可能就是出自他們的謀劃;而尉遲敬德無疑是秦王府第一驍將,在政變中更是發揮了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射殺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又如危急時刻高舉太子和齊王頭顱摧毀其部眾鬥志,再如最後一刻入宮逼迫高祖(雖然高祖「泛舟海池」一幕有所虛構,但是尉遲敬德在第一戰場的形勢穩定後繼而參與逼宮行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