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玄武門之變 禍到臨頭,秦王亮劍

李建成立刻奏請高祖,讓齊王李元吉取代秦王李世民出征。

高祖欣然同意,命李元吉率領右武衛大將軍李藝、天紀將軍張瑾等人馳援烏城。李元吉進而徵調秦王府的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叔寶等一干驍將,同時抽調秦王帳下的精銳部隊,將他們全部編入了北征軍。

事情明擺著,太子和齊王要藉此機會徹底瓦解李世民的軍事力量,把他變成砧板上的魚肉,並一舉置於死地。

圖窮匕見的李建成決定對秦王發出最後一擊。他對齊王說:「眼下你已兼并了秦王的精兵猛將,手握數萬部眾。我準備和秦王在昆明池(唐長安城西南)設宴為你餞行,然後在餞行宴上命壯士將他擊殺,告訴父皇說是暴病而亡,父皇不相信也得相信。我自當命人遊說,讓他把朝政大權移交給我。即位之後,我自當立你為皇太弟。尉遲敬德等人既然已落入你的手中,最好在出征途中隨便找一個借口將他們全部砍殺,看誰敢不服!」

如果李建成的這個計畫成功,那麼歷史上就沒有什麼「玄武門之變」了,而是——「昆明池之變」。

關鍵時刻,有個小人物改變了歷史。

此人是李世民安插在東宮的一個卧底。

他叫王晊,時任東宮的率更丞。太子和齊王的計謀剛剛議定,王晊就趕到了秦王府,將這個絕密情報告知了李世民。

李世民隨即將此事告訴了長孫無忌,頓時激起了眾人的強烈反應。在最短的時間內,秦王府的幕僚們全都齊集到了他的左右。人人摩拳擦掌,個個義憤填膺。

聽到消息的這一刻,李世民無比驚奇地發現——自己最強烈的感覺竟然不是憤怒和震驚,而是一種解脫、一種如釋重負。

這是一種良心的解脫。

這是一種道義上的如釋重負。

既然太子和齊王,可以毫不猶豫地對親兄弟揮起屠刀,那自己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現在李世民終於知道,要舉起寒光閃閃的屠刀,除了智慧、勇氣和力量之外,還需要一種東西。

那就是殘忍。

是的,殘忍!

如果道德秩序和禮教倫常註定會讓一個人變得謹小慎微、無所作為,那就拋棄道德的束縛,掙脫禮教的捆綁。

如果仁愛與親情註定會讓一個人變得優柔寡斷、軟弱不堪,那就斬斷仁愛的牽纏,割捨親情的鎖鏈。

李世民相信,為了完成上天賦予他的神聖使命,自己就必須從一撇一捺的「人倫的小我」中升華出來,去追求那個超越時空、輝映古今的「歷史的大我」。

至此,這場令人不安的靈魂拷問終於塵埃落定。

當秦王李世民從這場道德困境和靈魂的煎熬中解脫出來之後,他對心腹和幕僚們說的第一句話是:「骨肉相殘,古今大惡!我誠然知道禍在旦夕,但是仍然希望由他們率先動手,然後我們再以正義之名討伐,這樣不是更好嗎?」

也許,這就是李世民這場靈魂拷問的真相。

也許對於自己內心的困惑,李世民並不是沒有答案,而是一直在期待太子和齊王能給他一個答案。

而今答案終於出來了——讓你們率先舉起罪惡的屠刀,然後我的復仇之刃就能鍍上一層正義的光環。讓你們把我逼到絕路,然後我的身上就會披上一件「悲劇英雄」的戰袍。讓你們在世人面前充分暴露同根相煎的嘴臉,我的所有反擊行動就會變得順理成章,甚至是大義凜然。

所以,亮劍吧,讓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治PK最終見一個分曉。

當李世民意味深長地說出那句「欲俟其發,然後以義討之」的話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最晚到李世民獲悉太子「昆明池政變」的陰謀時,他已經在道義上完成了對自己的拷問和說服,或者說已經在自己的生命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靈魂蛻變。

他可以殺弟、可以弒兄、可以逼宮、可以篡逆;他願意犧牲仁愛、犧牲親情、犧牲人性中許多柔軟而美好的東西……為了奪取儲君之位和至高無上的皇權,李世民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

可是,如果我們以為李世民接下來會斬釘截鐵地喊一聲——「殺!」然後就開啟了玄武門之變,那我們就太低估他了。

李世民固然已經下定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可他必須確認的一點是——身邊的這些人是否也下定了同樣的決心?

為了確認這一點,李世民就必須有意識地拉長這個思考和抉擇的過程,好讓所有的股肱心腹都來表決心、抒壯志。說白了,就是讓大夥都來立一份無怨無悔的投名狀。

在大夥提著腦袋賭明天之前,一定要讓他們發自肺腑地認為——

這場惡仗絕不僅僅是為了我李世民而打,更多地是為你們自己的身家性命、榮華富貴而打。

除了讓心腹們都來立這樣的投名狀之外,李世民或許還有一層考慮,那就是——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場不為人知的靈魂拷問在現實中重演一遍,以便為即將發動的流血政變獲取更多的道義資源,提供更多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依據,進而在世人和後人的心目中贏得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也許正是出於上述原因,所以儘管李世民已經下定了決心,可表面上仍舊裝出一副優柔寡斷、痛苦彷徨的樣子。於是,接下來《資治通鑒》所記載的「眾府僚力諫秦王」的這一幕,就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了很強的作秀成分——秦王的手下個個心急如焚、拚命苦勸,恨不得把心掏給秦王看;可李世民卻猶猶豫豫、推三阻四,完全沒有平日的勇武果敢之風。

尉遲敬德第一個跳起來說:「人之常情,誰不畏死!如今大家願意為大王效死,此乃上天所授。大禍隨時可能降臨,大王怎麼能安然不以為憂?您縱然輕視自己的生命,又怎能不顧社稷宗廟之安危?大王若不用敬德之言,我將逃離王府,流浪江湖,不能留在大王身邊束手待斃!」

李世民沉默不語。

長孫無忌也忍不住道:「不接受敬德的建議,大事必敗,敬德等人必定遠走高飛,無忌亦當相隨而去,不能再侍奉大王了!」

話都挑明了,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看著李世民。

李世民沉吟半晌,終於開口了,可他的話一下子讓眾人的心涼了半截。

他說:「我的意見還是讓他們先動手,諸公可以再考慮考慮。」

來自東宮的威脅越大,眾人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就越強;秦王越是不置可否,眾人急於採取行動的自覺程度就越高。

李世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尉遲敬德急了,把尊卑拋到一邊,大聲說:「大王今天處理事情,一直猶豫,這是沒有智慧!面對危難,無法迅速解決,這是缺乏勇敢!大王素所蓄養的勇士八百餘人,如今都已進入宮城,全副武裝,如箭在弦,只等您一聲令下!大王說該怎麼辦?」

李世民把臉轉向其他幕僚,詢問他們的意見。眾人一致認為,就算現在不誅太子,兇狠暴戾的齊王也終究不願屈居太子之下。他們還向秦王透露了一件事,不久前,齊王府護軍薛實曾經對齊王說:「大王名字合在一起,成一個『唐』字,可見大王終有一天要主持宗廟社稷。」齊王聞言大喜,說:「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資治通鑒》卷一九一)

幕僚們接著說:「齊王跟太子的陰謀未成,就有奪嫡之意,如此狠毒之心,有什麼事干不出來!倘若二人得志,恐怕天下不再為李唐所有了。以大王的智慧和能力,擒獲二人不過像彎腰拾草一樣,為何只顧及個人節操,而忘卻社稷大計呢?」

該擺的事實都擺了,該講的道理也都講了,李世民卻依舊沉默。

他到底在想什麼呢?

眾人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

其實他們也都很清楚這件事情的性質。無論情勢如何緊迫,無論正義之幟如何高漲,一旦動手,就是奪嫡篡位,不僅貽當世之譏,更要取千古罵名。任何理由也改變不了它的性質。所以,與其說秦王現在缺的是智慧和勇敢,還不如說他需要的是更強有力的道德支援。

於是眾人問他:「大王,您認為舜是何等人?」

「聖人。」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說。

「假使舜在挖掘水井時不設法出來而被埋葬,他不過化為井裡的一撮泥土;假使舜在塗刷廩倉時不設法下來而被焚燒,他不過燒成屋頂的一團灰炭!如何能將恩澤普施天下、讓法則行於後世呢?所以,父母用小杖打,我們就該接受;父母用大杖打,我們就該逃走。因為要保全性命以圖大事。」眾人義正詞嚴地說。

李世民環顧了眾人一眼,命人取出一副龜殼,準備卜卦以占吉凶。

差不多了,該說的話都說了,眾人的決心也已經表露無遺了。最後一刻,李世民希望用天意來為這場靈魂的掙扎秀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就在此時,府僚張公謹剛好從外面匆匆忙忙地走進來。

他顯然是遲到了。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生性豪爽的張公謹一看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