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變的開端 李世民單槍匹馬離間可汗大軍

武德七年八月一日,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率領的大軍開始猛攻原州(今寧夏固原市),並很快突破外圍防線,連營南下,直逼長安。與此同時,為了多方牽制唐軍,突厥又派出偏師分別攻擊忻州(今山西忻州市)、并州和綏州(今陝西綏德縣),其附庸國吐谷渾也出兵入寇鄯州(今青海樂都縣)。

形勢危急。

八月九日,長安宣布戒嚴。

此時,北上禦敵的唐軍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難。由於關中連日來天降暴雨、洪水泛濫,許多道路和橋樑被阻斷,加劇了行軍的難度,後方的糧草和補給又供應不上,致使原本就委靡不振的士氣越發消沉。

八月十二日,唐軍與突厥大軍在豳州的五隴阪(今陝西彬縣西南)正面遭遇。突厥軍隊迅速搶佔有利地形列陣,唐軍將士大為震恐。李世民意識到一場惡戰已經在所難免,遂對李元吉說:「而今胡虜逼到眼前,不可示之以怯,當與之一戰,你能不能和我一起上陣?」

李元吉的嘴角滑過一絲冷笑:「胡虜兵勢如此強大,豈能輕率出戰?萬一失利,後悔都來不及!」

不出所料,齊王果然是一心作壁上觀來了。

大敵當前,副帥公然對主帥採取不合作的態度,這對原本渙散的軍心無疑又是一大打擊。史書沒有記載此次隨同出征的其他將領的情況,但我們根據唐軍此時面臨的不利局面,再結合李世民稍後出人意料的做法來看,其他將領的反應很可能和齊王一樣——有意無意地採取了消極避戰的立場。

此刻的李世民顯然在某種意義上被孤立了。

這個曾經對軍隊擁有絕對控制力的秦王、天策上將、十二衛大將軍,現在卻忽然變成了一個光桿司令。

連自己的部屬都無法支配,還打什麼仗?

外面的突厥大軍虎視眈眈,內部的局面又如此艱難,李世民該怎麼辦?

就在此刻,這個不按常理出牌的李世民再次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若無其事地對李元吉說:「既然你不敢出戰,那我就單獨前往,你就留在大營中觀戰吧。」

還沒等齊王反應過來,李世民已經率領僅有的百餘名親兵朝敵陣飛馳而去。

來到突厥大軍前,李世民高聲向頡利可汗喊話:「可汗既與大唐和親,為何背棄盟約,深入我國?我是秦王,可汗如果認為自己能打,就出來和我單挑!如果要以眾凌寡,我就用這一百人和你拼了!」

頡利可汗頓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這小子在玩什麼?居然只帶著百來個人出戰?而且居然用這種蹩腳的激將法逼我跟他單挑?他是不是早已埋設了伏兵,想引誘我往口袋裡鑽?

頡利可汗相信這其中必定有詐,於是按兵不動,笑而不答。

接下來,讓頡利更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李世民居然帶著他的一百名騎兵又往前逼近了一程,而且派人跑到他的侄子突利小可汗陣前,唧唧歪歪地不知道說一些什麼。頡利可汗滿腹狐疑地拉長耳朵,終於聽了個大概——「你從前跟我盟誓,有難同當,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無香火之情也!」

頡利可汗大驚失色。難道突利這小子早就跟李唐二皇子有一腿了?怪不得他這回屁顛屁顛地一定要隨我一同出征,原來是早有預謀,想趁兩軍交戰之際對我下黑手!好懸啊……還好自己遇事冷靜,剛才沒有一下子衝出去,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思慮及此,頡利轉過頭去看突利,只見他默不作聲,一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表情。

就在這時候,李世民再次逼近,正準備策馬跨過兩軍之間的河溝。頡利可汗立即派人去跟李世民傳話:「大王不必過河,我並無他意,只想與貴國重申前盟而已。」隨後傳令全軍,即刻收兵回營。

看著頡利可汗率大軍匆忙退去的身影,李世民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這回總算是忽悠過去了,可突厥大軍並未撤退,危險仍然存在。接下來該怎麼做?

李世民知道,急中生智的忽悠只能偶爾來一次,再來就不好使了。要讓突厥人退兵,必須在軍事上有所行動。即便沒有辦法與突厥大軍正面決戰,也要適當對他們施加壓力。同時讓李世民感到慶幸的是,這次成功的忽悠讓他抓住了突厥人的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頡利大可汗與突利小可汗之間的矛盾。

只要利用這個矛盾,軍事手段和謀略手段雙管齊下,進一步離間兩個可汗的關係,就能讓他們互相猜疑,最終迫使頡利可汗撤軍,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一刻,雖然連綿不絕的秋雨依舊籠罩在五隴阪的上空,可盤桓在李世民心頭多日的陰霾卻一掃而光。

李世民隨即召開了軍事會議。

他環顧著毫無鬥志的唐軍將領,胸有成竹地說:「突厥人最倚仗的武器是弓箭,如今他們在野地宿營,連日的雨水會使弓矢上的弦筋膠化,失去彈性,弓箭的威力就發揮不出來,猶如飛鳥折斷翅膀;而我們則住在可以升火的乾燥房屋內,刀槊等武器仍然銳利,此刻不發動攻擊,更待何時!」

當天夜裡,李世民出動軍隊,冒著大雨悄悄逼近突厥軍營。與此同時,他派遣了一個特使秘密潛入敵營,找到了突利可汗,與他進行了一番密談。史書沒有記載這次密談的內容,但是李世民肯定是向突利拋出了頗具誘惑力的橄欖枝。所以就在唐軍逼近突厥大營的同時,突利就已經愉快地同李世民派來的秘使訂下了盟約。

突厥軍隊絕對沒有料到,唐軍會在這個大雨滂沱之夜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軍營上下頓時一片慌亂。頡利可汗本來想要迎戰,可一想到他的侄子突利和李世民之間很可能有什麼陰謀,心裡馬上敲起了退堂鼓。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頡利終於決定退兵。

因為他絕不希望在與唐軍交戰的時候,讓這個居心不良的侄子從背後捅他一刀。

儘管此刻退兵讓頡利很不甘心,可他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遣突利和另一個親王阿史那思摩到唐軍大營,與李世民議和。而突利則藉此機會,正式和李世民結下了香火之盟。

此後突厥退兵,這場有驚無險的五隴阪之戰終於落下帷幕。李世民以他超乎尋常的膽識和謀略,演繹了一出經典的「孤膽英雄記」,不但兵不血刃地逼退突厥大軍,而且成功地締結了一個政治盟友,可以說在他輝煌的軍事生涯中又增添了精彩絕倫的一筆。

也許正因為李世民的表現太過精彩了,所以歷來很多人認為五隴阪之戰精彩得有些過頭。除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外,似乎還有嚴重低估突厥人智商的嫌疑。對此胡如雷先生也曾提出如下疑問:首先,突厥傾國而來,意在一決,怎麼會以優勢兵力而懾於世民的誘說,竟輕易講和退兵呢?世民的個人作用似乎誇大得太不近情理了。其次,世民施反間計是肯定的,但內容究竟是什麼呢?最後,世民對待二可汗的態度有顯著差別,可以概括為拉突利打頡利,採取這樣的策略有什麼根據和條件呢?

對此,胡如雷先生以陳寅恪先生的考證為依據,證實「大約在克長安前,世民曾遵突厥風俗,與突利可汗約為『香火兄弟』」(這可能只是一次非正式的口頭約定)。因此,李世民在五隴阪不戰而勝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是他在突厥上層中實行分化政策的反映,正因為世民在過去早已在二可汗中預布了棋子,才能在這次事件中收『叔侄內離』之效,取得戲劇性的結果。」(胡如雷《李世民傳》)

至於李世民派密使向突利施行反間計的具體內容,史書沒有記載,胡如雷先生也沒有提出他的看法,但是我們站在突利小可汗的立場上,完全可以推測出李世民向他傳達了怎樣的信息。

據《舊唐書·突厥傳》,突利可汗在「幽州以北」統領著數十個小部落,但由於「徵稅無度」,導致「諸部多怨之」。由此可見,作為頡利長兄始畢可汗的嫡子,突利不但因年齡關係未能繼承大可汗的寶座,而且現在連小可汗的位子也坐得不太穩當,日子顯然並不好過。在此情況下,李世民很可能會向突利做出承諾:只要他與李唐交好,密切配合李唐對突厥的一切軍事和外交行動,那麼李世民就能保證作為突利的強力外援,儘可能維護他的利益,幫助他鞏固地位,甚至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還可以幫他奪回大可汗之位。

為了自己的利益,突利可汗當然沒有理由拒絕李世民。

不管李世民採用了什麼手段,總之「五隴阪之戰」確實是不戰而勝了。

毫無疑問,五隴阪的精彩表現,使得李世民在那條通往權力頂峰的高空懸索上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我們不知道,當秦王李世民再次凱旋迴朝時,齊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會用一種什麼樣的眼神看他。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眼中那嫉妒和憤怒的火焰,一定燃燒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灼熱。

而此刻的高祖李淵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他首先當然是感到欣慰,因為窮凶極惡的突厥人終於走了,京師長安總算化險為夷了。但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