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原大決戰 激戰洛陽:東都成了人間地獄

王世充不必憂慮,因為竇建德肯定要出手。道理很簡單——唇亡齒寒。洛陽是竇建德的南面屏障,一旦被唐朝掃平,李世民的兵鋒就會直指河北,所以竇建德絕不會坐視王世充的滅亡。

當王世充派他的侄子——代王王琬和朝臣長孫安世驚慌失措地跑來求救時,竇建德立刻舉行了廷議,夏朝的中書侍郎劉彬隨即對時局作了一番完整而透徹的分析。他說:「天下大亂,唐朝據關西,鄭朝據河南,夏朝據河北,共成鼎足之勢。而今唐軍泰山壓頂一般進攻鄭國,從秋天到冬天,唐的兵力與日俱增,而鄭的土地則每天都在縮小;唐強鄭弱,必然不會支撐太久,一旦鄭國滅亡,夏朝也難以單獨存在。而今之計,不如把以前的仇恨和憤怒暫時放在一邊,出兵相救;夏軍攻唐軍之背,鄭軍攻唐軍之腹,定可大破唐軍。唐軍敗退後,再靜觀其變,若鄭國可滅則一併滅之,合兩國之兵,乘唐軍師老兵疲,進而奪取天下!」

竇建德完全同意劉彬的分析,隨後一邊遣使向王世充許諾出兵救援,一邊派遣禮部侍郎李大師前往唐營,勸李世民罷兵,解除洛陽之圍。可李世民當即扣留了李大師,對竇建德的建議根本不予理睬。

至此,唐朝與鄭、夏兩個割據政權的中原大決戰已經不可避免。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月,鄭朝梁州(今河南睢縣)總管程嘉降唐;二十六日,唐將陳正通攻克梁城(今河南汝州市)。

差不多在這個時候,李世民為了發揮唐軍騎兵野戰的特長,特別遴選了最驍勇的騎兵一千餘人,組成了一支精銳中的精銳——玄甲軍。軍中將士全部身穿黑衣黑甲,分成左右兩隊,命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任左右統領。每次出戰,李世民本人也披掛黑甲,親自指揮。在隨後的多次戰役中,李世民率玄甲軍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令王世充和他的軍隊聞風喪膽。

這一年正月底,屈突通和竇軌率部巡視各軍的營壘陣地,途中忽然遭遇王世充。唐軍猝不及防,差點被鄭軍殲滅。李世民聞訊,親率玄甲軍前往救援,大破王世充,生擒其騎兵將領葛彥璋,斬殺並俘虜了六千餘人。

二月初,由於洛陽被圍日久,糧食短缺,駐軍虎牢的王世充長子王玄應率數千人押運糧草救濟洛陽。李世民探知情報,命將領李君羨出兵狙擊。王玄應倉猝應戰,被李君羨擊潰,糧草全部落入唐軍手中,王玄應隻身逃回洛陽。

李世民覺得對洛陽發動總攻的時機已經成熟,遂遣宇文士及回朝請命。李淵批准了李世民的請求,並對宇文士及說:「回去稟告你們秦王,奪取洛陽是為了早日結束戰爭。克城之日,宮城中的乘輿法物、圖籍器械,凡不是私人物品的,由他收存保管,其餘子女玉帛,全部犒賞將士。」

李世民得命,遂於二月十三日率大軍進駐青城宮。唐軍未及修築營寨,王世充便親率二萬人馬出城攻擊。諸將皆懼,李世民命精銳騎兵在北邙山下列陣,隨後帶著各位將領登上北魏宣武陵察看敵情,對左右說:「賊兵已經到了窮途末路,這次王世充把全部兵力都投入戰場,準備決一死戰,若今日一戰破之,其後他便不敢再出城了!」於是命屈突通率五千人渡過榖水進攻王世充,隨後李世民親率騎兵沖入敵陣。

中原之戰中最為激烈的這場青城宮戰役就此打響。

為了探測敵陣的縱深程度並且打亂敵軍的陣形,李世民騎著他鐘愛的那匹通體純紫、奔跑如飛的駿馬颯露紫,在數十精騎的掩護下,像一支離弦之箭直直插入敵陣,最後竟然橫穿而出,一下打亂了鄭軍的陣腳。鄭軍士兵大為驚恐,被擊殺甚眾。可就在李世民縱橫馳騁、殺得性起的時候,一道河堤忽然擋住了他的去路。

那是榖水岸邊的河堤。李世民匆忙掉轉馬頭,準備和大軍會合。可是周圍密密麻麻全是敵軍,就連保護他的數十名騎兵也失散了。

李世民的身邊只剩下一個將領丘行恭。

這是李世民自中原開戰以來第三次身涉險境。

敵人圍了上來,流矢紛紛射向李世民,颯露紫前胸正中一箭。危急關頭,丘行恭連發數箭,射殺了幾名敵兵,隨即翻身下馬,把自己的坐騎交給李世民,然後一手牽著颯露紫,一手執長刀,左衝右突,大聲叱喝,終於和李世民一起殺開一條血路,與趕上來的大軍會合。(颯露紫也是「昭陵六駿」之一;戰鬥結束回營後,丘行恭為其拔箭療傷,但颯露紫終因流血過多而死;李世民為其題寫的讚辭是:「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颯露紫陣亡後,李世民所乘的是「昭陵六駿」中的另一匹寶馬什伐赤,此馬純赤色,是來源於波斯的汗血馬;在此後繼續圍攻東都的戰役中,什伐赤身中五箭,李世民為其題寫的讚辭是:「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李世民突出重圍後,王世充也迅速集結潰散的部眾,重新擺出陣形,繼續與唐軍鏖戰。

這一仗打得異常慘烈。從辰時(七時)一直激戰到午時(下午一時),鄭軍多次被唐軍騎兵衝散,可王世充卻屢屢整兵再戰,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頑強。

王世充知道,如果輸掉這一仗,今後他就只能龜縮在洛陽城裡,被唐軍壓著打了,所以他必須全力以赴。然而,儘管王世充已經拼盡了全力,這一仗他還是輸了。

因為,鄭軍跟唐軍的戰鬥力根本不在同一個級別上,尤其是在野戰方面。

午時過後,唐軍士兵越戰越勇,鄭軍士兵卻個個精疲力竭,開始往後潰退,再也不聽號令了。王世充萬般無奈,掉轉馬頭向洛陽狂奔。李世民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了洛陽城下,總共斬殺並俘虜了七千餘人。

唐軍隨後便將洛陽團團包圍,最後一個階段的攻城戰開始了。唐軍從二月下旬開始圍攻洛陽宮城,但是最後的攻堅戰卻要比李世民想像的艱難得多。

因為鄭軍的防禦部署非常嚴密,而且還裝備了大量重型武器。比如投石機,可投擲五十斤的飛石,投擲距離達二百步。可想而知,這樣的「炮彈」發射出去,每一發都可以把人砸成肉醬。此外還有一種巨型連弩,把弓拉滿的時候形狀大如車輪,箭鏃形同大斧,每次可以連續發射八箭,射程可達五百步。在這樣一些「尖端武器」的猛烈打擊之下,雖然唐軍日夜不停地從四面猛攻,付出了重大傷亡,但是一連打了十多天,洛陽宮城還是巋然不動。

唐軍將士筋疲力盡,以行軍總管劉弘基為首的一批高級將領紛紛請求班師。

可志在必得的李世民堅決不同意。他說:「我們大舉進攻中原,自應奪取洛陽,此乃一勞永逸之舉。而今東方各州皆已望風歸降,洛陽只是一座孤城,不可能堅持太久,眼看馬上就要成功,豈能棄之而去?」

隨後,李世民傳令全軍:「洛陽未破,師必不還,膽敢言班師者——斬!」

將領們只好收聲,可還是有人不服,偷偷跟長安打了小報告。數日後,李淵的一道密詔就到了李世民手上,意思也是讓他撤兵。李世民立刻擬了一道表奏,堅持認為洛陽必可攻克。為了加強說服力,李世民特意派遣此次隨同出征的軍事參謀封德彝奉表入朝,向李淵當面分析洛陽的形勢和報告前線的戰況。封德彝抵達長安後,稟報李淵說:「王世充原來所佔的地盤雖然不小,但是將吏離心離德,且如今大部都已歸降,號令所行,唯洛陽一城而已!王世充智竭力窮,朝夕之間即可攻克;倘若班師,賊勢復振,一旦各地賊兵再度聯合,其後必定更難對付!」

李淵聞言,隨即取消了撤兵的命令。

上下既已取得一致,攻克洛陽就只是時間問題了。為了避免更多的傷亡,李世民給王世充寫了一封勸降信,對他曉以利害、分析禍福。可王世充卻不予理會,準備和唐軍血戰到底。

因為王世充還存有一線希望,那就是來自北方竇建德的援軍。可是,從去年年底竇建德就已經答應要出兵援救,如今兩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竇建德在哪裡呢?

竇建德還待在他的都城裡面,這兩個多月來他一直按兵不動。

他在坐山觀虎鬥。

救當然要救,但必須考慮什麼時候才能救,竇建德必須拿捏一個最恰當的火候。

這個火候就是在王世充和李世民打得兩敗俱傷而洛陽將陷未陷之際。只有鄭、唐兩方的有生力量都被最大限度地耗盡之後,竇建德才會乘虛而入,後發制人,一舉進佔中原,坐收漁翁之利!

武德四年二月末,一直在冷眼旁觀的竇建德終於遲緩地出手了。

因為王世充已經山窮水盡,而唐軍也已成強弩之末。

火候到了!

竇建德不緊不慢地親率大軍渡河南下,於三月初一舉攻克孟海公盤踞的周橋(今山東定陶縣東南),生擒了孟海公。

下一步,只要竇建德向西越過虎牢關,便可挺進中原、直趨東都。

虎牢關位於今河南滎陽市區西北16公里的汜水鎮,是洛陽東面的天險和屏障,因西周穆王曾在此狩獵,捕獲一隻猛虎,並將虎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