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大唐開國 政客的假面具與誓言

李密收到東都朝廷的任命狀後,長長地鬆了一口氣。他終於可以調集精銳、全力對付宇文化及了。

李密知道宇文化及現在最大的優勢就是他的軍隊,畢竟這十幾萬人原本都是楊廣的近衛軍,其戰鬥力不可小覷。但是宇文化及最大的弱勢有二:一是他本人沒能耐,二是他的軍隊缺糧食。

為了充分利用這兩個弱點,李密想了一計——跟宇文化及言和。

宇文化及果然中計,從此讓將士們放開肚皮大吃大喝,他相信李密的三大糧倉不久就會向他敞開。可很快宇文化及就發現自己被愚弄了。因為李密有一個部屬犯罪逃亡,投靠了他,把李密的陰謀一五一十都告訴了他。宇文化及勃然大怒,立刻率軍渡過永濟河,向童山(今河南滑縣北)的李密大營發起進攻。

由於隋軍的糧食已經吃光,所以這一仗,隋軍將士人人抱定決一死戰之心,對瓦崗的進攻空前猛烈。從辰時(上午七時)到酉時(晚上七時),隋軍的攻擊一波緊接一波,一刻也沒有停止。李密率部奮力抵禦,激戰中被流箭射中,從馬背上一頭栽下,當即暈厥。左右侍從四散逃命,隋軍立刻蜂擁而上。

眼看李密將死於亂刀之下,瓦崗軍轉眼就要一敗塗地,生死存亡的一瞬間,有個人拚死挽救了李密的性命,也挽救了整個瓦崗的敗局。

他就是秦叔寶。

當所有人各自逃命的時候,只有他堅守在李密身邊,以一人之力擋住了圍上來的隋兵,李密才得以逃過一死。

秦叔寶救出李密後,馬上召集殘部,重新組織防禦,又擊退了隋軍的數次進攻。由於天色已晚,激戰了一整天的隋軍士兵都已精疲力竭,宇文化及只好率部撤出了戰場。

為了解決軍隊的糧荒,宇文化及一邊進入汲郡(今河南淇縣東)搜刮糧食,一邊派人回東郡,逼迫當地官民繳納軍糧。東郡的官民不服,宇文化及的手下就將他們逮捕,並且嚴刑拷打。東郡通守王軌忍無可忍,遂暗中派遣通事舍人許敬宗去晉見李密,請求投降。李密隨即任命王軌為滑州總管,並將許敬宗留任元帥府記室,與魏徵共事。

這個許敬宗日後成了李世民帳下的主要幕僚之一,與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孔穎達等人並稱「秦王府十八學士」,並在貞觀初年與魏徵、顏師古、孔穎達等人共同編修了《隋書》。

宇文化及得知王軌叛變,意識到自己在中原已經難以立足,不得不撤出東都戰場,率軍北上,準備朝黃河北面發展。

可一路上卻不斷有將領帶著部眾逃亡,南下投降了李密。其中有陳智略率領的嶺南精銳一萬餘人,樊文超率領的江淮勇士數千人,張童兒率領的江東勇士數千人。宇文化及無力阻止,只能帶著殘部兩萬人繼續北上,最後進抵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

李密知道宇文化及已經無所作為,遂留下徐世勣防備他反撲,然後率大軍返回洛口。

李淵父子及其政治軍事集團自從晉陽起兵之後,無論是南下河東、西進關中,還是攻克長安、建立大唐王朝,一路走來都是順風順水、所向披靡,幾乎從未遭遇過什麼挫折。

老天爺好像總是站在李淵一邊。

不過到了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七月,也就是大唐王朝剛剛建立的兩個月之後,這種凱歌高奏的大好形勢卻被秦帝薛舉在戰場上一舉打破了。

當時薛舉親率大軍進逼高墌(zhǐ,今甘肅涇川縣東),前鋒的小股部隊已經突進到豳州(今陝西彬縣)和岐州(今陝西鳳翔縣)一帶,來勢甚猛。可唐軍元帥、秦王李世民卻在這關鍵時刻染上了瘧疾。李世民只好命令軍隊深挖壕溝、高築營壘,並且把軍隊的指揮權暫時交給了納言、元帥府長史劉文靜和司馬殷開山,同時警告他們說:「薛舉一支孤軍,深入我方腹地,時間一久,必定糧草短缺、士卒疲憊。所以,他要是前來挑戰,你們千萬不要應戰,等我病癒,再為諸君破敵!」

然而,劉文靜和殷開山並沒有聽從李世民的警告。

一走出李世民的大帳,殷開山就對劉文靜說:「大王擔心您對付不了薛舉,才有此言。而薛舉聽說大王患病,必定掉以輕心,我們應該趁機露一手給大夥瞧瞧。」

此言正中劉文靜下懷,於是立刻率軍在高墌西南列陣,準備與薛舉一決雌雄。薛舉風聞唐軍出戰,大喜過望,一邊正面列陣,一邊派出一支奇兵繞到唐軍背後。

武德元年七月九日,薛舉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縣北)大敗劉文靜。唐軍的八道總管全部潰敗,超過半數的士兵陣亡,大將軍劉弘基、慕容羅睺、李安遠等人全部被俘。李世民只好率部撤回長安。薛舉乘勝進佔高墌,並將唐軍的屍體堆成一座高台,以炫兵威。

這是李淵自起兵以來遭遇的第一次慘重失敗。劉文靜等人自然是罪不可恕。回到長安後,劉文靜和殷開山當即被李淵革職。

淺水原兵敗實在是出乎李唐朝廷的意料,不過短短三天後,另一個意外的驚喜就抹掉了李淵和所有人心頭的陰影。

那就是郭子和的歸降。

郭子和這個人本來就沒什麼野心,自從去年三月在榆林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起兵後,一年多來始終固守榆林的一隅之地,基本上沒有什麼發展。他雖然自稱永樂王,但在起兵之初就堅決推掉了東突厥給他的「平楊天子」封號,可見其為人相對低調——起碼比欣然接受突厥冊封的劉武周和梁師都要低調得多。

而在隋末唐初這樣一個群雄爭霸的時代,一個低調和沒有野心的人是很容易出局的。

與其被人淘汰出局、落得個身死族滅、一無所有的下場,還不如主動出局,起碼可以保住後半生和子孫的爵祿富貴。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郭子和作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歸降唐朝。

李唐朝廷隨即任命他為靈州(今寧夏靈武市)總管。

後來的事實證明,郭子和的選擇是正確的。當四方的割據群雄逐一敗亡、灰飛煙滅的時候,他卻能步步高升、富貴常保。歸降不久,郭子和就被封為金河郡公,武德年間被賜姓李,拜右武衛將軍;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被賜封邑三百戶;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徙封夷國公;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轉任黔州都督;後來一直活到了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雖然他的生年史書無載,但稍微推算一下便可知道,他享年絕對在八十歲以上。

所以說,這是一個聰明的出局者。

李密把宇文化及逐出中原之後,東都朝廷人心大悅、群情振奮,只有王世充咬牙切齒地對麾下將士說:「元文都這幫人只是一群刀筆吏罷了,依我看,他們早晚要死在李密手上!我們自從跟李密的瓦崗軍交戰以來,殺死他們的父兄子弟不計其數,一旦成為他的手下,我們恐怕也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將士們聽完後大感憂懼,而比他們更憂懼的是元文都。他擔心的不是李密,而是王世充。

當王世充的這番話傳進他的耳中時,元文都立即與盧楚等人緊急磋商,決定先下手為強,在百官上朝的時候埋設伏兵,幹掉王世充。

政客的假面具一旦撕破,必然是一場血流滿地的生死PK。

可是,元文都和盧楚等人絕對不會料到,即將血濺東都的人不是王世充,而是他們。

因為他們的暗殺計畫剛剛擬定,一貫膽小如鼠的段達擔心干不過王世充,索性第一時間就把消息告訴了他。

王世充冷笑——就憑這幫耍筆桿的,也想跟老子動刀?

這一年的七月十五日深夜,三更時分,王世充突然發兵攻擊皇宮的含嘉門。元文都聞變,急入皇宮,把楊侗「請」到了乾陽殿,派兵守衛,然後命令各將領死守各道宮門,並進攻王世充。將軍跋野綱接到命令,剛剛率兵出宮,一遇到王世充就立刻下馬投降了。而將軍費曜和田闍(dū)在宮門外迎擊王世充,也逐漸不支。元文都見情況危急,準備親率禁軍從玄武門出宮,繞到王世充背後進行攻擊。

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負責管理宮門的長秋監(宦官總監)段瑜聲稱找不到鑰匙,無法打開宮門。而心急火燎的元文都面對那把「鐵將軍」,居然也一籌莫展。直到天色將明,元文都才折回身,準備從另一頭的太陽門出宮。

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當元文都行至乾陽殿時,王世充已經攻破了太陽門,帶著士兵殺進了宮城。

果然就像王世充說的,元文都這種人的確只能耍耍筆杆子,要說跟王世充動刀子,那絕對是在找死。連玄武門上的一把「鐵將軍」都奈何不得,就算拿到鑰匙,帶兵出了宮,元文都就能打得過王世充嗎?

他只能死得更快!

王世充一入宮,所有人都意識到死期已到,於是各自逃命。「七貴」之一的兵部尚書皇甫無逸拋下老娘和妻兒,慌忙砍開右掖門,逃出東都,直奔長安而去。而盧楚則一頭躲進了太官署(宮廷膳食部),被王世充的士兵搜出,亂刀砍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