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潛伏的李淵,強悍的李淵 走向長安

雨一直下。

從李淵帶著軍隊來到賈胡堡時就始終沒有停過。

軍營中的糧草快告罄了,太原的補給卻遲遲沒有到。

而出使突厥的劉文靜也還沒有回來,突厥人許諾的士兵和戰馬至今未見蹤影。

於是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便開始在軍營中悄悄流傳。消息說——突厥人和劉武周正準備進攻太原。

這是真的嗎?

李淵不願相信它是真的。

可又不敢確定它是假的。

這支離開太原還沒打過一場仗的軍隊,就這麼在大雨、糧荒和流言的多重困擾中躑躅不前、人心浮動。連日來李淵的心情也跟這雨水連綿的天氣一樣潮濕而陰鬱。

最後李淵只好召開一個緊急會議,討論到底是要打霍邑,還是要回太原。

與會的一些將吏提出了四條必須班師的理由。一、我們的糧草快完了,而宋老生和屈突通遙相呼應、據險而守,一時半會兒絕對攻不下來。二、李密雖然口頭上說與我們聯合,可這到底是不是一個陰謀還很難說。三、突厥人貪而無信、唯利是圖,劉武周曆來與其狼狽為奸,所以他們企圖進犯太原的消息不可不信。四、太原是我們唯一的根據地,義兵的家屬都在那裡,不如先回去保住大本營,然後再從長計議。

此言一出,多數人都投了贊成票。

李淵不置可否,把目光轉向一直悶聲不響的李建成和李世民,說:「你們意見如何?」

此時此刻,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了。

因為眾位將吏的意見讓他有些失望。

誠然,李淵也認為他們的說法有一定道理,萬一出師未捷而老巢被占的話,那麼後勤補給就會中斷,將士們就會喪失鬥志,隊伍就會陷入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這種危險的確是存在的,李淵心裡何嘗沒有相同的擔心和顧慮?但是換個角度來看,義軍自從大張旗鼓地南下以來,至今未打一仗、未下一城,倘若稍遇挫折就當縮頭烏龜,那還奢談什麼平定海內、問鼎天下?到時候不但會遭天下英雄恥笑,而且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人心和士氣也會潰散瓦解、功虧一簣!太原固然重要,可始終龜縮在老巢中就能高枕無憂了嗎?恰恰相反,這更危險!因為這麼做等於是在向隋朝的軍隊、向突厥人和劉武周、向四方群雄示弱!到時候這些人四面來攻,太原就能保得住嗎?就算勉強保住了,日後還要不要爭霸天下、要不要再度出征?如果再度出征,那麼來自後方的突厥人和劉武周的威脅不是照樣存在嗎?除非永遠龜縮在太原一隅,否則這個「前進還是後退」的問題就會像一場可怕的夢魘一樣永遠纏繞在李淵和所有人的心頭。

所以,選擇後退實際上是在逃避問題,而不是在解決問題。

既然這個問題不可能自動消失,既然前進和後退都存在危險,那麼為什麼不選擇前進、放手一搏呢?

想到這裡,李淵實際上決心已定。

但是這些話李淵不能說。

他必須讓兩個兒子來說。

所幸李建成和李世民沒有讓李淵失望。他們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四條反對班師的理由。一、眼下遍地都是莊稼,何必擔心斷糧?宋老生輕率急躁,一戰便可將其生擒。二、李密一門心思守著東都的大糧倉,一直在與東都軍隊進行拉鋸戰,根本無暇做長遠的打算。三、劉武周表面上投靠突厥,背地裡卻和突厥人互相猜疑;雖然貪圖太原,可他更擔心自己的老巢馬邑被人抄了後路。四、我們之所以舉義,就是為了奮不顧身拯救蒼生,先入長安、號令天下!如今遇上小小的挫折就遽然班師,恐怕義軍會一朝解體。我們就算困守太原一城之地,到頭來還是一小撮盜匪而已,拿什麼保命?

最後,李建成和李世民瞟了眾人一眼,毫不客氣地說:「定業取威,在茲一決!諸人保家愛命,所謂言之者也;兒等捐軀力戰,可謂行之者也……雨罷進軍,若不殺老生而取霍邑,兒等敢以死謝!」(《大唐創業起居注》)

這是李淵集團內部在軍事戰略上發生的第一次分歧。

李淵看了看這兩兄弟,又看了看他的一大幫文武將吏。一邊兩票,一邊N票。他最終咬咬牙作出了決定——多數服從少數。

打!

自助者天助之。

或許是李淵父子的堅持最終也感動了上蒼,七月二十八日,太原糧草運到。

八月初一,天空放晴。

八月初二,李淵命全軍在太陽下暴晒鎧甲、武器及其他衣服裝備。

八月初三,天色剛亮,李淵率全軍開拔,沿著東南山麓的小道直插霍邑。

「如果宋老生拒不出戰,你們說該怎麼辦?」在路上,李淵問李建成和李世民。

兩兄弟胸有成竹地說:「宋老生有勇無謀,我們只要派小股騎兵在城下挑戰,他沒有理由不出戰;假如他仍然固守城池,我們就散布消息,謊稱他消極怯戰,正暗中準備向我們投降。宋老生擔心被同僚告發,不戰也得戰!」

李淵點點頭:「你們的判斷沒錯。宋老生沒有趁我們被困於賈胡堡時發動攻擊,我就估計這個人沒多大能耐了。」

部隊迅速進抵霍邑。李淵率數百名騎兵在霍邑東面數里等待步兵主力,李建成和李世民率數十名騎兵馳至霍邑城下,一邊揚鞭揮手製造攻城假象,一邊高聲詬罵試圖激怒宋老生。

有勇無謀的宋老生果然一下就被激怒了,率領三萬人分別從東門和南門出擊。李淵急命殷開山召集後續的步兵主力進入戰場,隨後命李建成在城東列陣,命李世民在城南列陣。

為了一戰消滅宋老生,防止他逃回城中據守,李淵決定佯裝敗退,吸引宋老生更遠地脫離城池。

宋老生首先對東面的義軍發起進攻。李淵與李建成假裝受挫,開始往後退卻。李世民與部將段志玄立即率騎兵從南面直衝宋老生軍陣,攻擊他的後面。

雙方短兵相接,戰鬥異常激烈。李世民衝鋒在前,一連砍殺數十人,手上的兩把刀都砍出了缺口,鮮血濺滿了他的衣袖。李世民甩甩袖子,繼續作戰。

在李世民的衝擊下,宋老生的陣勢開始散亂。李淵趁機命人在陣前大呼:「宋老生已經被活捉了!」

隋兵聞言鬥志全失、瞬間潰散,宋老生不得不轉身而逃。李淵率軍追至城下,城內守軍慌忙緊閉城門,放下一條繩索救宋老生。

宋老生攀上繩索,剛剛爬了幾米高,李淵的部將盧君諤就從後面縱身躍起,將他硬生生拽了下來,隨即一刀砍下了宋老生的首級。

這一戰,隋軍的三萬人馬全軍覆沒,李淵這邊也付出了極大的傷亡。兩軍的屍體層層堆積在霍邑城外的原野上,一直綿延了好幾里。

到了這一天的黃昏時分,略作休整之後,李淵下令軍隊開始攻城。當時義軍還缺少大型的攻城器械,士兵們都是強行攀上城牆,經過一番鏖(áo)戰,終於將霍邑攻克。

這是李淵南下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勝利,雖然付出了一定代價,但還是極大地鼓舞了士氣。進入霍邑後,李淵開始論功行賞。軍中負責授勛的官吏提醒他說:「奴僕出身的人,似乎不該跟一般戰士有同等待遇。」李淵說:「飛石流箭之間,不分誰貴誰賤;為何評定功勛的時候,卻要分尊卑等級呢?應該完全平等,有什麼功受什麼賞!」

攻克霍邑之後,李淵迅速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八月八日佔據臨汾郡(今山西臨汾市),八月十三日攻克絳郡(今山西新絳縣),八月十五日進抵黃河東岸的龍門(今山西河津市)。就在這一天,劉文靜和康鞘利也帶著五百名突厥士兵和兩千匹馬趕到了。李淵大喜,對劉文靜說:「馬多人少,正合我意!」

終於站到黃河岸邊了。望著奔騰咆哮的黃河水,李淵心中感慨萬千,只要一步跨過黃河,就能進入關中直取長安了。

夢想中的煌煌帝業似乎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李淵面前。

就在這個時候,關於下一步的進軍路線,軍隊中再次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剛剛投奔義軍的河東戶曹任瑰等人認為:不要攻擊屈突通重兵駐守的河東,應該從龍門直接渡過黃河,招降當地義軍,同時奪取潼關北面的永豐倉。如此一來,在攻克長安之前就可以把整個關中握於掌心。李淵本人也傾向於這個意見。

但是他手下的多數將領卻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先把河東郡這顆釘子拔掉,再渡河入關,以免後患。

謹慎的李淵決定暫不渡河,先與關中義軍取得聯絡後再作打算。

八月十八日,李淵給當時關中勢力最強的義軍首領孫華寫信進行招撫。六日後,孫華渡河前來晉見。李淵大喜過望,當即任命他為左光祿大夫,封武鄉縣公,兼馮翊郡(今陝西大荔縣)太守。隨後命左統軍王長諧、右統軍劉弘基等人率步騎六千,與孫華一起渡河,在黃河西岸紮營,等待大軍主力。

臨行前,李淵對王長諧說:「屈突通手下精銳不少,跟我們相距才五十餘里,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