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河崩裂 大隋帝國風雨飄搖

從大業十三年起,李密開始步入人生的巔峰階段。而瓦崗寨也從此名揚天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全盛時代。

這一年春,趙魏(約今河南省)以南、江淮以北的變民軍紛紛尊奉魏公旗號,如齊郡的孟讓,平原郡(今山東陵縣)的郝孝德、王德仁,濟陰郡(今山東定陶縣)的房獻伯,上谷郡(今河北易縣)的王君廓,長平郡(今山西晉城市)的李士才,淮陽郡(今河南淮陽縣)的魏六兒、李德謙,譙郡(今安徽亳州市)的張遷、田黑社、田白社,濟北郡的張青特,上洛郡(今陝西商州市)的周比洮(táo)、胡驢賊等,都不約而同地歸附了瓦崗。

李密盡皆授予官爵,命其仍統原有部眾,同時設立《百官名冊》遙領各部。此外,遠近四方的小股變民和青壯百姓也紛紛投奔瓦崗,部眾激增至數十萬人。瓦崗軍一舉成為當時聲勢最大的一支反政府武裝,而李密也成了四方群雄中風頭最健的人物。

由於部眾激增,李密命人緊急修築了一座方圓四十里的洛口城(今河南鞏縣東),作為元帥府所在地和新的根據地。隨後,他又派遣部將房彥藻向東擴張,先後攻克了安陸(今湖北安陸市)、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淮安(今河南泌陽市)、濟陽(今河南南考縣東北)等郡。一時間,黃河以南的郡縣悉數落入瓦崗軍之手。接下來,李密自然把目光轉向了那個最大的、也是最後的目標——東都洛陽。

這一年四月,李密命新附的孟讓率部突襲東都,在東市整整劫掠了一夜,一直到次日黎明才呼嘯而去。等到隋軍回過神來時,原本繁榮富庶的東市商業區早已被夷為平地。

此次行動雖然只是突襲,並未佔領東都,卻給東都的留守朝廷和周邊郡縣造成了極大的恐慌。數日後,鞏縣縣令楊孝和舉城投降李密。不久,負責把守虎牢關(今河南滎陽市西)的裴仁基也向李密獻關投誠。李密大喜過望,馬上封他為上柱國、河東公。

讓李密感到欣喜的,還不僅僅是得到虎牢關和裴仁基,而是順帶得到了他麾下的一員猛將——秦叔寶。

秦叔寶,名瓊,以字行世。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人,早年在隋將來護兒帳下,深得來護兒賞識。秦叔寶的母親過世的時候,來護兒還特地遣使慰問,令左右大感詫異:「家中有喪事的人多了去了,將軍從不過問,為何獨獨為秦叔寶之母弔唁?」來護兒回答:「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舊唐書·秦叔寶傳》)

差不多在秦叔寶歸附李密的同時,還有一個傳奇人物也來到了瓦崗。在歷代有關隋唐的演義和評書中,這個人一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用「婦孺皆知」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

這個人就是程咬金。

時至今日,中國老百姓對「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些俗諺依然耳熟能詳、津津樂道。可在正史中,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卻不是笨拙的斧頭,而是靈活的長矛;他使用「程咬金」這個搞笑名字的時間也很短,加入瓦崗不久就改了一個很嚴肅的名字——程知節,此後也一直以此名行世。可是,程咬金這個名字基本上家喻戶曉,但「程知節」在民間卻鮮為人知。

雖然,秦叔寶和程知節的生平不像演義描述的那麼色彩斑斕,但是在隋末唐初波瀾壯闊的歷史上,他們也的確是響噹噹的人物。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秦叔寶和程知節的名字也始終綁在一起,聯袂演繹了一幕幕亂世英雄的成長曆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瓦崗覆滅,他們一起歸降了王世充;後來,他們不滿王世充的為人,又向唐朝投誠,效力於秦王李世民;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們又追隨李世民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他們又一同進入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行列。

秦叔寶和程知節來到瓦崗後,李密立刻任命他們為驃騎將軍,統領麾下最精銳的八千名「內軍」。李密時常對人誇口:「我這八千精銳,足以抵擋百萬大軍!」

大業十三年,李密的麾下可謂兵強馬壯、人才濟濟,然而,他一心想奪取的東都也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因為,此時的東都還駐守著二十多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隋朝正規軍。要消滅他們,談何容易?

不過,在李密看來,這二十多萬守軍固然是東都留守朝廷的雄厚資本,但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包袱。道理很簡單——這二十多萬人每天都要吃飯。

幾年來,這支數量龐大的軍隊一直依賴於東都附近的兩大軍糧儲備基地:興洛倉和回洛倉(今河南偃師縣北)。如今,興洛倉早已被李密佔據,下一步,只要李密再把回洛倉拿下來,就能把東都這二十多萬軍隊活活困死!

這才是攻取東都的上上之策,李密想。

敵之要點即我之要點。大業十三年初夏,瓦崗軍與隋軍圍繞著回洛倉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四月十三日,李密命裴仁基和孟讓率二萬人進攻回洛倉,迅速將其攻克。洛陽的隋軍立刻出兵反攻,將裴仁基擊敗。

裴仁基撤退後,李密馬上親率大軍擊退隋軍,再次佔據回洛倉,隨後分兵進攻偃師(今河南偃師縣)和金鏞(舊洛陽西北部)。李密的計畫是一鼓作氣佔領這兩座城池,然後與回洛形成一個戰略協防的犄角,同時又能達到肅清洛陽外圍、縮緊包圍圈的目的。

然而,瓦崗軍在偃師和金鏞卻遭到了隋軍的頑強抵抗。眼看這兩座城池在短時間內難以攻克,而回洛倉又無險可守,李密只好在四月十五日放棄回洛,撤回洛口。

李密的撤兵對東都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因為此時的洛陽城已經斷糧數日了。越王楊侗當機立斷,趁李密回洛口喘息休整的間隙,命軍隊前往回洛倉運糧。

為了防止瓦崗軍突襲,楊侗一共派出了九支部隊,在洛陽到回洛倉的一路上嚴防死守,終於把回洛倉中的一部分糧食運回了東都。當長長的車隊滿載而歸的時候,楊侗長長地鬆了一口氣。有了這些救命的糧食,他就能死守東都,和李密打持久戰!

讓隋軍在眼皮底下運回了糧食,李密大為惱怒。四月十九日,李密親率三萬人馬再次佔領了回洛倉,並挖掘壕溝,修築城牆,發誓不讓隋軍再從這裡得到一顆糧食。

楊侗急命光祿大夫段達等人率七萬大軍進攻李密。四月二十一日,兩軍在回洛倉北面會戰,隋軍戰敗,撤回洛陽。

眼看東都已經岌岌可危,楊侗慌忙派遣太常丞元善達趕赴江都,向楊廣告急。元善達不辱使命,穿越重重險阻抵達江都,終於見到了天子楊廣,聲淚俱下地彙報了東都的嚴峻形勢,並請求楊廣速還東都。

楊廣一聽,大為不悅。

近臣虞世基注意到了楊廣陰鬱的臉色。他知道,天子最不想聽見盜賊猖獗的消息。過去,他也曾在這方面作過諍諫,可無一例外地觸逆了龍鱗,後來虞世基就學乖了,只一心一意取悅天子,於是君臣關係變得十分融洽。

這一次,虞世基當然知道該怎麼做。他輕描淡寫地對楊廣說:「年少的越王,被這些人給誑騙了!倘若形勢果真如此嚴峻,元善達又何由至此?」

楊廣大怒:「元善達這小子,竟然敢當廷欺君!」於是立刻命他前往東陽郡(今浙江金華市),名義上是讓他去徵集糧草,其實是叫他去送死。很快,元善達就在半路上被變民軍殺了。從此,再也沒人敢跟天子提起東都的情況。

沒人來報憂,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元善達帶來的不愉快,轉眼就被楊廣拋到了九霄雲外,江都的離宮依舊一派歌舞昇平。

正當楊廣沉浸在溫柔鄉中樂不思蜀的這一年,河東、隴西、河西、江南等地迅速崛起了一個個割據政權:他們是劉武周、梁師都、郭子和、薛舉、李軌、蕭銑。

這是意欲顛覆隋朝的第二波力量。

相對於大業七年到大業十二年的那一波反隋浪潮,大業十三年掀起的這一波,顯然動靜更大,來勢更猛。而且,這幾個核心人物的能量和號召力,也遠比此前那些暴民更為巨大!

劉武周,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少年時「驍勇善射,交通豪俠」,後隨軍東征高麗,以軍功授建節校尉,後調任馬邑郡鷹揚府校尉。馬邑郡太守王仁恭視其為英雄,讓他當了自己的親兵隊長。不久,劉武周因職務之便與王仁恭的侍妾私通,因擔心事情泄露,便糾集同郡豪傑刺殺了王仁恭,然後自稱太守,並投靠了東突厥。大業十三年三月下旬,劉武周登基稱帝,改元天興。

梁師都,夏州朔方(今陝西橫山縣)人,世代為郡中豪族,本人曾在隋軍中擔任鷹揚郎將。大業十三年春,梁師都率數十名徒眾刺殺郡丞唐宗,據郡而反,並自稱大丞相,北連突厥。同年三月,梁師都登基稱帝,國號為梁,定都朔方,改元永隆。

郭子和,同州蒲城(今陝西蒲城縣)人,曾在隋禁軍任職,因罪貶謫榆林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正逢當地爆發饑荒,人心思變,郭子和便暗中結交了十八個不怕死的弟兄,攻擊郡城,生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