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 枕邊風嬌嫂迷張亮 眼中釘賢相犯蕭瑀

大軍從高麗回來以後不久,馬周便接到了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審理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同志的謀反案。

張亮和他的兒子們

在建安城外蹲坑蹲了一個多月的張亮也回朝了。

回朝後,因為進攻遲疑,要被批評教育。可因為先前有功,又在建安上演了一出淡定無比的好戲,所以李世民決定不再做任何追究,還賞了很多東西。這對張亮,尤其是有一個好老婆的張亮來說,很容易產生自滿的情緒。

娶個好老婆,影響三代人。

娶個壞老婆,搞垮全家人。

妖嬈而又嫵媚的亮嫂得到了張亮最深沉的愛,張亮,聽老婆的話。在張亮外出打仗的時候,亮嫂很寂寞。寂寞的她喜歡到道觀尋歡,跟道士秉燭夜談,這也是常有的事。某日,一個會算卦的道士(貌似道士都會)告訴亮嫂:

「有弓長之君當別都。」

張亮經常出差,所以,亮嫂不等張亮了。她跟一個年輕帥氣的男歌手(伶人)私通,這讓張亮的兒子很不滿。

張亮的兒子張顗,其實不是亮嫂生的,因為亮嫂是張亮發達以後新找的媳婦兒,元配夫人早就被他丟到一邊兒去了。亮嫂和男歌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只是沒人敢告訴張亮。張亮看媳婦對男歌手有一種前輩呵護小輩的喜愛,便自己做主,讓這小歌手認他當乾爹。

這是張亮常用的手段,至於為什麼,很快見分曉。

就這樣,普通的私通,順利演變成了乾兒和乾娘之間的私通,鬧得滿門風雨。

亮嫂更加滿足了。

亮嫂也是懂些詩賦的人,日子長了,也嚮往皇后、王妃的高貴典雅。

一日,她終於跟張亮說:

「我請大師算了一卦,大師說『有弓長之君當別都』。我仔細一琢磨,弓長君不就是張嗎?你說咱姓張的,哪個比得過你?是不是?有沒有?」

張亮沒有驚訝,因為他早就聽算卦的說過,他睡覺的姿態很像一條卧龍(類似於小貓、小狗蜷縮睡覺的那種狀態,大家可以盡情想像)。從那以後,他就開始認可了自己是真龍天子的命運。當然,枕頭風的力量是偉大的,沒有枕頭風,亮哥不敢造反。亮嫂吹枕頭風的力量尤其偉大,東征高麗後,張亮靠著軍功,野心驟然暴露。

更加讓人感覺噁心的是,張亮的胳膊上忽然長出了許多鱗片(穿鎧甲捂出來的)。

刑部尚書的工作是枯燥的,張亮在努力搞好夫妻關係,把該做的工作做好的同時,又開始著力解決人手問題。

幹革命,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不行的。張亮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決定利用自己的職權,收攬一些虎背熊腰的猛人,不管年齡大小,一律認做乾兒子。乾兒子數目的暴增,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亮哥的精神需求和亮嫂的生理需求。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張亮同志就有了五百多個兒子,這裡頭,以公孫常最為有名。公孫常懂八卦,曾經替亮嫂勸說張亮。

張亮下班後,去公孫常和程公穎(術士)兩位那裡聊天。

某日,他回到家中,見到亮嫂,第一句話就說:

「我名應圖讖!」

亮嫂因此露出了難得的笑容,走過來替張亮寬衣。

張亮忽然摸著自己的胳膊:

「而且,我還長了龍鱗!」

……

屁多成沼氣,謊多成真理。

張亮的行為讓一個叫常德玄的人看不下去了,他將張亮的故事上奏給了朝廷。謀反是朝廷大案,而且,謀反者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張亮,所以,李世民決定,讓處事公允的馬周前去辦理。馬周是窮後生出身,張亮自然是看不上的,接受盤問的時候,他咬定青山不放鬆。

「術士說過的話,你可曾記得?」

「我信佛,不信道。」

「那麼多虎背熊腰的兒子,是用來幹什麼的?」

「我熱愛佛法,這是在行善事。」

「你妻子李氏可曾參與?」

「……這是誰告訴你的?」

……

張亮嘴真硬。

馬周審了半天,一無所獲,只好上奏朝廷。

李世民聽說後,上朝問百官:「張亮有五百養子,他養這麼多人做什麼?朕以為他是想謀反,諸位以為呢?」文武百官根據對張亮的觀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認為,張亮的確是想謀反。

犯了死罪的張亮,就在這證據充足的情況下,被拉到長安西市斬首了。

同死者,術士程公穎。

至於亮嫂,史書沒有記載她的下場,估計是被充當官婢,去掖庭洗衣服去了。張亮,沒事兒別瞎鬧騰。

其實,刑部的事情,缺了張亮還真不行。

當初百官紛紛指責張亮的時候,只有一個人站出來表示反對。這個人,就是身在刑部的李道裕。等刑部尚書沒了人選,李世民才覺得,倒是先前饒了張亮更好,可惜沒給他機會。李世民說:「李道裕曾經說過,無論如何不能殺張亮,這話對啊。朕到最後沒聽,現在真是後悔!」

是日,以李道裕為刑部侍郎。

又是蕭瑀

李世民曾經很感激張亮,知道他信佛,有一次跟他開玩笑,道:「愛卿既然如此酷愛佛法,為啥不出家呢?」

張亮當然擺出一副要努力工作的樣子,說不能出家,出家影響社會團結。張亮把刑部工作做得像模像樣,可惜很快,他就被卷進了謀反案。張亮被殺後,不知道怎麼回事兒,也不知道是誰觸動了宋國公蕭瑀同學那脆弱的神經。在李世民休息的時候,他忽然找來,見他一臉不滿,李世民問:

「宋公這是幹嗎?」

七十歲的蕭瑀小孩子一樣生氣道:

「陛下,臣要出家!」

李世民又笑又氣,莫名其妙地看著蕭瑀,這個孝行感動天下,又很有才華的骨鯁之臣,怎麼會忽然想起出家來呢?想了片刻,李世民忽然明白過來,他沒好氣地對蕭瑀說:

「我也知道你喜歡佛法,你嚮往佛門,你想圖個六根清凈,你愛去便去,還跟我請示個什麼勁啊!」

蕭瑀得到李世民肯定的回答,心滿意足地走了。

半個小時後,蕭瑀又忽然殺了回來,表情凝重:

「臣剛才想了想,臣不能出家!」

李世民被他氣得肚子疼,臭罵了他一頓。蕭瑀同學聽出皇上討厭自己這種行為,愈發不高興。

回到家裡,他躺在床上做裝死狀不動彈,決心從今天開始稱病不朝。不過後來,人們還是在路上發現了蕭瑀,他誰的腔都不搭,只顧埋頭走路。到了朝堂,站在堂門口,賭氣不進來。李世民誰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蕭瑀這樣。更可怕的是,蕭瑀同學似乎閑出了毛病,開始狠狠揭發朝廷重臣的罪狀。

他終於進朝堂了,第一件事,就是狀告房玄齡有結黨營私的嫌疑。他一再說,這個房玄齡玩弄朝綱,有意謀反。

李世民幾乎被他氣暈,問:「你有證據嗎?」

蕭瑀同學先闡述了一些基本事實,譬如房玄齡喜歡自己謀算機要,也不跟別人討論,自己就敢下決定(這是李世民讓房玄齡這麼乾的)。再譬如房玄齡路上碰見他宋國公蕭瑀,連句溫暖人心的話都沒有,這讓蕭瑀很受傷。

李世民問他:「這就是說,你要狀告玄齡謀反嘍?」

蕭瑀情緒有點兒激動,他很肯定地說:

「陛下你不知道詳情,他也就是還沒反!(陛下不詳知,但未反爾。)」

李世民忽然怒了:

「你說話可別太過火,人不可求全責備,舍其短,取其長。朕雖然不聰明,但還沒笨到那種程度!」

蕭瑀還有話要說,卻被李世民的震怒給堵了回去。

他很鬱悶,但為了大唐的未來,他決心和惡勢力鬥爭到底,於是,對其他人的揭發也越來越猖狂。但蕭瑀同學忽然發現,皇帝李世民怎麼像不願意答理他似的。等確認李世民的確開始討厭他,蕭瑀徹底傷心了。這一天也趕巧,李世民在大庭廣眾之下,將蕭瑀訓斥了一番,還削掉了他的封號,把他弄到了商周去當刺史。

自古以來,忠臣都是這般下場,想想比干,蕭瑀忽然感覺有些凄涼。

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小人當道,國將不國!

哎呀,房玄齡

蕭瑀同學如此確定房玄齡有不軌心理,有什麼根據嗎?

有。

事情是這樣的:

唐軍東征高麗,梁國公房玄齡負責打理京師事務。一日,忽然有人奏報給房玄齡,說有人要謀反。房玄齡大驚,問:「是誰?」那人挺橫,指著房玄齡道:「就是你!」房玄齡聞言,立刻派了一匹快馬,將那人的舉報信送到了李世民手中。李世民看罷,非常生氣,讓使者回去,把誣告房玄齡的人給砍了。

而且,他親自寫信給房玄齡:

「愛卿太不自信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