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五章 唐太宗撤軍高句麗 窮馬周升職中書令

李世民召來李勣:

「我們圍城這麼長時間,城中的煙火一天天變少,但今天不一樣了!我聽見裡面有殺豬的聲音,晚上要做好準備。」

「殺豬?」

「是的,殺雞的也有。」

「怎麼?」

李世民眼神中露出一絲光亮,看著李勣。

李勣頓悟,點了點頭。

命令傳下去,唐軍一夜沒有合眼,三更,安市城城牆上忽然有許多黑影活動。這是幾百個高麗精銳,他們從城上被縋下來,準備攪擾唐軍。早已恭候多時的唐兵,等著他們殺過來,立刻開始戰鬥,片刻之內,就擊斃了幾十人。

高麗兵見情況不妙,殺出重圍,又撤了回去。

原本,梁萬春是想用五百精銳擾亂唐軍,再發動新一輪的進攻。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唐軍連日來根本就沒有懈怠,這夜更是一夜沒有一個人合眼,愣是把他們給坑了一把。對梁萬春來說,謹守安市之內,就是最好的辦法。

縮在城內不肯出來的守軍,讓主攻的李道宗沒了脾氣。為了能讓進攻更方便,他想了不少辦法。最後他決定,在距離安市城城牆百米的地方堆土,活活給他蓋出一座土山,和城牆連成一體。

根據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體積=底面積×高×1/3

土山最起碼要讓軍隊衝鋒上去,所以坡度最大在45°左右,我們約略可以計算出,這座土山至少需要一萬立方米的料。然而實際情況並非這麼簡單,這座土山不僅要求有一定的寬度,有一定的坡度,還要求足夠堅固,絕不能是豆腐渣工程,這給了李道宗不小的打擊。

可是,高麗兵的反應,常常讓原本進行得十分順利的工程毀於一旦。

土山已經接近城牆高度,高麗兵忽然跟唐兵較勁,在城牆牙子上也開始大幹起來,硬生生把城牆加高個十米。

太噁心了。

冒著槍林彈雨蓋土山的唐兵差點沒吐出來。

不過這也不妨礙進攻,完成土山主體後,士卒又在南側繼續填壓,將土山一側的坡度變得極小。就這樣,衝車和拋石機被拉上了土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唐軍把安市城剛壘起來的新牆砸壞,高麗兵便用很粗的木柵欄堵上。現場很容易出事故,因為生氣,李道宗同志親臨指揮,一不小心,還一腳踩空,人連滾帶爬地掉了下去。

壞消息是,李道宗的腳摔傷了。

好消息是,李道宗摔在了自己人手裡。

費了近兩個月的牛勁,土山即將建完。為了犒勞李道宗,李世民親自給他針灸,把李道宗感動得不輕。幾日後,這個用時六十天,用工五十萬的土山終於完工。就是這座土山,能讓唐軍組織一場浩大的衝鋒,將安市城攻陷。感謝土山,更感謝李道宗,丟人的事情即將發生。

李道宗摔傷後,他似乎沒有安排人把守。

但據李道宗自己說,他的確安排了果毅都尉傅伏愛駐守,只不過傅伏愛同志貪玩兒,出大事那天正在其他營地嘮嗑。真相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高高的土山,對高麗兵和唐兵來說,都是一樣的好登。你唐兵能靠近城牆,城牆上的人就能靠近土山,而且居高臨下,更加方便、快捷,從上往下衝鋒,殺人酣暢淋漓,頗有情趣。

傅伏愛真的不在。

手下沒有老大指揮,因為老大不喜歡曠日持久的攻堅戰,他說他去溜達溜達。土山也不太喜歡有那麼重的東西壓在身上,雙方拉鋸中,人家忽然宣布不幹,直接整個塌了下去,給傅伏愛和李道宗了個好看。

唐兵累死累活修築好的土山,就這麼不爭氣地塌了下去。

土山也是地球的一分子,它很講究情分,擁抱大地是土們唯一的夢想。它塌的方向正好沖著城牆,突然崩塌的幾千噸土料,氣勢磅礴地壓塌了安市城的城牆。這是千載難逢的進攻機會,可惜被白白浪費了。守將不在,士卒拚死爭奪,奈何城牆裡頭衝出的人越來越多,成功將他們逼退。

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而土山崩塌的消息愣是沒人彙報。

半天后,唐軍依然沒有反應。

高麗兵忽然殺了出來,還輕而易舉地將土山佔據。事情到了這個時候,李世民才知道,大家蓋了兩個多月的工程就這麼被人家給搶了。一怒之下,他宣布將傅伏愛斬首。李道宗也脫不了干係,李世民指著他說:「你罪當死,但朕念你有破蓋牟、遼東的功勞,給你特赦,讓你戴罪立功!」

說什麼都晚了,高麗兵佔據土山後,在山腳挖出丈把深的溝,將崩塌的地方全部圍起來。

然後,他們往裡頭倒了許多類似地溝油的東西,又添了許多木炭和柴火,用熊熊大火阻斷了唐軍的進攻。

而此時,傅伏愛同志正在其他營地吹牛,幾個侍衛把他拉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數落其罪狀,當場斬殺。

李道宗瘋了,他利用所有器械,對安市城展開了瘋狂的攻擊。

可惜,梁萬春的確是個很懂防守的人,連續幾日,他都用十分聰明的辦法保衛著安市的安全。

冬天來了,一切都該結束了。

這裡不是長安,東北的冬天來得很早,今天還有些暖意,明天,氣溫就有可能驟降。其實唐軍也早有計畫,決不能將戰事拖入冬季。高麗的冬天尤其冷,天氣變化加劇,幾天內,鮮草枯萎,河水凍結。唐軍的糧食也快吃光了,人和馬都沒了吃的,此地不可久留。

貞觀十九年九月十八日(公元645年10月13日),唐軍班師回朝。

走的那天,李世民特別嘉獎了梁萬春,賜給他百匹絹帛,為的是表彰他對自己城中百姓的保護,和對自己國君的忠誠。

梁萬春也是英雄,他站在安市城牆,朝著李世民遠遠地作揖。唐軍開拔以後,李世民先安排遼東和蓋牟兩城的百姓渡過遼河,在安市城下,唐軍高亢的軍歌響徹天地,安市沒有一個人敢出來(其他城池的早跑平壤去了)。

幾日後,唐軍渡過遼水,到達營州。

在遼東陣亡的將士屍首都被人運回了這裡,這是李世民的主意。如今大軍來到這裡,他先讓有司設太牢,自己則親自寫文祭奠。史書記載,李世民「臨哭盡哀,其父母聞之,曰:『吾兒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事情到了這裡,本該結束,但集會在幽州的高麗四萬四千人,卻再一次讓人感動。

車駕到了幽州,高麗百姓拜舞號呼,宛轉於地,連綿數里,都是揚起來的塵埃。

李世民說,「這場戰役,沒有勝利者。」

從數據上來看,誰贏誰輸,顯而易見。

唐軍先後拔取的城池有:

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

唐軍遷徙移民的人數有:

徙遼、蓋、岩三州戶口七萬人。

唐軍在所有戰鬥中的損失:

戰士死者近二千人,戰馬死者十之七八。

唐軍在所有戰鬥中殺敵:

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

現在,是到了最後公布唐軍人馬數量的時候了。

唐軍:海軍四萬人,陸軍六萬人。

所以,現在,我們終於明白,為什麼李勣、李道宗、張亮所率領的人馬,每次突擊,人數都那麼少。我們也終於明白,判斷一場戰爭的好壞,關鍵要看戰後,普通百姓的生活究竟進入到了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所以,到了幽州,四萬餘高麗族百姓山呼萬歲,在這裡重新開始了他們的生活。

……

人,一定要有尊嚴地活著。

李世民的是非功過

李世民最痛苦,他後悔得要死,在他看來,東征高麗是徹徹底底失敗的戰爭。這的確是他說的,後悔到最後,他想起了一個人:

「如果他還在,朕怎麼也不會出征高麗!」

說罷,令人騎著快馬,晝夜兼程跑到長安,殺豬宰羊地祭祀死去的魏徵,用以表達自己的後悔之情。此外,他還把魏徵的妻子、兒女都叫來,讓他們跑長途,跑到他的行宮,接受他的慰問和賞賜。李世民的舉動,很快讓朝中有識之士看透。當然,也有不少人在疑惑,李世民這是怎麼了?

事情還要從先太子李承乾說起,魏徵死後,李承乾耐不住寂寞,和侯君集、杜正倫謀反。而侯君集、杜正倫,一個是很有能力的大將,一個是很有能力的文人。侯君集不用多說,這個杜正倫,也是很有來頭的。整個隋朝舉秀才的都不超過十個人,杜正倫和他的兩個親兄弟,杜正玄、杜正藏,三人竟然都擢第,一門三兄弟,把不到十個人的名額給佔了三席。

於是,魏徵推薦他。

那個時候,有人告訴李世民,說魏徵背地裡就是和侯君集、杜正倫結黨營私,還經常拿著自己寫好的諫書給同僚們看。

李世民震怒異常,結黨營私先不去說,你拿著給我上諫的文書給別人看是什麼意思?

這完全顛覆了李世民對魏徵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