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于志寧清風感刺客 李四胖文華著奇書

兩位仁兄都受李承乾的重用,也跟著太子爺搗過許多蛋。因此,很多人視他們為壞蛋。兩位仁兄帶著匕首來到了長安城中於志寧的家裡,只是遠遠一看,便覺得這老頭有點兒意思。于志寧位居高官,家門卻整得跟荒廢了二十年的老宅似的。

兩人走進看似無人的府宅,躲在牆後打量著于志寧的家。

院內雖然乾淨,可一股陰風吹過,屋脊上的茅草氣依然讓人忍不住想要打噴嚏。

老頭家太窮了,兩位拿著刀逼近一點看,先從窗口往裡瞧,找了幾間只有幾件寒酸傢具的屋子,只有破桌子、米瓮,還有一摞一摞的紙張,沒有人。最後,他們終於在一個毫不像卧室的地方瞧見了正在熟睡的于志寧。

眼前的一幕,讓他們這兩個武士驚呆了,他們這輩子都忘不了,就是這樣一個朝廷高官,竟然會如此寒酸。

頭髮花白、身形消瘦的于志寧躺在一張破舊的床上,身子下面鋪的是草荐,枕頭是土塊堆起來的!

兩人雖然粗魯,但眼前的情景讓他們鼻子一酸,眼睛濕潤起來。老頭是孝子,枕著土塊睡覺並不能說明他人品如何,可你瞧瞧他的家,那是人住的地方嗎?!他怎麼不向朝廷反映?他怎麼不邀功請賞?他的老母親剛死,他為太子著急,太子卻想殺了他!很多人雖然為了利益活著,但咱不幹那狼心狗肺的事兒!

張師政忽然很想放聲大哭,他一把抓住透過窗戶瞧的紇干承基,問:

「殺,還是不殺?」

紇干承基扭過臉,張師政發現,這孫子竟然也一臉難過,失聲道:

「你說呢?」

於是扭頭便走,二人達成了統一意見,哭著走了。

是的,他們是干過許多錯事,可白日青天,誰想殺了於老誰就是畜生!

帶著這樣的想法,兩人回到了東宮,被太子狠狠批了一頓。

里里外外的人都對李承乾失望至極,唯有李世民還對這孩子存著一線希望。所有人中,屬魏王李泰活得最歡,他的幕僚都翹首企盼太子同志繼續渾蛋,李承乾一旦被廢,李泰肯定是首選。李承乾不是不知道李四胖覬覦他的太子位,他養那麼一幫武士就是為了跟李泰作鬥爭的。

可惜提前派上了用場,被外人知道了。

面對大哥的淫威,四胖同志不急不火,鎮定非常。

到了貞觀十六年(542)的春天,一個讓李承乾徹底喪失民心的工程完工了,主持者就是李四胖同學。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二十四歲的魏王李泰主編完成了一部對地理學影響深遠的書籍——《括地誌》。

括地誌

這部大書從貞觀十二年(538)就開始編,動用了四胖同學文學館中的所有學者。放到今天,這部書的簡介會是這個樣子的:

本書是魏王李泰接受太宗敕命所成,自貞觀十二年至貞觀十六年,前後四年,彙集魏王文學館幾十名學士精心打造而成。書中按照天朝都督府區劃和州縣建制,囊括了天朝十道、三百八十五州的所有地理信息,詳細記載各州縣的歷史沿革、山川、物產、古迹、風俗、人物、掌故等內容。

本書博採各類古書中對於各地地理的描述,旁求古志對於典故的記載,最終成形。全書五百五十卷,單序列就有五卷,牛氣衝天,是居家旅行、走親訪友之必備禮品。

我們的口號是:

買房太貴,我們買《括地誌》吧!

這本書的確偉大,多為唐宋著作引用。

於是有人就問了,是不是因為地理名稱都變了,所以宋朝以後就沒人用了?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宋朝以後它還存在的話,哪個朝代都會非常需要它。牛氣衝天的《括地誌》之所以沒了蹤影,是因為字數達到千萬(現在有的殘卷字數就已經達到十三萬),屬於館藏物品,存貨不多,南宋時候就失散了。直到清朝,有一位叫做孫星衍的文人將流傳在唐宋各地理志中出自《括地誌》的內容輯錄下來。

單是這些殘卷,就足足有八卷。

孫星衍把這些內容刻在了《岱南閣叢書》之中,形成了最初的輯本。後來,又有學者從遺文中補錄,有個五六條,加在了裡面。

感謝餓死家中的蘇威,他有一個好兒子,他的好兒子有一個好兒子,名字叫蘇勖。

蘇勖是學者,曾在李世民的文學館裡干過,是他出主意讓李泰招攬學士。天下名人彙集在魏王府中,李泰名望所歸。當然,兄弟我也不反對您跟著太子同志混,但需要提醒的是,跟他混,首先要練就一口流利的突厥語,如此才可順利被其青睞;然後要有肌肉塊,因為他不學習,只打架,大口喝酒,大塊吃肉。

這就是區別。

四胖明顯壓過了李承乾,眾所周知的事情。

有一件事讓大臣們疑惑:不知為何,李世民竟然將魏王的工資、府宅、侍奉等有定製的東西,提得比太子還要高。

這是暗號嗎?

如果不是,就有悖常理了。

其實工資多少,對於皇子來說是一件不疼不癢的事情,可這是放到財物角度來說,如果放到政治上考慮,事情就有些嚴重了。八佾舞於庭的故事,李承乾不知道的話,想必李泰一定知道,現在事情發生在了他頭上,讓他產生了幻想。

李世民已經是夠聰明、夠剋制的一個人了,在這件事上犯了糊塗,朝廷裡頭的大臣們也跟著瞎糊塗。

諫議大夫褚遂良見情形不對,上書說:

「聖人制禮,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會,與王者共之。庶子雖愛,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漸,除禍亂之源也。若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奸,乘機而動矣。昔漢竇太后寵梁孝王,卒以憂死;宣帝寵淮陽憲王,亦幾至於敗。今魏王新出閣,宜示以禮則,訓以謙儉,乃為良器,此所謂『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者也。」

翻譯版:

不能讓太子自卑,自卑就變態,變態就成災,他是未來的皇帝。如今魏王的寵愛太過,不能再這樣了。

李世民意識到了事情爭論的根源,點頭同意。

李世民忍不住,他要對四胖好,沒過多久就讓他入住武德殿。這下可好,李承乾人在東宮,李泰人在大殿,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魏徵見事情正在起變化,於是上書,警告李世民,說:「你這樣做會讓魏王心懷非分之想。」

李世民恐懼,遣李泰歸第。

為了看起來是那麼一回事,也為了表達自己堅決擁護立長不立賢的渾蛋制度,李世民下詔:

「太子所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

這一次,精明果斷的李世民同志徹底失算了。

李承乾完全沒有領會老爸的良苦用心,收到詔令後的第二天,他就開始像刷免費卡一樣從府庫中抽取物品。府庫本來存儲頗多,兩個月下來,竟然讓李承乾喝血一樣抽走了大部分庫存。他的老師,左庶子張玄素認為自己不能坐視不管,他向李承乾上書:

「兩個月花費七萬兩黃金,您和隋煬帝差不多了。我現在看殿下身旁沒有好人,都是混混,請殿下自重!」

李承乾看罷,大怒,撕碎。

他不知道張玄素究竟在跩什麼,他覺得是因為李世民瞧得起張玄素,張玄素才敢這麼放肆的。

一天早朝,張玄素出門。剛走到拐彎的地方,突然從衚衕裡面衝出來幾匹高頭大馬。大馬上坐著幾個凶神惡煞的傢伙,每個人都拿著一些鞭子、鐵鎚、橫刀一類的武器。他們朝張玄素沖了過來,將他圍住,大概知道不能用刀,便用皮鞭一陣猛抽。

到最後,張玄素被抽得皮開肉綻,幾乎喪命。

這件事,應是被張玄素隱瞞了下來,因為沒有看到任何對太子李承乾的處罰決定。眾人知道這件事,張玄素自己不提,其他人就更不能提了。

對大家來說,廢太子這事實在是沒譜,誰都不想發動又一場宮廷政變,到時候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但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你不說,我不說,始終還是得有人挑起來不是?貞觀十六年(642)八月,李世民聽朝。問曰:

「當今國家何事最急?」

諫議大夫褚遂良感覺自己義不容辭,他站出來,用鄭重的語氣說:

「四方無虞,唯有太子、諸王名分的事情最急。」

李世民道:

「我等的就是這句話。」

就這樣,朝廷內部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討論,他們圍繞太子、魏王之事與李世民的意見進行交流。討論到了最後,出現了這樣一個結論:

需要找個牛人輔佐太子。

等李世民掃視全場的時候,大家頓時變得謙虛起來,表示太子師傅這事兒不是一般人能幹的。李世民決定找個德高望重,自己又信賴的大師級人物給孩子當老師,很快,他確定了目標。

特進魏徵。

九月份,魏徵帶著一身的病痛接受了李世民的詔書,老臣出馬,不知能給李承乾帶來什麼。前不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