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李四胖狀告諸宰相 柳御史搭救權萬紀

觀音婢的《女則》是一部靈動而又溫婉的女子自我告誡的書籍,上面有妃嬪們的故事,有為人處世的法則,唯一遺憾的是,它沒能傳下來。和《女則》不同的是,她生前五百多年的漢朝,有一奇女子寫的《女誡》,卻是廣為流傳。

寫這部《女誡》的人,名叫班昭,她是班固、班超的妹妹。

三從四德你可曾聽過?

在家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是為三從;婦德、婦容、婦言、婦功,是為四德。

對《女誡》這本書文采斐然,可取的地方不在少數,但在壓抑女性自由、曲意遵從的方面,也是做得淋漓盡致,不過,當時人們竟然爭相傳頌,後來《女誡》也就成了小女子的自約,成為了女子三從四德的教條。

而且每個人都要遵守,否則就是不道德。

貞觀十年(636)十一月,長孫皇后被安葬在了昭陵。

五個月來,昭陵的一切準備就緒。下葬的事,說起來沒什麼可討論的,可李世民比誰都敏感。其他一切都沒有問題,問題出在陪葬物品上。按照媳婦的遺言,陪葬不用珠寶,就用瓦罐什麼的意思一下就可以了。李世民答應得挺好,可到頭來還是忍不住想把喪禮弄得像樣一點。

糾結了很久,李世民決定不違背觀音婢的遺願。

但薄葬還得給個合適的說法,為什麼要薄葬?李世民早有順水推舟的打算:

皇后節儉,曾經遺言讓我給她薄葬,她對朕說,「那些盜墓的賊盜墓,無非就是為了拿錢,如果墓裡面沒什麼值錢的東西,一副棺材和一副骨架,他們還會去偷嗎?」朕當時聽得心都碎了。朕明白皇后的意思,朕的意思跟皇后一樣。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把物器藏於陵中,據為己有呢?

這次造墓,是在九嵕(音:宗)山上,造墓者一百餘人,幾十天就完工了。裡頭不藏金銀、人馬、器皿,用的木土,全部都是形具。這樣,就斷了盜賊的心思,她可以安心了。

朕宣布,以後造墓,就按這種規格,子孫奉以為法,不得有違!

盜墓者認為,沒有明器,只有粽子的墓穴,不是好墓穴。

何況,長孫皇后的墓穴里大概連粽子都沒有,只有一副木頭棺材。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有四個女兒,分別是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這兩年來,抑鬱不已的李世民好像永遠找不回那份開心了,他將對長孫皇后的感情全轉移到了幾個孩子身上。

也正因此,才有了下面的故事。

李四胖同學

李泰同學一直很受寵。

李世民最近有點神經。

李泰告訴李世民,「父皇,臣怎麼瞧著朝裡頭的大員,都好像瞧不起我啊?」

李世民當下大怒,心想兒子你他媽別怕,他們是覺得你小胖好欺負嗎,他們把我放眼裡了嗎!

別怕,爹替你出頭。

於是,他把三品和三品以上的所有官員全部叫來,帶著十分難看的臉色掃視全場。良久,他發話,「隋文帝時,一品以下的官員,在路上遇見大王都要拜,大王是天子的兒子,是帝王的兒子!朕非但沒聽見你們尊重,還聽說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們。今天朕如果放縱了你們,以後這大唐江山還不知道是誰做主呢!」

房玄齡等人紛紛跪下,磕頭請罪。緊張的氣氛壓抑了全場,他們似乎又一次見到了當年那個殺氣衝天的李世民,一個一人殺死幾十人的猛獸。

亮點在於,全體人員伏拜不起,獨一人眯著個眼,氣定神閑地站在那裡。

他不跪當然不是因為眼神不好,而是因為他覺得李世民是個神經病。

「魏徵,你……」

魏徵同志對大家的行為感到悲憤,他覺得有一股力量湧上心頭,見李世民在看他,他很肯定地說:「臣認為今天站在陛下眼前的人,沒有任何一個敢輕視魏王的。」眾人一陣驚悚,很怕他惹禍。

不料魏徵越說越帶勁,竟然開始旁徵博引,想要駁倒李世民,「禮節上來講,王、公是同等的。三品以上的官員,雖有些如臣一樣出身低賤,但陛下對我們一向尊重。可如今陛下說三品以上都要向王子行禮,實在是讓臣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是一種無知的行為,依臣看,這不是有禮,而是無禮!」

大家開始顫抖,唯獨魏徵看不出大家腿部頻率的變化,接著揚言,「陛下在上,魏王必定沒有頓辱群臣的意思。陛下先前有規定,說是王公相互不拜,現在,您又鬧出了這麼一檔子事兒,朝令夕改,您認為可以嗎?陛下想想,隋文帝寵愛他的兒子,讓他們享受特別禮遇,他們最後的歸宿呢?陛下,您不是不知道這麼一回事,只不過不願意承認自己跟他一樣罷了!」

眾人驚駭地把頭埋在廣袖裡,不敢抬頭。

李世民被魏徵批得一無是處,露出難堪的神色。

沉默片刻,他忽然笑道:「……理道之語,不得不服。朕錯了,朕因為私愛而忘乎公義,剛才之所以發火,是以為自己一定占理。可等聽完魏徵的話之後,才發現自己的確理屈。唉,人主的話哪能自相矛盾啊!」

眾人紛紛抬頭。

這一天,李世民下詔說:「法令不可數變,數變則煩,官長不能盡記。再者,前後相悖,官吏就會有機可乘,狼狽為奸。從今以後,凡是要變更法律條文的,必須經過嚴密論證,謹慎施行。」

李世民的經歷告訴我們,魏徵不是好惹的。同時也說明了,李四胖同學雖然博學多才,但走在街上,朝廷裡頭的大臣也不會點頭哈腰,因為據魏徵同志的說法,咱們大家平級,要拜也得後生先給先生拜。

李恪的長史

李恪是李承乾的潛在對手,只不過潛水太深,有淹死自己的可能。

李恪是李世民和楊妃的兒子,這個楊妃,正是隋煬帝楊廣同志最寶貝的女兒。

李恪在所有孩子中排行老三,因他的生母是楊家的貴族,出身名門,所以大家也都對李恪同學另眼相看。李恪同學充分繼承了他姥爺的基因,舞文弄墨,才華橫溢,更能帶兵打仗。李世民很看好李恪,常對別人說:「我所有兒子裡面,屬恪兒最像我!」的確,論文才武功,李恪與李世民非常相似。

可不幸的是,楊廣姥爺經常出來給李恪同學上上一課。

雖說李恪長得英武非常,有膽有識,但他有一些不太健康的愛好。賭博成性,打獵擾民,見沒人敢管,竟直接領著一檔子人騎著高頭大馬踩踏百姓莊稼,偶爾一次還好,可人們發現,這傢伙一月得狩好幾回獵,簡直就不把政務放心裡。侍奉在他旁邊的御史柳范得知此事後,不跟李恪廢話,直接上奏給李世民。李世民雖喜歡這孩子,但還是鐵面無私地削戶三百,狠狠教育了李恪同學一把。

本來事情該結束了,但李世民是個刨根問底的人。

他說:「李恪墮落成這樣,都怨權萬紀。」權萬紀身為長史,就要約束李恪,他不能匡扶正義,罪該處死。這是李世民的態度,柳范的目的達到了,待李世民說完,他忽然倒打一耙,對李世民展開了攻擊,他正色道:「房玄齡身為僕射,侍奉陛下左右,不能阻止陛下畋獵,罪該處死!」

……

李世民被鎮住了,憋了一肚子氣的他頭一回讓人這樣辱沒,但他知道自己理屈,不想沖著曲線上諫的神人發火,於是將袖子一甩,躲到一邊生悶氣去了。他在生柳范的氣,柳范諷刺自己什麼?喜歡打獵?把權萬紀拿來跟房玄齡相提並論,還把自己扯了進去,這不是擺明了找死么?

說起來,這個權萬紀,確實是一個很不一般的人物。據魏徵、房玄齡、王珪等人說,這傢伙是個壞人;可據其他人說,這個人是個好人。

以上內容可以簡單證明,權萬紀同志不僅具有普遍性,還具有多樣性。他身為普通官員,卻性格急躁,一點就著,頗有些剛直不阿的秉性。他的缺點在於,喜歡把那些比他過得好的人當成自己的假想敵,經常想用意念毀滅他們。所以,李世民很快就發現了權萬紀是個性情古怪而又偏私的人。

說起來,那也是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

貞觀九年(635)臘月的某一天,治書侍御史權萬紀進言,「宣州(安徽宣城)、饒州(江西鄱陽)兩地有幾個不錯的大銀礦,一年可以採集數百萬兩白銀。陛下應該讓人去開採,這樣就增加了我們的財富了。」

李世民不以為然,還顯得非常生氣,「去,朕乃一國之主,所缺的不是財寶,而是利國利民的箴言。與其多得數百萬白銀,倒不如多得一個賢才!」他開始用責問的口氣怪罪權萬紀,「你從開始,一直到現在,竟然一個賢人都沒有舉薦,一個不肖的人都沒舉報,卻站在這裡跟我說稅銀的事兒,你究竟是幹什麼的?堯、舜把金銀扔在山中,把珠寶留在谷底;漢朝桓帝、靈帝二人,把錢斂到一塊兒,他們幾個的下場你不是不知道吧?你是讓朕不學堯舜而去學那昏庸殘暴的昏君,你知不知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