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大唐盛世貞觀之治 文泰無常害死高昌

封德彝死得太早,他看不見魏徵,也看不見貞觀了。

貞觀是這樣一個時代:

官吏多自我約束,十分清廉剛正。從制度上,那些王公、妃主和大姓、豪富者,都被約束了起來,沒有一個敢出來作惡的。至於那些旅行和經商過往的人,再也不用擔心有盜賊出沒了,以至於獄卒成天沒事兒干。此時,牛馬遍佈於曠野之上,莊戶人家大門敞開。幾年內連續豐收,一斗米三四文錢,從京師到江南,從山東到滄海,旅行的人根本就不用帶糧食,每家每戶都很富有,常常出現普通人過路,家人怕米糧壞掉,扔了很可惜,便送給過路人的情況。更可怕的是到了山東,山東的村落,雞犬相聞,行客路過,村人必定拿出上好的食物厚加款待,甚至出現路人臨走時被饋贈文錢的情況。

寫史書的人寫到這裡,也不禁感嘆道:

此古今之未有也!

李世民勵精圖治,他下詔的時候曾經說過,百姓可以四處遷徙,到有糧食的地方就食,天下大旱,這是朕的罪過。

從貞觀四年開始,大唐風氣滋潤了每一個人,糧食大豐收,災難全趕跑(有馬周一份功勞)。

斗米三四錢是個什麼概念?

有人曾粗略估計過,按照古代黃金、白銀和銅錢的重量與價格計算,一百文錢約等於現在的二十元人民幣,也就是說,一文錢約合人民幣兩毛錢。

唐朝一斗米十二斤半,如此算來,這十二斤半的大米需要花費六毛錢到八毛錢。今日米價約為兩塊錢,看起來相差不多。但需要睜大雙眼好好看的是,一個是一斤兩塊,一個是十二斤八毛。換算一下可以知道,貞觀時代,一斤大米七分錢。但此時並沒有發生穀賤傷農的情況,原因就是百姓豐衣足食,官員清正廉明。

李世民可以按照這個方向繼續走下去。

大唐子民

什麼是大國的面子?

大國的面子,就是愛自己的子民,愛自己的百姓,居安思危。魏徵常常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種逼迫君王的狠毒言語,才是李世民勤勤懇懇的動力。

貞觀五年(631)四月,見時機成熟,李世民下詔,令使者攜帶巨資,贖回了還流落在突厥部落中的中原子民,共計八萬多人。

貞觀五年(631)八月,又令使者攜帶重金跑到高麗,贖回了隋朝高麗陣亡將士的骨骸,全部予以厚葬。

貞觀五年(631)十月,發生了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

李世民正在宮苑中玩耍,具體遊戲內容就是追一隻小兔子。不湊巧的是,這一幕被突厥族的執失思力看見了。

執失思力很生氣,道:「陛下乃天下父母,奈何自輕?」

李世民羞慚,不再玩兒了。過了幾天,執失思力又發現李世民,這回果然不是在追小兔子,而是在追小鹿。

他知道皇上沒聽話,於是脫巾解帶,跪求固諫,李世民為之感動,不再遊戲。

貞觀五年(631)十一月初一,林邑獻五色鸚鵡;

十一月十二,新羅獻美女二人。

林邑,今天的越南中部地區,大唐屬國;新羅,即今日韓國部分地區,朴氏家族所創,大唐屬國。

這是很有意思的兩個國家,他們獻上的東西都是當地的特產,林邑的彩色鸚鵡和新羅的美女。

特別有意思的是那隻五色的鸚鵡,不僅顏色鮮艷,還會學人說話。五色鸚鵡到底胡說八道了些什麼,史料的確沒有記載,估計史家也不會閑到這種地步。不過,據本人推測,此鸚鵡的確很會說話,我是從李世民的一句話里聽出來的:

「鸚鵡猶能自言苦寒,思歸其國,況二女遠別親戚乎!」

意思就是說,林邑進獻上來的鸚鵡尚且能夠說出在陌生地方的凄苦無助(譬如冷啊、無聊啊、想家啊等等),吵著要回到它的國家,更何況兩個遠離親人的女孩子呢!於是下令辭掉進奉,連鸚鵡帶美女外加派來的使者全部遣返回國。

好的,既然林邑和新羅都來人了,倭國有什麼表示么?

有。

貞觀五年(631)十一月中旬,倭國遣使入貢。

為了表達大唐對鄰國的慰問和呵護,李世民專門派遣了新州刺史高表仁持節前去慰撫,一番苦航之後,高表仁抵達了倭國。作為大唐使者的高表仁到了島國之後,國王讓他下跪,高表仁與之爭禮,倭人大怒。但他們不敢殺,也不想聽詔,高表仁帶著怒氣,不宣命而還。有人說,倭國自古以來就不會把自己的位置擺正,在思想上,他們自大狂妄,目中無人。尤其是在隋唐期間,這種極端狂妄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百年後,我們再去管它。

貞觀五年(632)十二月初,開闢党項之地(青海東南)十六州四十七縣。

貞觀五年(632)十二月中旬,下詔死刑犯三履奏。

三履奏,就是三審判決,這無疑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項重要貢獻。

此外,李世民還令自認為有冤情的人進行自我陳述,有司將言語記錄下來上報。後來,這種三履奏的形式逐漸發展成了特別重要的案件五履奏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終審判決前還可以上訴。這種方式極端超前,可謂是破天荒的。此種方法救過無數有冤情的人,因此存活下來的人也非常多。

制度還規定,百司州縣行刑之日不能進酒肉,不能聽音樂,犯人臨刑前,要由門下省高級官員親自探視,有冤情者可直接對門下省的高官再次申辯。

如今,很多國家都在用三審終審制度,這和貞觀時期李世民開創的制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滅了高昌國

魏徵建議不打仗,李世民一邊答應著,一邊也在做好準備,這是最聰明的做法。變故很快就會發生,貞觀六年(632)初秋,位於今天新疆中部地區的一個王國派遣使者到了長安。這個國家名叫焉耆,國王突騎支,姓龍,所以全名叫「龍突騎支」。

阿龍甘願當唐朝的屬國,因為附近的高昌國一直待他們很刻薄,動不動就殺殺搶搶,給他當孫子他都不樂意。

自從跟了唐朝,高昌也就沒敢有什麼動作。

是阿龍一次異想天開的偉大創舉改變了這一切。

因為從焉耆到長安,沿途經過的地方,要麼要收保護費,要麼會遭遇土匪。等真到了長安,能剩下的全剩不下,光溜溜的一個人到了這裡,兩下里都不甘心。他派使者向李世民建議,「能否重新開放中原到沙漠之路?」

這個建議聽起來不錯,真正實行起來比較困難,因為要在這連綿幾千里的路途中設立很多關卡,保證路途的通暢。

李世民同意了焉耆的建議,重新展開被封閉很久的貿易。

阿龍很興奮,幾乎高興壞了,他決心多派商團進入中原做買賣。

問題很快就出現了,由於這條路非常長,而想要到東方,就必須路過高昌的地盤。

比較令人放心的是,高昌也是唐朝的屬國,去年,高昌國王麹文泰還帶著上千人的考察團出國,來到長安實地考察。

吃飽喝足,一連待了好幾個月,這廝才心滿意足地走了,發誓要聽天可汗的話,並表示信佛的人不喜歡撒謊。

令人一點都不能放心的是,高昌從來不想跟在別人屁股後頭當小弟,尤其是唐朝。

一旦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打通,像唐朝這樣的帝國肯定會往西蔓延到大食,說不定整個世界都會被他們包圍。

基於這層考慮,麹文泰決定噁心一下阿龍,在焉耆的商隊途經高昌地盤的時候,就故意不給放行。

麹文泰認為自己已經足夠慈悲,畢竟,如果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你可以變成鳥人,飛過去告訴你的唐朝老爹。

阿龍修書一封:

「這是天可汗的主意,你不要命啦?」

麹文泰收到來信,暴怒:

「焉耆王,你的字寫得真他媽難看,該打!」

於是率領大軍揮師南下,把焉耆掀了個底朝天,俘虜了無數人口,搶跑了無數珍奇。

麹文泰得意揚揚地回到了高昌,宣布:唐朝太遠,我們以後跟西突厥混。

唐朝真的太遠,西突厥處月、處密兩個部落先後收到了麹文泰的來信和貢獻,乃與之聯營,又滅掉了焉耆的五座城池,搶跑了一千五百口人,將城池燒成灰燼。

高昌的行為導致長安通往西域各國的路途被割斷,大家來往,只能繞道遠行,曲線行進。在封閉的環境中,西域不想跟隨西突厥的大有人在,有個叫伊吾的國家因不堪忍受西突厥的蠻橫與貪婪,轉而依附大唐。

這原本跟麹文泰沒有半毛錢關係,但他卻對此事大動肝火,應邀參與西突厥的演出,把伊吾狂扁了一頓。

此事轟動一時。

李世民聽說後,給麹文泰寫信:

「來,讓阿史那矩來跟朕見個面。」

麹文泰不敢讓阿史那矩去,也不敢不讓他去。理由太簡單了,因為阿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