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開荒蠻文皇施教化 論民生魏徵奪人情

「陛下,你管,還是不管?」蕭瑀的表情有些委屈,他果決地問李世民。

「這些事情有些是要管的,可要查清楚再問罪。」

「陛下,你這是在為小人們開脫!陛下,臣生氣了,臣不滿!」

「滿意不滿意你都得先回家歇歇,且看明日我如何處理。」

於是蕭瑀走了,一肚子不滿,在從宮中回家的幾重門間,他一直想像著李世民會如何對魏徵進行處罰。

翌日,開會,蕭瑀同學破天荒地顯得很高興,然而,他等了個地老天荒,等到事情都說完了,還是沒等到李世民下達任何處罰決定。唉,說實話,李世民才不想過問這些破事兒呢,面對態度堅決的蕭瑀,他決定不予理睬。

李世民保持了少有的沉默。

蕭瑀不高興了,他露出一副不快的表情,好像在告訴其他人:我錯了嗎?

見李世民沒有要說處罰的意思,蕭瑀同學忍不住發話了:

「魏徵、房玄齡、溫彥博他們有沒有錯?」

「有錯。」

「有錯該不該查辦?」

「該。」

「那為什麼皇上還護著他們?」

「散朝!」

在眾人呵呵笑著四散的時候,蕭瑀委屈地立在了那裡,不肯動彈。他真的好傷心,好難過,他仔細算了一算,自從參與朝政以來,他的意見和建議竟然多數都被李世民忽略了,這日子過得真的很不舒服。如今就是不如往日,想當年先帝當政,他蕭瑀就是說得不對,也沒見有人會如此對待他。

世道變了。

受不了被冷落的感覺,蕭瑀思前想後,覺得已經沒有必要賴在朝堂上不走了。他上書一封,自願退出御史大夫的行列,只擔任太子少傅,不再過問朝政。畢竟,蕭瑀同學知道李世民雖然頗有虐待他的嫌疑,但終歸是珍愛人才的,自己上書表明心跡,皇上猶豫一番,最後肯定還是會留住他這個人才的。

於是他就這麼上書了。

可令蕭瑀想不到的是,李世民居然長舒一口氣,直接給許了!

直接許了……

看來世道真的變了,剛勁的蕭瑀決定用這種磨難來磨礪自己的品性,便乖乖跑東宮上班去了。

開拓進取吧

打發走這個煩人精後,李世民打算做一件大事。

他看著朝堂之下的文武百官,內心泛起一絲漣漪。自古以來,百官衣服全都是同一種顏色的,這是幾千年來的規矩。從武德四年李淵下衣服詔開始,帝王和百官的衣服才有了定式。武德的衣服詔,除了規定皇帝的著裝外,還列出了群臣穿衣的注意事項。總的來說,群臣的禮服有十種樣式,但官服的顏色是沒有區別的。

如此,百官烏壓壓一片,這要是帝王腦子不好使,一時間還真不知道上奏的人身為何職,是哪個部門的。

因此,八月份的一天,李世民忽然下詔宣布:

從今天開始,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色;四品、五品官員穿深紅色;六品、七品穿綠色;八品穿青色;至於婦人參拜集會時候所穿,皆從其丈夫。

李世民的這個舉措,曾被有識之士指責為「創立了森嚴的社會等級」。

從李淵頒布詔書之後,百官的職權區分變得非常容易了。

在老爸的基礎上,李世民完善了職權與衣物顏色的搭配。

如果在這件事上,李世民的作為讓一些人不爽,那麼,接下來,他的舉動會讓他們受不了的。

考慮到百姓會因為各種原因遷徙,譬如中原人想要到西域發展啦,胡人嚮往長安啦,就必須經過邊境。災害年過去後,他要求,所有邊境官員都不去阻撓流民遷徙。一個留不住百姓的國家,不是好國家,李世民對自己很自信。流民事件後,李世民下令,在一些地方開荒。

這次開荒意義重大,因為這兩個地點,一個是費州,一個是夷州。

費州,原本是一片荒蠻之地,流放犯人到嶺南一般就到這裡,相當於今天的貴州。

夷州,是比嶺南還往南的地方,隔著一片海,隋煬帝楊廣同學曾經派人打過,這個地方還有個別名,就叫「琉球」。

大業年間,楊廣同志打過三次琉球。

頭一次,因為語言不通,大軍過海,只擄走了一個人;第二次,大軍打完後,為了表示安慰,只把琉球土著的長矛棍棒給沒收了;第三次,有虎賁郎將率領大軍征討,俘虜男女幾千人便撤退了。第三次的時候,為了解決語言和琉球土著不通的問題,虎賁郎將特意在軍中找到了一個南海崑崙(類似巴布延、菲律賓、馬來西亞人),據說他會講琉球土著話,他負責溝通。

貞觀時期,琉球已經成了大唐的夷州。

後來,我們把夷州叫做台灣。

刑罰和教化

一開始,李世民曾對魏徵抱怨說:「真是大亂之後難教化,現在天下剛剛安定,恐怕會很費勁。」魏徵似乎不愛給李世民面子,他反駁,「臣認為陛下在找借口。」李世民有些不懂,魏徵接著解釋,「久安之民驕奢,驕奢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就好比餓人吃什麼都香一樣,現在這種情況,再好不過了!」

魏徵的見解如此犀利,讓李世民感覺很滿意。

不過當時有一神人,名曰封德彝的,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他用不可置疑而又博學多識的口吻說:「戰亂之後,人心狡詐。所以,秦朝嚴苛律法,漢朝採用霸道。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教化不成才被迫這樣的,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就應該也這樣辦!」

他瞧了一眼魏徵,用老人家的口氣道:「魏徵書生一個,不識時務,如果聽信他的虛言,國家必敗啊皇上!」

魏徵接招,順勢反駁,「三皇五帝教化子民,難道都是一路太平過來的嗎?照德彝所說,古人淳樸,今人狡詐,幾千年過去了,現在的人還不早就成妖精了?人主如何能治,天下如何能安!」

封德彝無法反駁。

朝廷開始按照魏徵的建議著手教化,廣設學校。

除了教育,一個國家能正常運行,一定是要有刑罰的。

當初,李世民先生為了體驗一下刑罰的殘酷性,曾親自跑到施刑的地方去觀看了一番。也是趕巧,那天的那個犯人不知道幹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兒,要受趾刑。趾刑,顧名思義,就是把犯人的腳指頭給削掉。如果只這樣,也倒真不算太過分,畢竟,在肉體刑罰法律化的古代,這已經很仁慈了。

但,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有一種情況就是字義的範圍擴大。

趾刑,在古代,其實是斷腳的酷刑。

拿砍刀直接將犯人的腳砍下來,犯人這輩子再也不能正常走路。李世民親臨現場,看後,鬱悶了老半天。

他跑到刑部,問刑部官員:「這個砍腳的酷刑是誰發明的?」

「回陛下,殷商就有了,不是我朝的特產。」

「朕……朕看還是廢了吧,改成別的形式,這樣實在是太殘忍了。」

回宮後,李世民左思右想,竟然還是坐不住,又找來熟知法律的人,參閱了很多法典。他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找出比斷腳更殘酷的刑罰。為此,他親自免去了幾十條死刑的定罪,將死刑改為無期。在律法嚴明的情況下,減去那些極端殘忍的肢體傷害,是很有必要的。聲明:法律不嚴明的時代另說。

李世民去隴西巡閱的歸途中,在車上摸起一本隨身攜帶的《明堂針灸書》。

這是一本講述針灸的醫學書籍,什麼奇經八脈、十二經絡,人體內部構造,都有涉及,是世界公認的針灸寶典。李世民看得很帶勁,直到書中有一句道「人五臟之系,咸附於背」,他感覺心頭一涼。

他摸了摸自己的背。

「人五臟之系,咸附於背」,意思就是說,人體五臟經絡,全都彙集於背部。但是,這跟刑罰又有幾毛錢的關係呢?

懂些經絡的人(或者說讀過金庸武俠的人)都應該知道,人體最重要的兩大脈,一為任脈,一為督脈。任脈在前,督脈在後。

背部彙集了巨多無比的穴位,一以貫之,自上而下。學過神經學基礎的都知道,脊椎正是人體神經的彙集之所。人的脊椎一旦異常,可以出現諸多看上去與脊椎毫不相關的內臟疾病。這些疾病涉及內科、外科、神經科、內分泌科、婦科、兒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及皮膚科等。

在車馬顛簸中,李世民想到了杖刑,打脊的杖刑。

古代的杖刑,根本不像電視劇上演的那樣好受,用一根溜光的大木棍,讓犯人穿著衣服挨揍。

古代的刑杖並不如此唯美,它是用生荊經過簡單工藝製作而成的,身長兩米(六尺),粗如杯口,犯人需要脫了褲子,露出妖孽般的後背。從堯舜禹時代,杖刑就已經成為責罰罪犯的主要手段之一了。《金瓶梅》和「三言二拍」上經常出現「打脊」二字。在古時候,女人做了錯事,別人罵的時候就是這樣罵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