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唐太宗受降順天樓 溫彥博妙安東突厥

亞洲震驚了,它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史詩般的中國:絕不向蠻族求和,也不以重金收買他們撤兵。是唐太宗扭轉了形勢,戰勝他們,使他們害怕中國。

——(法)勒內·格魯塞《草原帝國》

貞觀四年(630),陽春三月。

全世界部落酋長寫給李世民的信便有了一個統一的落款:皇帝天可汗。

這是對大唐皇帝的稱呼,這是對世界之王的稱呼。

李世民接受天可汗的叫法不久,李靖等人就帶著頡利和其他戰俘回到了長安。他沒有見頡利,而是把阿史那思摩叫來,李世民很喜歡這個人。當其他人都拋棄頡利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緊緊追隨頡利,直到被抓的那一刻。

李世民宣布,拜阿史那思摩為右修武大將軍。

四月,順天樓下,鑼鼓喧天,李世民在樓上引見了頡利。

今天的頡利,哭得非常帶勁,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只等李世民數落完畢,腦袋搬家。李世民讓其他人都安靜下來,清了清嗓子,開始指責:

「頡利,你承繼父兄之業,縱慾而致亡,這是第一;

「你多次與我大唐結盟,卻屢次背叛合約,這是第二;

「你恃強好戰,致使哀鴻遍野,百姓苦痛,這是第三;

「你蹂我莊稼,掠我子女,支離家庭,迫使骨肉分離,這是第四;

「我寬容你的罪過,讓你好好治理,你卻遲遲不來拜會,這是第五。

「這五條,每一條都足以治你死罪,你還有什麼話要說?」

頡利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只是磕頭流淚。

頡利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開始抽搐,伏在地上抬不起頭。接著,李世民表情鬆弛了下來,他看著頡利,口氣忽然變得平和,「但是,從便橋之盟以後,你不再舉國來侵,所以,朕饒你不死!」

頡利聽罷,竟感動得不知所措。

他學著漢人,用頭朝著地面狠狠砸去,在眾人的注目下大謝而退。

很顯然,李世民在給頡利找台階下,不舉國來侵成了頡利唯一一個拿得出手的免死理由,這台階給的,絕對拉風。頡利下去以後,沒有再被看守,而是被安排著坐在了宴會上,成了長安的官員。他死都沒有想到,自己沒死已經算是一件非常離譜的事情了,現在還能坐在宴席上喝酒吃肉。

這個世界果然神奇。

這個世界的確神奇,頡利擦乾眼淚,清楚地看到有人坐在李世民不遠處,神情淡然,李世民和他的老婆觀音婢對那人恭敬有加。

這個人他見過,那是李淵。

是的,就是李淵,看他那張長滿褶子的婆婆臉就知道,這一定就是當年在突厥面前裝孫子的那傢伙。

李淵聽觀音婢說了幾句話,被李世民夫婦敬了幾回酒,便指著頡利笑了起來。

頡利大驚,太變態了,別是這三個奶頭的傢伙想要洒家的命!

但這回,他驚錯了。因為李淵沒想報仇,只是想找回點兒勝利的感覺,補償一下自己。為此,他指著頡利,讓李世民安排他跳支舞。天可汗發話,「太上皇想看頡利跳舞。」李世民他爹都讓跳了,那就跳吧!

頡利跳舞中……

李淵露出了難得的笑容,指著這滿滿賓客和四方酋長,大聲道:「唉,這漢高祖被困白登山,大仇八百年沒人給報,竟然讓我兒給報了!大唐江山託付得人,我是再也不必擔憂了!」漢高祖劉三爺被困白登山的時候,圍困他的就是匈奴,而唐人普遍認為,突厥就是匈奴的後裔。

看著頡利起舞,李淵很得意(或者說是變態)地呵呵笑了起來。

看完舞蹈後,李淵興緻未盡,為了表示慶祝,他腦門兒鋥亮地跑到朝堂上,拉來十幾個重臣,加上諸王、貴妃等眾人,齊齊於凌煙閣集合。他再度大置酒宴,搞起了慶功宴。李世民把頡利收了,他為此高興得睡不著覺。

由此可知,李淵當時大仇得報的感覺該是多麼的爽。

酒酣,李淵彈起了他心愛的琵琶。

悲傷的事

伴隨琵琶聲,有一美人,起舞翩翩,姿態優美,身形矯健。大臣瞅准這個當口,紛紛趁機上前來拜李淵。

跳舞的這個人正是李世民,為了哄老爸開心,他決定親自為大家獻上一支舞蹈。據說爺倆的配合很默契,讓大家飽了一回眼福。在過了六點就是天黑的古代,通常只有小偷和打更的才會子夜不眠,而慶功宴一直開到了子夜才漸漸散去。

其實,李世民這會兒悲喜交集。

別看他滿面歡喜,其實從驪山回來他就得知了一個很壞的消息——杜如晦生了一場大病,三月底就去世了。

杜如晦身體不好,這大家都知道。

他生病那會兒,李世民專程讓太子李承乾到杜如晦家照料。

後來加緊回京,政務不忙的時候,他自己也多次親自前往杜如晦家中探視。杜如晦真的很苦,他什麼苦都吃完了,什麼功都立下了,四方來賀的時候,他卻死了。李世民很不願杜如晦這麼早就離開人世,但死亡,總是無法阻止的事情。

杜如晦死後,每有西域等地進奉的好東西,李世民都會想起他來,派人送到他的家中。

本以為時間一久,自然而然也就忘了,可李世民卻耍起了小孩子脾氣。

別忘了,如晦死了,玄齡還活著。

每當看到房玄齡活生生地站在那裡跟自己講話,李世民都感覺似乎少了點什麼,很是難過。更特別的是,大事一旦決議不下,李世民就感慨一番,甚至落淚。杜如晦此人沉敏果斷,大有長者風範,他的判斷力無人質疑,他這麼一走,在接下來的政務裡面,李世民要找誰決斷啊?

安置突厥

東突厥滅亡後,突厥人一部分逃到了漠北,一部分逃到了西域,但投奔唐朝的最多。粗粗一算就有十幾萬口,如何安置這些人成為了當務之急。李世民徵求百官意見,群臣紛紛進言。

當然,對於這樣的大事,朝中人也有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有的大致相同,有的則大相徑庭。

朝中多半人士認為:

北狄自古就是中國的禍害,我們認為應該把突厥人遷徙到河南附近居住,讓他們的部落全部支離散開,散居在河南各個州縣。然後,朝廷派人教給他們耕種、紡織。到了最後,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成為當地人。

塞北之地無人,則可萬世太平矣!

中書侍郎顏師古則認為:

臣以為,突厥、鐵勒從上古以來都不是中原的臣屬,陛下既然有能力讓他們稱臣,就不如把他們安置在更靠近草原的河北,分立酋長,讓各酋長分別領導自己的部落。

如此,就可以永遠永遠沒有後患了。

禮部侍郎李百葯同志認為:

雖然說突厥算是一個國家,但他們各有各的部落,很不團結。我覺得應該把他們全部拆開,各個酋長領導各個部落,每個部落占那麼一塊地,相互制約,相互牽動。縱使讓阿史那氏繼續當君長,也只允許他引領本部落。讓所有部落都不能對大唐構成威脅,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我建議要繼續在定襄設置都護府,這才是安定邊疆的長法!

夏州都督竇靜認為:

戎狄的性子有如禽獸,用法律刑罰都不能制約,教育也教育不出來。更何況,人皆有首丘之情。他們根本就不願意待在中原,把他們留在南邊對誰都沒有好處。一旦他們鬧出動亂,侵我長安,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讓他們成為王侯,把宗室之女嫁給他們,分割土地,離分部落,就可以使之權力變弱,勢力分解。這樣的話,他們就永遠是沒有能力和大唐抗衡的藩屬,永鎮邊塞,可保無虞。

魏徵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突厥一直以搶劫為業,中原百姓恨之入骨。現在,突厥滅亡,陛下不忍殺降。我認為應該讓他們回歸故土,而不能把他們留在中原。戎狄很討厭,弱的時候就降附,強的時候就叛亂,幾百年來都是如此。現在的降者有十多萬人,幾年之後,他們的人口就會成倍增長。如在中原,必為心腹之患,到時候後悔莫及。晉朝初年,胡人雜居中國,郭欽、江統皆勸武帝驅之塞外,武帝不從。二十年後,胡人所居之地頻起叛亂,最後裂土成國,前車之鑒就在眼前。

請陛下明鑒!

而溫彥博認為:

我覺得把他們安排在河南、河北並不好,因為有違物性,根本不是長法。臣以為不如學習一下漢朝建武年間朝廷安排匈奴的做法,這種做法是,讓部落全部存續,依照舊俗,回到塞下。王者心存萬物,天高地遠,厚德載物,不舍秋毫。現在突厥窮困而投降我朝,我們怎麼就能冷眼相看呢?孔子說「有教無類」,不管什麼人都可以也應該受到教育。

如果救其死亡,授以生業,教之禮儀,數年之後,皆成我民。到時候再選酋長,讓他們為大唐效力,他們畏威懷德,大唐何患之有?

……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