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統葉護被弒西突厥 諸部落逃歸薛延陀

常何被賜三百匹絲綢。

關中的災難總算得到了治理,李世民想要安靜一會兒,這三年來,他每天都像上緊了發條的鬧鐘一樣,一刻不停地走著,跑著,努力著,累都累死了。可是,當皇帝不是你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幹的。能靠能力實現國富民強的夢想,是最值得李世民欣慰的事了。有一件事,讓勞累了幾年的李世民再度興奮起來。

這是一封署名代州都督張公謹的上書。上書中,張公謹只提到了一件事,他懇請李世民討伐頡利。為此,他還列出了大唐伐頡利的六大優勢。

便橋結盟,是李世民一直都不願意提起的恥辱。突厥強盛了這麼多年,如今更是形成了東到渤海,西到天山,連綿萬里的大突厥帝國。更重要的是,李世民還答應,肯一直拿錢養活頡利。這不是李世民的真正想法,休養生息,不就是為了有一天能擺脫他們的控制嗎?

可是,現在是討伐頡利的時候嗎?

百官為此吵得沸沸揚揚。

突厥發家史

突厥出現了那麼久,還沒來得及介紹一下呢。

那麼,就先來介紹一下突厥吧!

突厥,南北朝的時候一直在金山(阿爾泰山)南麓活動。

突厥一開始並不強大,5世紀的時候,他們是柔然部落的奴隸。所謂柔然,實際上就是鮮卑族的某個部落,在我國歷史上,他們有無數可愛的稱呼,譬如:蠕蠕、芮芮、茹茹、蝚蠕、檀檀……

柔然人不把突厥人當朋友,突厥是柔然的奴隸,專門負責給他們鍛鐵。所以,這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突厥人也被稱為「鍛奴」。

到了北魏時期,太武帝突然發飆,令大軍多次搗入柔然,將柔然打得落花流水,支離破碎。柔然敗了,草原還是草原,柔然敗了,只是給了突厥崛起的機會。突厥人自建部落,大規模興起,公元552年,突厥兵反客為主,以大軍擊敗了柔然,佔領了整個蒙古高原。

突厥實力強盛,正是這個時候開始的。

突厥的同志們好不容易統一北疆,成了地球第一強,讓人恨得牙痒痒卻又找不出錯來的裴矩來了。

隋文帝採納裴矩同志的意見,利用計策,將大突厥成功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兩部分互相敵視,內戰連連。而相比較來說,東突厥與隋唐的關聯最大。此時此刻,東突厥領導人頡利,正享受著李世民的供奉,虎視眈眈地南望長安呢。那麼,李世民是如何應對的呢?

答案似乎很簡單,遠交近攻。

西突厥就是「遠」,東突厥就是「近」。李世民把頡利一幹部落養得腦滿腸肥後,頡利竟然忘記和約,撕掉臉皮,再度南下燒殺搶掠。所以,張公謹的上書絕非偶然。東突厥發展得有模有樣,很是強盛。頡利在突厥可汗中算是最優秀的那種,但和始畢、處羅二位可汗一樣,他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經常說話不算數。

老天很討厭那種說話不算話的人,所以,經過一番認真的考慮,老天爺決定狠狠地幽頡利一默。

這也是張公謹上書的主要原因之一。

突厥是由無數部落組成的大帝國,這些部落,每一個都非常精明。他們做事的原則和許多人一樣,誰看起來有錢他們跟誰。東突厥厲害了就跑到東突厥求罩求保護,西突厥厲害了就跑到西突厥求罩求保護。如此,一東一西矛盾非常激化,但鑒於兩邊的可汗都比較靠譜,所以來回跑的一加一減,東西突厥實力相當,雙方也沒有動粗之必要。

當時,被頡利罩著的部落主要有薛延陀部、回紇部、拔野古部……

可最近頡利驚奇地發現,這些部落竟然一個個都跑了,連頭都不帶回的。更可怕的是,西突厥前往東突厥的路上,竟然一個人都沒有。

是什麼造就了這樣一種場面呢?

在這裡,我們就要了解一下西突厥的領導同志了,是他過於強,而不是頡利不夠強。

西突厥的可汗,名叫統葉護。

頡利牛哄哄的那會兒,人家統葉護也沒閑著,他知道頡利不好打,乾脆就不往東打,只管往西邊派兵。要知道,再往西就是大名鼎鼎的波斯薩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國了。說拜占庭可能不太霸氣,那就把這個國家說成是東羅馬帝國吧!統葉護同志一直以來無暇東顧,那是因為他受東羅馬帝國希拉克略皇帝的邀請,對波斯發動了戰爭。在這場空前浩大的西部戰爭中,統葉護同志一戰成名,幫助東羅馬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由此看來,統葉護可汗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人物。在他的帶領下,西突厥軍容強盛,甚至比頡利帶領的東突厥還要厲害。那幫牆頭草似的部落紛紛湧入統葉護的陣營也是正常的,頡利也該明白,自己不如人家。

然而,近兩年,事情正在起變化。

雖說統葉護是個能人,但他生性殘暴。就在貞觀二年(628),他親大爺受不了他的暴政,把他給捅死了。統葉護的大爺是個不怎麼樣的人物,成為了西突厥領袖後,自封「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真夠拗口的)。此人年紀雖大,但德低望輕,這樣的人忽然成了大可汗,沒人服氣。

西突厥罩不住了。

跑吧!

依附統葉護的部落紛紛趁亂逃跑,眼神犀利的頡利注意到,很多部落相互攻伐,更多的跑到了薛延陀部落,可是,就算有些不招人待見的部落一路往北自投北冰洋以死,也沒人來投奔他頡利。

這是為什麼?

這究竟是為什麼?!

他在東突厥

我說過,老天很討厭那種說話不算話的人,所以,經過一番認真的考慮,老天爺決定狠狠地幽頡利一默。

一切都要從那一場災難開始。

遭遇一連串政治背叛之後,頡利實際上的力量並沒有減弱,這也是他賴以自負的基本條件。但,不巧的是,東突厥上空的老天似乎發了脾氣,關中長安附近這兩年老是鬧旱災,到了東突厥那裡,老天卻一改一視同仁的作風,狠狠給東突厥下雪,一口氣下了一個月,大雪成災,埋葬草原。

頡利打仗,無非就是靠著胡馬和鍛煉的利器、柔韌的弓箭,而現在,平地起來一人多高的冰雪,把整個草原廣漠都給吞噬掉了。羊和馬沒有草吃,長時間下來,幾乎所有的牛羊都被餓死了。

這還不算什麼,羊死了可以來年再養,馬死了頂多不再南侵,休養生息,過上兩年就可以了。

可是,人餓死了怎麼辦?!

你說,怎麼辦?

頡利悚然,說:「搶。」

頡利首先想到的就是搶,自己沒有就去搶。他領著餓得滿眼金星的兵馬艱難地跑到了朔州邊境,在朔州邊境耀武揚威。這真是一個半傻不傻的決定,為了防備大唐搞突然襲擊,頡利並不敢深入搶劫,跑到朔州邊上,他才意識到,自己其實已經把自己逼得無路可走,進退兩難了。

合同還履行不履行?

……是啊,現在該他娘的咋辦?

最後,頡利跟大家商量,為了不讓唐朝以為我們要搶劫,那咱就說自己是來練武的!

說到做到,頡利領軍像模像樣地開始在邊境練武。

鬼都能知道他想幹什麼,可頡利拿李世民和大唐百姓當傻子,竟然對外宣稱:我們先活動活動筋骨,我們是出來打獵的。這種弱智的手法,有臉拿到李世民面前丟人現眼,也只能讓大家抿著嘴巴看笑話了。

長安方面,討論頡利智商究竟有多低的會議進行了很多次,會場上,氣氛十分融洽。

可在李世民眼裡,頡利是個像狼一樣難對付的人。

看得透他的計畫,並不意味著能夠打敗他。

有時候就是這樣,你明明知道對方想要幹什麼,真正打起來,才發現真的很難取勝。突厥是北方游牧民族,摸起刀來就砍,搶了東西就跑,你能拿他們怎樣呢?所以,要耐心等待,唯有用耐心與強大的對手作戰,才能夠取勝。

與人斗,就要比人還要兇狠和智慧;與狼斗,就要比狼還要隱忍和狡猾!

張公謹的上書,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趁著頡利式微,大臣紛紛上書請求出擊。按照以往的做法,等到敵人餓得皮包骨頭,就差不多是出奇兵制勝的時刻。可是,這一次,面對東突厥餓得都不成樣子的兵馬,李世民不同意這麼做。

他發表了一個童心未泯的演講:

我們剛剛跟他結盟,現在接著背叛他,是為不信;把別人的災難當做自己的快樂,是為不仁;趁著別人危險的時候取得勝利,是為不武。縱使頡利所有的部下都背叛了他,六畜全部死光,朕還是不能打他,一定要等到他有罪的時候再發起進攻。

李世民怎麼了?答案是,李世民沒怎麼,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上面那段話:

剛剛跟人家結盟,現在接著就背叛,對大唐日後的信譽十分不利;趁著別人陷於災難危險之中攻打,會將所有人馬全部消滅,但我們要的是人心,而不是地皮;其他部落的背叛對大唐來說也未必是好事,頡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